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期文章《出现这些小瑕疵,你觉得还算高质量吗?—专利撰写实例解读之16》中,我们分享了一些撰写中的小瑕疵对撰写质量造成的影响,这期文章我们继续来看看,还有哪些小瑕疵会影响撰写质量呢?
本系列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
如何判断专利申请质量
怎么把专利申请写得更好
上期文章《出现这些小瑕疵,你觉得还算高质量吗?—专利撰写实例解读之16 》中,我们分享了一些撰写中的小瑕疵对撰写质量造成的影响,这期文章我们继续来看看,还有哪些小瑕疵会影响撰写质量呢?
先来看看技术方案梳理,了解下这篇专利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技术方案;然后看看原始的权利要求,判断下存在哪些小瑕疵?
01技术方案梳理
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传统方法利用用户操作日志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时,由于传统的操作日志之间单纯依靠时间进行关联,仅能获知用户在什么时间执行了何种行为,而无法获知用户行为的精确逻辑关系,难以得到用户真实的行为路径。
技术方案:
本方案除了操作日志之间的时间信息,还获取用户操作事件(如启动、点击、滑动等操作)的更多操作信息来生成操作日志,例如,操作名称、操作类型、操作对应的生命周期(启动一次客户端算一个生命周期)、操作的轨迹信息和层级信息。其中,层级信息可以反映多个操作事件发生的顺序。例如,初始操作的层级为一级、初始操作之后的第一个操作事件为二级,第一个操作事件之后的第二个操作事件可以为三级。其中,同时可以发生多个操作事件,视为同一级。
根据获取到的操作信息生成的操作日志,就不仅只包括时间信息了。
然后,服务器可以根据操作日志,确定用户一系列操作行为的路径。
首先,当想查询某个用户A的行为路径时,可以生成携带用户A身份标识的查询请求,接着从存储的多个操作日志中获取与身份标识信息对应的候选操作日志;
然后,从候选操作日志中,选取操作的生命周期和轨迹信息都相同的,作为目标操作日志;
最后,根据目标操作日志对应的层级信息,生成树形结构的用户行为路径。其中,将一级的操作日志作为树形结构的根节点;一级以下的操作日志作为子节点,子节点之间的平行关系或上下关系与一级以下的操作日志的层级关系对应。
02原始权利要求(节选)
1.一种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客户端监听到用户的行为操作触发的操作事件后,获取所述操作事件对应的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戳、操作类型、生命周期信息、轨迹信息及层级信息;所述生命周期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的生命周期,所述轨迹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跟随的初始操作,所述层级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层级的级别、对应层级的上级层级和在对应层级中的位置;
所述客户端生成携带所述操作名称、所述操作时间戳、所述操作类型、所述生命周期信息、所述轨迹信息及所述层级信息的操作日志,并发送给服务器;
响应于接收到终端发送的路径查询请求后,所述服务器:
从所述操作日志中获取与所述路径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一操作日志;
从所述第一操作日志中选取生命周期信息和轨迹信息均相同的第二操作日志;
根据所述第二操作日志对应的层级信息,将所述第二操作日志中对应层级的级别为一级的操作日志作为根节点,将对应层级的级别为一级以下的操作日志,按照上级层级信息及在对应层级中的位置确定父子关系及兄弟关系,得到树形用户行为路径。
03问题分析
看了上述原始权利要求,你觉得存在哪些问题呢?
A、非单侧表述
B 、不必要的限制
C、 不清楚
D 、表述繁琐
点击查看答案及问题分析,看看和你想的是否一致呢?
正确答案是ABD
关于单侧描述:
权1使用的是双侧描述,获取操作信息和生成操作日志的执行主体是客户端,而根据操作日志生成用户行为路径的执行主体是服务器。但单侧描述更有利于侵权判断。
关于不必要的限制:
权1中生成用户行为路径的步骤“根据所述第二操作日志对应的层级信息,将所述第二操作日志中对应层级的级别为一级的操作日志作为根节点,将对应层级的级别为一级以下的操作日志,按照上级层级信息及在对应层级中的位置确定父子关系及兄弟关系,得到树形用户行为路径”,描述了树形中各类节点的细节,这种设置在审查时很可能被认为是容易想到或者常规选择,授权后又是容易被规避的特征。
关于表述繁琐:
权1第一个步骤中其实可以把“操作事件对应的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戳、操作类型、生命周期信息、轨迹信息及层级信息”统一用一个总的术语命名。这样写的好处是,后续引用时更方便,避免大篇幅重复。虽然原始写法对实际保护没有影响,但是修改下权要成色会更好。
04修改权要
看看以下提供的两种修改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优?
改法一:
1.一种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路径查询请求,从初始操作日志中获取与所述路径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一操作日志;其中,所述初始操作日志基于操作事件的操作信息生成,所述操作信息由所述客户端监听到用户的行为操作触发的操作事件后获取,所述操作信息包括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戳、操作类型、生命周期信息、轨迹信息及层级信息;其中,所述生命周期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的生命周期,所述轨迹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跟随的初始操作,所述层级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层级的级别、对应层级的上级层级和在对应层级中的位置;
从所述第一操作日志中,选取生命周期信息和轨迹信息均相同的第二操作日志;
根据所述第二操作日志对应的层级信息,生成树形用户行为路径。
改法二:
1.一种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路径查询请求,从初始操作日志中确定第一操作日志,所述第一操作日志与所述路径查询请求对应;其中,所述初始操作日志基于操作事件的操作信息生成;所述操作信息包括生命周期信息、轨迹信息及层级信息,所述生命周期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的生命周期,所述轨迹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跟随的初始操作,所述层级信息反映所述操作事件对应层级的级别、对应层级的上级层级和在对应层级中的位置;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日志,确定第二操作日志,所述第二操作日志互相之间的生命周期信息和轨迹信息相同;
根据所述第二操作日志对应的层级信息,生成树形用户行为路径。
那么你觉得两种改法哪种更优呢?
两个修改方式有两个明显的区别点:
操作信息包含的内容不同
实际上,后续确定路径用到的是操作信息里的生命周期信息和轨迹信息。原始权要和改法一将其他项也包含进来,会造成限制。
客户终端这一执行主体的体现
路径查询请求、操作信息获取、操作日志生成一定是终端来做的吗?可能并不一定,至少生成操作日志服务器也可以做。
改发二没有明确给出上述内容是客户终端执行的。换句话说,其执行主体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终端。
综合来看,改法二更优。
结束语
这篇专利中主要存在的“小瑕疵”可以总结如下:
1、方法中不同步骤可以基于多种不同的执行主体实现时,需要进行单侧描述。
2、一些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注意选取,否则会造成限制。
3、过于细节的技术特征或者容易被审查员认为常规的技术特征,注意上位或取舍,避免造成限制。
4、技术特征包括多种要素,且涉及到后续会引用多种要素时,用一个概括性的词先进行表述,后续引用表述时会更简洁。
本系列持续通过实例解读,帮助读者提高分辨专利质量、提升申请水准的能力。
【如果你希望后续看到更多本系列的文章,请给我们点个”赞“。】
来源:老田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