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 “VI 就是搞个好看的 logo,没必要花大价钱”,这是我见过最坑的误区。餐饮行业拼的就是 “复购” 和 “口碑传播”,而 logo 是顾客记住你的第一个触点,也是成本最低的 “流量入口”。
很多人觉得 “VI 就是搞个好看的 logo,没必要花大价钱”,这是我见过最坑的误区。餐饮行业拼的就是 “复购” 和 “口碑传播”,而 logo 是顾客记住你的第一个触点,也是成本最低的 “流量入口”。
你想啊:如果你的 logo 没特色,顾客吃完后,朋友问 “哪家好吃”,他只能说 “就街角那家”;但如果 logo 有辨识度,他会直接说 “就是那个红底黄字、像个笑脸的奶茶店”—— 这就是免费的口碑传播。更关键的是,好 logo 能帮你省掉大量广告费:比如商场里,你的店因为 logo 显眼,顾客一眼就看到,不用在电梯口挂广告牌;外卖平台上,logo 有记忆点,顾客划两下就停下来,不用靠满减 “砸钱” 抢流量。
举两个实打实的例子:
国内案例:蜜雪冰城。你记不住蜜雪冰城的装修细节,但一定记得 “红白配色 + 雪人 logo”—— 红底显眼,雪人可爱,不管是县城小店还是大学城门店,老远就能看见。蜜雪冰城没花太多钱做高端广告,但这个 logo 让它在下沉市场快速铺开,顾客看到红白配色就知道 “这里便宜又好喝”,这就是 logo 的 “低成本传播力”。国外案例:麦当劳。全球那么多麦当劳,你哪怕不懂当地语言,看到金色的 “M” 标就知道能吃汉堡。这个 logo 有多省成本?晚上亮个 “M” 灯箱,比挂 10 米长的广告牌还管用,顾客找店不用看文字,直接认 “M” 就行。据说麦当劳的 “M” 标是全球认知度最高的 logo 之一,每一次顾客认标进店,都是一次 “零成本转化”。结论很简单:logo 不是 “装饰”,是帮你降低顾客记忆成本、减少营销开支的 “工具”—— 好的 logo,能让你的投入产出比直接翻倍。
策划 logo 不是 “让设计师画个好看的图”,而是要围绕 “顾客能记住、能联想、能传播” 来做,每一步都要算 “投入产出”:你花时间做对这些,后续就能少花冤枉钱。
顾客记 logo 的时间不超过 3 秒,越简单越容易记住,投入的设计和传播成本也越低。很多老板追求 “高端复杂”,结果 logo 里堆了山水、字体、图案,顾客看一眼就忘,等于白花钱。
看两个反例和正例:
反例:某地方菜品牌。logo 里放了当地的塔、河流、食材,还用上了书法字体,整个标志密密麻麻。顾客去店里吃饭,连 logo 里有啥都说不清,更别说传播了 —— 后来重新设计,只保留了 “塔” 的简化线条,成本降了一半,辨识度反而高了。正例 1:喜茶。早期喜茶 logo 是复杂的 “HEYTEA” 艺术字,后来改成 “简约笑脸 + 英文”,笑脸就两笔,简单到小学生都能画。现在你看到那个笑脸,就知道是喜茶,拍照发朋友圈还好看,等于顾客帮你免费传播 —— 这个设计调整,没花太多钱,却让品牌传播效率提升了 30%(喜茶内部数据)。正例 2:汉堡王。logo 就是 “一个汉堡的简化图形 +‘BURGER KING’字体”,红色汉堡图形显眼,不管是门店招牌还是包装,顾客一眼就能认出来。对比某些汉堡品牌的复杂 logo,汉堡王的设计成本更低,却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快速铺开,靠的就是 “简单好记”。logo 不能只好看,还要 “会说话”:看到它,就知道你是卖奶茶、火锅还是快餐。如果 logo 和品类脱节,顾客还要猜 “你家卖啥”,等于浪费了流量。
这一点,国内外品牌都有经典操作:
国内案例:老乡鸡。logo 是一个戴厨师帽的卡通鸡,黄色的鸡形象 + 红色背景,一看就知道是 “卖鸡肉相关的快餐”。而且 “鸡” 的形象很亲切,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联想到 “家常菜、放心吃”—— 老乡鸡能从安徽开到全国,这个 logo 帮它省了大量 “品类解释费”,不用再贴 “我们卖鸡” 的海报。国外案例:星巴克。早期星巴克卖咖啡豆,logo 是 “双尾美人鱼”,后来虽然简化,但绿色的主色调和美人鱼轮廓一直保留。现在你看到绿色和美人鱼,就知道是卖咖啡的 —— 哪怕星巴克开在书店、商场里,不用写 “咖啡店” 三个字,顾客也能精准找到。对比某些咖啡品牌用 “抽象图形” 做 logo,星巴克的 logo 直接绑定 “咖啡” 品类,减少了顾客的认知成本。好的 logo,不仅要好看好记,还要 “好用”:印在菜单上清晰、贴在打包袋上不费墨、做门店灯箱不费电。如果 logo 设计复杂,后续应用成本会飙升 —— 比如线条太细,印在小包装上模糊,得重新调整;颜色太多,做灯箱要多装几个灯泡,电费都比别人高。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
蜜雪冰城的雪人 logo。颜色只有红和白,印在打包袋上,用普通油墨就行,成本比多色 logo 低 20%;做门店招牌,红底白字,用普通喷绘就能实现,比霓虹灯招牌省一半钱。而且不管是小到杯盖贴纸,还是大到门店招牌,雪人 logo 都能清晰呈现,不用反复调整尺寸 —— 这就是 “应用成本低” 的好处,一次设计,全场景复用,投入一次,长期受益。反面案例:某网红茶饮品牌。logo 用了渐变蓝 + 细线条图案,印在杯身上要特殊油墨,成本比普通 logo 高 30%;做外卖贴纸,线条太细容易断,顾客拿到手看不清;门店灯箱要做渐变效果,电费每个月比同行多花几百块 —— 后来实在扛不住成本,改成了单色 logo,才把应用成本降下来。很多人以为 “VI=logo”,其实 logo 只是开头,完整的 VI 设计是一套 “系统”:从颜色到字体,从菜单到员工服,所有顾客能接触到的地方,都要统一风格。这套系统的作用是:让顾客无论在哪看到你的品牌,都能认出来,慢慢形成 “条件反射”—— 看到这个颜色 / 字体,就想起你的味道,复购率自然上去。
下面这 5 个内容,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和 “投入产出比” 挂钩:
1. 色彩系统:选 1-2 个主色,让顾客 “看色认店”
颜色是比 logo 更先被感知的元素,比如你看到红色,可能会想起蜜雪冰城;看到绿色,想起星巴克。选对主色,能让顾客在 3 秒内识别你的品牌,而且应用成本极低 —— 装修、包装、宣传都用这两个色,不用反复换色,省钱又统一。
注意 3 个原则:
别选超过 3 个主色:颜色越多,顾客越记不住,应用成本也越高(比如印刷要多套版,装修要多买颜料)。避开 “小众色”:比如莫兰迪色虽然好看,但印在包装上容易显旧,而且顾客不容易联想到餐饮(比如莫兰迪粉,顾客可能以为是花店)。绑定品类:比如火锅选红色(热情、有食欲),奶茶选浅色系(清新、年轻),面包店选暖黄色(温馨、有香气感)。案例:宜家餐厅。虽然宜家是家居品牌,但它的餐厅 VI 很值得学:主色是蓝色和黄色,和宜家家居的颜色一致。顾客走进商场,看到蓝黄配色就知道 “餐厅在这”,而且蓝色的桌布、黄色的餐盘,拍照好看,顾客愿意发朋友圈 —— 宜家餐厅能成为 “网红打卡点”,蓝黄配色的低成本传播功不可没。
2. 字体系统:选 1 种字体用到底,别 “换着玩”
字体是品牌的 “第二张脸”,比如老乡鸡用手写体,显得亲切;麦当劳用粗体,显得有力量。如果菜单用楷体、海报用宋体、包装用艺术体,顾客会觉得 “不统一”,记不住你的品牌,而且换字体还要反复买版权,成本高。
正确做法:
选 “无版权风险” 的字体:比如思源黑体、站酷快乐体,免费商用,不用花版权费。字体别超过 2 种:标题用 1 种字体,正文用 1 种字体,比如喜茶标题用 “粗黑体”,正文用 “细黑体”,统一又清晰。绑定品牌调性:快餐用粗体(醒目、快节奏),下午茶用细体(优雅、慢节奏),家常菜用手写体(亲切、像家里做的)。3. 应用场景 1:门店形象 —— 让顾客 “路过就想进”
门店是 VI 的 “最大载体”,从招牌到门窗,从店内装修到桌椅,都要和 logo、色彩统一。比如:
招牌:突出 logo 和主色,比如蜜雪冰城的红底白字招牌,晚上亮灯后老远就能看见,不用在路口挂广告牌。门窗:比如星巴克的绿色门窗,和 logo 颜色一致,顾客在商场里逛,看到绿色门窗就知道 “星巴克在这”。桌椅:比如老乡鸡的黄色桌椅,和 logo 的鸡形象颜色呼应,顾客坐在店里,会觉得 “统一、舒服”,愿意多待一会儿,复购率自然高。这里的投入产出比很明显:你花一次钱把门店 VI 做统一,后续不用再频繁换装修,而且顾客路过就认得出,进店率能提升 20% 以上(餐饮行业平均数据)。
4. 应用场景 2:包装物料 —— 让顾客 “拿在手里就是广告”
打包袋、杯盖、餐盒这些物料,是 “移动的广告位”,如果 VI 统一,顾客走在路上,别人看到包装就知道是你的店 —— 这是零成本的传播。
比如:
喜茶的透明杯 + 笑脸贴纸:透明杯上印着简约的 “HEYTEA” 字体,再贴个笑脸 logo,顾客拿着杯子逛街,别人一眼就知道是喜茶,很多人还会拍照发朋友圈。麦当劳的红色打包盒:红色打包盒上印着金色 “M” 标,顾客拿到手,不管是在地铁还是办公室,别人都能看到 —— 麦当劳的打包盒,每年帮它省下上亿的户外广告费。反过来,如果你家的打包袋今天用红色、明天用蓝色,上面还没 logo,顾客拿在手里,别人根本不知道是哪家店,等于浪费了 “移动广告位”。
5. 应用场景 3:员工形象 —— 让顾客 “看到员工就想起品牌”
员工服也是 VI 的一部分,比如星巴克员工穿绿色围裙,上面印着 logo;老乡鸡员工穿红色上衣,和品牌主色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是:顾客走进店里,一眼就能找到服务员,而且员工形象和品牌统一,会让顾客觉得 “专业、放心”。
别小看员工服:一套统一的员工服,成本可能就几百块,但能提升顾客的信任感,复购率至少能涨 10%—— 这是很多小餐饮老板忽略的 “低成本投入”。
很多老板问:“我做一套 VI,要花多少钱?值不值?” 其实 VI 设计的投入,不是 “花出去的钱”,而是 “能省下来的钱 + 能赚回来的钱”。
举个小餐饮的例子:
投入:花 5000 块做一套 VI(logo + 色彩 + 字体 + 应用规范)。能省的钱: 装修不用反复改:统一 VI 后,装修按规范来,不用因为 “风格不统一” 返工,省 2000 块; 包装物料成本低:用统一的主色和 logo,印刷成本比 “每次换设计” 省 30%,一年省 1000 块; 营销费减少:顾客能认标、能传播,不用每月花 2000 块做活动吸引新客,一年省 24000 块。能赚的钱: 进店率提升 20%:比如原来每天进店 100 人,现在 120 人,每人消费 20 块,一年多赚 144000 块; 复购率提升 10%:原来 100 个顾客里 20 个复购,现在 22 个,一年多赚 28800 块。算下来:5000 块的投入,一年能省 27000 块,多赚 172800 块,投入产出比接近 1:40—— 这就是 VI 设计的价值,不是 “花钱买好看”,而是 “花钱买长期收益”。
最后提醒一句:餐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味道和服务是基础,但 VI 设计是 “让顾客记住你、回头找你” 的关键。别再觉得 “VI 不重要”,你今天省的那点设计费,可能就是明天流失的顾客和利润。把 VI 做好,让你的店 “有脸可认、有记忆点”,才能在扎堆的餐饮里活下去、赚到钱。
上面从投入产出比出发,结合国内外案例把餐饮 VI 设计和高辨识度 logo 策划讲透了。你要是有具体的餐饮品类(比如火锅、奶茶),或者对某个案例想深入了解,都可以跟我说,咱再针对性分析怎么优化 VI 设计,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比。
来源:花万里餐饮品牌策划设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