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法律评论丨苹果公司因AI训练侵权被集体诉讼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6:36 1

摘要:9月1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涉人工智能案件审理情况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铭溪发布了八起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明确了“AI文生图”的法律属性及权利归属的认定、自然人声音权益可及于AI生成声音、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AI合成的名人声

文丨天元律师事务所 李昀锴

审定丨主管合伙人 孙彦

1、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

9月1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涉人工智能案件审理情况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铭溪发布了八起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明确了“AI文生图”的法律属性及权利归属的认定、自然人声音权益可及于AI生成声音、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AI合成的名人声音用于“带货”构成侵权委托推广商家应承担连带责任、未经授权对包含他人肖像的视频进行“AI换脸”处理构成对他人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工具检测AI生成内容但未尽到合理适度说明义务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利用AI软件恶搞丑化他人肖像构成人格权侵权、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构成美术作品、未经同意创造自然人的AI形象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等裁判规则。(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

评论:北京互联网法院作为国内对AI行业争议审理经验最丰富的法院,其公布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内AI行业可能爆发的诉讼情况。基于本次公布的案件,我们预测AI行业此后将爆发以下几类案件:

1

数据训练侵权案件:该类案件核心是追究AI模型训练数据的版权侵权问题。目前北京互联网已经在审理多起AI训练数据侵权案件,尚未做出生效判决。而随着Anthropic以15亿美元的著作权侵权和解案的生效,可能将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作家、程序员及新闻机构等版权方,将对AI开发者未经许可投喂其作品的行为提起大规模集体诉讼,根本争议在于AI训练是否构成合理使用。

2

人格权深度伪造侵权案件:该类案件核心是AI换脸、声音克隆等技术的滥用。无论是用于商业营销、恶意丑化还是诈骗,针对自然人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的侵犯将急剧增加。诉讼矛头不仅指向使用者,更会穿透至技术应用和平台开发者,追究其提供侵权工具的法律责任。

3

AI幻觉侵权案:该类案件的核心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并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的侵权责任,如名誉损害等。例如当AI错误拼接关于个人或企业的负面事实并被公之于众,将触发新型诽谤诉讼。案件的审判焦点将是如何在用户、应用开发者和模型提供方之间,划定为AI幻觉负责的责任链条。

从北京互联网法院此次公布的案件来看,AI行业可能很快将进入集中诉讼期,将爆发多起相关案件。对所有AI行业从业者而言,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AI合规将不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所有将长远发展的企业的必修课。

2、新加坡发布《法律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引》

2025年9月4日,新加坡律政部发布《法律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引(征求意见稿)》,为法律从业人员提供负责任、合伦理且高效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框架。

指引强调,法律从业者需确保律师主导,对AI输出内容进行人工验证,避免因技术幻觉导致法律原则或判例引用错误。保密性方面,要求根据数据敏感度选择工具类型,如企业级工具需承诺不将输入数据用于模型训练,免费工具则需匿名化处理数据。透明度方面,指南建议通过客户协议或官网披露GenAI使用情况,并提供退出选项。

该指引为非强制性文件,但为法律科技应用提供了标准化参考。新加坡律政部表示,此举响应国家AI战略2.0要求,有助于平衡技术创新与职业责任。(来源:数字法学评论)

评论:近来律师行业使用AI幻觉生成错误案例导致法律责任的情况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律师群体的不信任感。新加坡在当下发布该指引文件,体现了其前瞻性及务实性。整份文件的精神内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AI犯错,律师担责。通过反复强调律师主导和人工验证,该指引将生成式AI精准地定位为博学、高效但不可信的法律实习生。签字律师必须为实习生的每一个幻觉、每一个错误引述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这种警惕固然值得鼓励,不过如果律师需要像防范学术不端一样,对AI的每一处引证、每一个事实进行溯源核查时,AI宣称的效率革命究竟还剩下多少呢?

3、苹果公司因AI训练数据侵权被作家集体诉讼

9月9日,美国作家格雷迪・亨德里克斯和詹妮弗・罗伯逊向加州北区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指控苹果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其作品训练大型语言模型“OpenELM”。诉状指出,苹果不仅利用包含盗版书籍的“Books3”语料库,还通过自有爬虫“Applebot”抓取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且未支付报酬或署名。这是继Meta、Anthropic之后,又一起因AI训练数据引发的版权纠纷。同一天,Anthropic宣布以15亿美元和解类似诉讼(未承认责任),创下行业赔偿纪录。(来源:环球网)

评论:如同我们在Anthropic和解的集体诉讼案中所预测的一样,近期内将持续发生版权人起诉AI开发者维权的案件。本次苹果公司被起诉依然是因为使用了看似开源且免费的盗版语料库。这起诉讼的真正看点,并非简单重复上演的窃书指控,而在于被告席上坐的是苹果公司。

即便是苹果这样注重品牌形象与原创生态的巨头,在构建其AI帝国的基础时,也无法免俗地踏入了版权的灰色泥潭。Books3这个语料库就像一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毒药,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其来源不洁,但在模型能力竞赛的巨大压力下,许多开发者都选择了饮鸩止渴。更致命的是,诉状中提到的自有爬虫Applebot,让苹果几乎丧失了将责任推卸给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余地。这是其自主、系统性抓取的直接证据,这让苹果在法庭上的辩护处境将异常艰难。在Anthropic的和解协议面前,苹果公司的本次诉讼将如火上浇油,和解可能变成苹果公司的最好选择。免费的数据午餐,终究到了必须支付账单的时刻,可以预见的近未来,这种支付时刻可能在美国反复发生。

4、成都网信办处罚多起滥用AI案例

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8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情况。通报显示,当月共受理处置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68,807件。典型案例中多次出现利用AI技术进行违法违规活动的情况,包括利用AI生成涉世界运动会的不实信息、利用AI工具生成并发布涉学校的虚假文章以增粉引流等。相关账号及责任人已被依法依约处置,其中一名公司负责人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来源:网信成都)

评论: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垂直监管法规的生效,主管部门近期必然将进一步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监控及管理,成都网信办的执法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从通报来看,目前监管审查的已不仅是AI生成的某条违规内容,而是催生这些内容的商业模式本身。那种依赖算法大规模生产真假难辨的信息,以增粉引流为唯一目的的野蛮增长模式,已被监管机构精准锁定为打击目标,不仅将面临行政责任,如果情形严重甚至会涉及刑事法律责任。对于AI企业决策者来说,在追求市场份额之前,必须优先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谁来为AI的胡说八道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那么公司面对的,可能不是下一轮融资,而是第一轮审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为交流目的,不代表天元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如您需要具体的法律意见,请向相关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

来源:小雨科技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