摘要:以 0.13μm 制程、4 个金属层的 CMOS 芯片为例,它的 474 道制造工序里,212 步与光刻曝光直接相关,105 步依赖光刻胶图案转移
一块芯片要经历多少次光刻?数据揭秘半导体制造的 “灵魂工艺”
你有没有想过,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在诞生过程中要被 “雕刻” 多少次?
以 0.13μm 制程、4 个金属层的 CMOS 芯片为例,它的 474 道制造工序里,212 步与光刻曝光直接相关,105 步依赖光刻胶图案转移
—— 光刻技术,正是半导体制造中无可替代的 “微纳建筑师”。
今天我将用数据,拆解这项决定芯片精度与未来的关键技术。
造芯片最难的 “一步” 有多关键?一组数据看懂光刻技术的 “统治力”
你知道吗?一颗 7nm 逻辑芯片的诞生,要经历近百层掩模的光刻加工,其中仅曝光和显影步骤就占了全流程的近一半
作为半导体制造的 “灵魂工艺”,光刻技术究竟如何决定芯片的性能与成本?
今天我们用 6 组核心数据,拆解这个 “微纳世界建筑师” 的关键角色。
1. 光刻占比超 40%:芯片制造的 “时间黑洞”
在半导体全流程中,光刻的 “存在感” 远超其他工艺。以 0.13μm CMOS 工艺为例,整个制造过程包含 474 个步骤,其中 212 个步骤与光刻曝光直接相关,105 个步骤依赖光刻胶图案转移,两者合计占比超 66%
数据来源:MKs,龙图光罩招股说明书,金元证券研究所
到了先进制程,这个比例还在攀升
台积电 7nm DUV 工艺的掩模层数已增至 87 层,部分金属层因采用双图形化技术,单一层就需要 2 次曝光,进一步推高光刻工序占比。
更关键的是,光刻精度直接决定技术节点的突破 —— 每代新节点的最小特征尺寸,需降至前一代的 1/√2(约 70%),电路密度则翻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正是光刻技术的升级
2. 逻辑与存储 “差异化作战”:最小线宽差出 3 倍
同样是光刻,逻辑芯片与存储芯片的技术路径却大相径庭;
逻辑芯片的金属互连层复杂多变,7nm 工艺的第一层金属(M1)线 / 槽 pitch 约为 40nm,且不同区域的线宽差异显著;
而存储芯片的核心阵列是高度规则的结构,三星 D1z 代 LPDDR5 的位线垫线宽仅 13.5nm,DRAM 字线 pitch 在整个阵列内
图表: 3D NAND高度规则线宽/线距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光刻难度:存储芯片可通过自对准双重图形(SADP)技术,针对单一周期模式优化光学参数,几乎不会出现局部 pitch 不匹配;
而逻辑芯片的关键层(如栅极、接触孔)需研发全新工艺,非关键层却可沿用旧节点技术,形成 “混合工艺” 模式
图表:晶体管互连结构相对复杂,线间距不统一
3. 293 亿美元市场:EUV 成增长核心引擎
光刻设备的市场规模正随先进制程需求持续扩张
2024 年,晶圆曝光设备、光刻处理设备、掩模版制造设备的合计市场规模达 293.67 亿美元,其中晶圆曝光设备占比超 80%
2025 年,随着 2nm 工艺导入,EUV 光刻需求将进一步释放,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增至 312.74 亿美元。从细分品类看,步进式光刻机作为先进制程的核心设备,2024 年市场规模已达 243.24 亿美元,
2025 年将突破 260 亿美元,其中 EUV 机型贡献主要增量
——ASML 2024 年 EUV 出货量 44 台,2025 年上半年已交付 25 台,同比增长 31.6%
➢图表:光刻机市场份额情况
4. 13.5nm vs 193nm:光源技术的 “代际鸿沟”
光刻技术的迭代,本质是光源波长的 “缩水史”。从 436nm 的 G 线、365nm 的 I 线,到 248nm 的 KrF、193nm 的 ArF,再到 13.5nm 的 EUV,每一次波长缩短都带来分辨率的飞跃。
以 EUV 为例,其波长仅为 ArF 的 1/14,配合 0.33 的数值孔径(NA),可实现 7nm 及以下节点的单次曝光,而 193nm 浸没式光刻需通过多重曝光才能达到同等精度。
但 EUV 的技术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
当前主流的激光等离子体(LPP)光源,需用高功率 CO₂激光脉冲击打锡液滴产生等离子体,能量转化效率仅约 5%
—— 要实现 200 片 / 小时的产能,需输入数十千瓦的激光功率,而 ASML 最新的 NXE:3800E 机型,在 500W EUV 功率下,产能已达 195-220 片 / 小时
图表:ASML EUV 产品矩阵及产能、IF 处 EUV 功率
5. 36% 采购占比:中国成 ASML 最大市场
尽管面临高端设备进口限制,中国仍是全球光刻设备需求最旺盛的市场。2024 年,中国向 ASML 采购光刻机的金额达 101.95 亿欧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 36.07%,远超韩国(22.68%)和中国台湾(15.41%)
图表:ASML 分地区销售,中国大陆需求占比持续升高
从设备类型看,国内采购以 DUV 机型为主
——2024 年 ASML 向中国交付 129 台浸没式 ArF 光刻机,占其全球出货量的 100%(Nikon 同期仅出货 3 台)。
在国产替代方面,芯源微 2024 年匀胶显影机(Track)出货 169 台,均价 621 万元 / 台,毛利率 34.81%;
茂莱光学的 28nm DUV 投影物镜国内市占率达 62%,已批量进入上海微电子供应链
6. 2030 年 1 万亿美元目标:AI 驱动光刻需求翻倍
未来 5 年,光刻市场将迎来 AI 带来的 “超级周期”。
据预测,2025-2030 年,服务器、数据中心及存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9%,带动半导体总销售额突破 1 万亿美元,DRAM 和先进逻辑芯片的产能需求激增。
这一趋势将直接推高光刻设备投入:先进逻辑芯片的 EUV 曝光次数,将从 2025 年的 19-21 次增至 2030 年的 25-30 次(其中高 NA EUV 占 4-6 次);DRAM 的 EUV 曝光次数也将从 5 次增至 7-10 次,对应的光刻资本开支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15-25%
从 474 步工艺中的 212 次曝光,到 1 万亿美元市场背后的光刻支撑,这项技术始终是半导体产业的 “咽喉”。
如今,国产光刻设备正从 DUV 向 EUV 突破,你认为哪类技术(如光源、物镜、掩模版)会成为国产替代的关键突破口?
来源:全行业报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