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莫名情绪低落?这3类人尤其要警惕这4个征兆,2个方法早预防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9:09 2

摘要:“明明没发生烦心事,却总觉得提不起劲,看着窗外落叶就莫名难过”、“以前爱追剧、做饭,这阵子连收拾餐桌的力气都没有,是我太矫情了吗?”......这可能是秋季容易出现的特有的情绪波动,甚至也有可能是“秋季抑郁”的早期信号。临床观察和研究也发现,秋季确实抑郁相关症

“明明没发生烦心事,却总觉得提不起劲,看着窗外落叶就莫名难过”、“以前爱追剧、做饭,这阵子连收拾餐桌的力气都没有,是我太矫情了吗?”......这可能是秋季容易出现的特有的情绪波动,甚至也有可能是“秋季抑郁”的早期信号。临床观察和研究也发现,秋季确实抑郁相关症状的相对高发。今天我们就继续从“为什么秋季容易情绪低落”“谁最需要警惕”“怎么提前预防”三个核心问题,帮大家把秋季抑郁的“预警信号”和“防御方法”讲清楚。

一、“悲秋”并不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抒情中

很多人觉得“悲秋”是文人墨客的夸张描述,但临床数据和研究都在告诉我们:秋季的情绪低落,可能比你想的更普遍。

这种“秋季情绪波动”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在精神医学领域,还有一种专门的情况叫“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其中约70%-80%的患者,症状会在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高峰,春季逐渐缓解。这说明秋季确实是抑郁相关问题的“易感窗口”。

尤其是从夏入秋,随着气温下降、光照减少,门诊中主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患者或者来访者会增多;同时,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秋季出现睡眠紊乱、精力下降等抑郁相关表现的人群,相比夏季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

二、为什么一到秋天,情绪就容易“down”?3个关键原因

想做好防御,先得明白“秋季情绪低落”的底层逻辑。其实不是“秋天本身让人难过”,而是秋季的三个特点,会从生理、心理两个层面“叠加影响”情绪调节:

1. 现代医学视角:光照少了,“情绪调节器”会失衡

大脑里有两个和情绪密切相关的“小开关”:血清素(5-羟色胺)和褪黑素。血清素像“情绪小太阳”,分泌充足时人会觉得轻松、有活力;褪黑素则主要负责调节睡眠,天黑后分泌增加,帮我们入睡。

这两个“小开关”都很依赖光照。秋季白天逐渐变短,每天接触自然光的时间减少,血清素的分泌会跟着减少,“情绪小太阳”变暗了,人就容易觉得低落、没动力。同时,光照不足还会让褪黑素分泌紊乱,可能导致晚上失眠、白天嗜睡,而睡眠不好又会反过来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情绪差→睡不好→情绪更差”的不良循环。

2. 心理联想层面:“肃杀景象”会悄悄影响情绪

秋天草木慢慢凋零、树叶变黄,这种“万物收敛、肃杀”的景象,生机逐渐丧失的风文,会不自觉地让人联想到“结束”、“失去”,进而触发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比较敏感的人,看到路边的落叶、变冷的天气,可能会无意识地把“环境的萧瑟”和自己的情绪挂钩,比如“连树都落叶了,我最近好像也没什么好事,蓝瘦,香菇”。

这种联想不一定是主动“想太多”,而是大脑的本能反应,就像看到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会不自觉开心一样,秋季的环境信号,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倾向。

3. 生理-心理交互:干燥引发的不适,会“放大”情绪问题

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皮肤痒、喉咙痛等躯体不适。这些小毛病单独看不算严重,但会让人处于“轻微不舒服”的状态。而身体的不适感,会直接影响情绪耐受力。

比如平时被同事怼一句,可能笑一笑就过了。但秋季因为总觉得喉咙干、没精神,同样的一句话,就可能忍不住烦躁、委屈,甚至觉得“所有人都针对我”。这种“躯体不适+情绪敏感”的叠加,会让情绪问题更容易显现。

三、这3类人,秋季要重点警惕抑郁信号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受秋季影响,不过以下三类人群,因为本身情绪调节的“基础更弱”,则相对更容易在秋季出现抑郁相关症状,需要特别留意:

1. 有抑郁病史或家族史的人

如果之前有过抑郁发作的经历,或者家里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有抑郁症,秋季出现情绪波动的风险相对会更高。这是因为这类人群的情绪调节系统,有一定概率比普通人更敏感,秋季的光照、气候变化,更容易成为“触发因素”。

2. 长期室内工作、光照不足的人

比如程序员、设计师、写字楼里的行政人员等,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办公室,窗户小、窗帘长期遮挡、灯光偏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很少(每天大多数人可能都不足2小时)。这类人群因为血清素分泌本身就容易不足,到了秋季光照进一步减少,情绪低落的风险有可能会翻倍。

3. 近期经历负性事件的人

如果最近刚经历失业、亲人离世、分手、孩子升学失败等让人压力大的事情,秋季的“低情绪氛围”会更容易“雪上加霜”。因为负性事件本身就会让人处于情绪脆弱状态,再加上秋季的环境影响,更容易陷入低落、难以走出来。

四、别等情绪“崩溃”才重视!4个早期征兆要记住

秋季抑郁往往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明显的情绪低落出现前,身体和行为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人,如果发现以下4个表现,就要及时调整:

1. 情绪上:“没兴趣”“没动力”成常态

以前喜欢做的事,比如追剧、跑步、和朋友聊天,现在提不起劲,就算勉强去做,也觉得“没滋味”;对未来没期待,比如“国庆放假也不想出门,在家躺着就好”;甚至偶尔会出现“活着没什么意思”的念头(如果这个念头频繁出现,一定要重视)。

2. 行为上:社交回避、作息紊乱

开始刻意躲着朋友、同事,比如找借口拒绝聚餐、聚会;要么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睡不着,要么白天睡十几个小时还觉得累;吃饭也变得不规律,要么没胃口吃不下,要么突然想吃甜食、油炸食品(靠食物缓解情绪)。

3. 躯体上:莫名的“不舒服”

经常觉得疲劳、四肢沉重,比如“明明没干什么活,却觉得累得不想动”;可能出现头痛、胃痛、肩颈酸痛,但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女性可能还会出现月经紊乱、痛经加重。

4. 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钻牛角尖

工作或学习时,很难集中注意力,比如“看文件看了半小时,还不知道讲了什么”;遇到小事容易想太多,比如“同事没回消息,就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且越想越焦虑、越想越悲观。

那么,咋预防呢?!

五、2个“零成本”防御方法,现在就能开始做

预防秋季抑郁,不用搞复杂的方法,两个简单易操作的习惯,就能帮咱们稳住情绪,但关键是要“坚持做”:

1. 每天晒20分钟“温和的太阳”,给情绪“充电”

上午9-10点(此时阳光不刺眼,紫外线也相对温和),到户外找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比如小区的长椅、公司楼下的花园,不用刻意运动,坐着发发呆、看看远处都可以,每天坚持20分钟。

这里要注意:隔着玻璃晒太阳基本没用!因为玻璃会挡住大部分能刺激血清素分泌的紫外线,一定要到户外,让皮肤直接接触阳光(如果怕晒黑,可以戴帽子、涂轻薄的防晒霜)。

如果遇到阴雨天,没太阳怎么办?可以用“模拟日光灯”(医疗用品店或正规电商平台可买,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每天早上对着灯坐20分钟,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不过话说回来,偶尔阴雨天,一两天不晒,问题也不大,重点是拉长战线,长期坚持。

2. 固定作息,别让睡眠“拖情绪的后腿”

尽量每天晚上11点前准备睡觉,早上7-8点起床,就算周末也别熬夜到凌晨、中午才起,规律的作息能帮褪黑素分泌回归正常,让睡眠质量更好,而好的睡眠是情绪稳定的“基础”。尤其注意,睡觉前少看,甚至不看手机,手机屏幕的亮光也会影响咱们腿黑色的分泌节律呢。

如果晚上睡不着,可以试试“478呼吸法”:躺在床上,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巴慢慢呼气8秒,重复3-5次,能帮身体放松,更容易入睡。

六、常见误区:这2种“应对方式”,其实会加重情绪问题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避开两个常见的“误区”,别让错误的应对方式,把情绪推向更差的方向:

误区1:“忍忍就过去了,不用管”

很多人觉得“秋季情绪低落是正常的,过阵子就好”,但如果已经出现了前面说的早期征兆,却一直“硬扛”,可能会让情绪问题越积越重,从“轻微低落”发展成“抑郁状态”。

正确的做法是:发现情绪不对,就及时调整(比如按上面说的方法晒太阳、调作息);如果调整1-2周后,情绪还是没好转,甚至越来越差,一定要主动找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咨询,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

误区2:“靠吃甜食、喝奶茶缓解情绪”

情绪低落时,吃点蛋糕、喝杯奶茶,确实会让人暂时觉得开心(因为糖分能快速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但这种快乐很短暂。而且吃太多甜食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又下降,反而会让情绪更不稳定,还可能加重秋季干燥引发的喉咙痛、皮肤问题。

如果想吃点东西缓解情绪,不如选香蕉(富含能转化为血清素的色氨酸)、坚果(比如杏仁、核桃,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情绪稳定),或者喝杯温的蜂蜜水(比奶茶健康,也能缓解干燥)。

秋季情绪低落不可怕,“早察觉、早调整”是关键

其实秋季抑郁就像“情绪的小感冒”,不是“治不好”,也不是“只有自己会遇到”。重要的是:别忽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也别用错误的方式应对。

如果你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中,别自责,试试每天晒太阳、规律作息,给自己一点时间调整;如果身边有家人或朋友出现类似症状,别对他们说“你就是想太多”“开心点就好了”,不如陪他们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提醒他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医生吧”。你的理解和支持,可能是帮他们走出情绪低谷的重要力量。

最后要记住:情绪和身体一样,也需要“保养”。秋季做好情绪的“防御”,才能安稳度过这个季节,笑着迎接冬天的到来。

❗ 重要提示: 以上健康科普信息部分内容借助AI工具辅助创作,依据个人经验修订确认,仅供参考!鉴于个体差异巨大,不可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执业医生。

#秋季抑郁 #情绪调节 #秋季养生 #心理健康 #抑郁预防

来源:中医范禹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