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晶,博士生导师,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日前
为表彰2022-2024年度先进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了2022-2024年度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授予280名个人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授予200个集体
“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复旦大学9名个人
2个集体榜上有名
她们凭坚韧闯关卡
靠精致磨品质
交出超亮眼答卷!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丁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
丁晶,博士生导师,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她长期在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工作,致力于罕见病早期诊疗及常见病/危重病精准防治,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基金研究,在Neurology,Epilepsia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已成果转化。她带领团队在神经电生理及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的新机器算法和神经影像智能提取方法为患者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了全新工具。她主持研发多个国际/国内首创智能新技术,通过设立智能诊疗门诊,建设人工智能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中心,发布多项上海专家共识,引领推动前沿技术临床规范应用,助力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学科带头人,丁晶注重医学教育创新,培养了一批兼具临床能力与科研素养的神经科人才。她以卓越的学术成就、仁心仁术的医者情怀,诠释着“以仁心守护生命,以创新引领未来,以传承培育栋梁”。
徐晨明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遗传中心主任
徐晨明,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遗传中心主任。在近30年的医、教、研工作中,忠诚于党的教育和卫生事业,在工作中无私奉献。
作为导师和教师,能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医务人员,潜心钻研生殖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和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新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她带领团队追踪国际前沿技术,探索技术创新,发明多项单细胞遗传诊断相关新技术,对孕前携带者筛查、产前基因诊断、胚胎遗传学诊断(PGT)等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作为核心成员研发新型NIPT方法,首次实现在母体血浆中同步筛查胎儿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在产前无创检测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近十余项,是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骨干,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中“一站式出生缺陷防控体系”入选国家“十三五创新成果”,并在北京展览馆参展。
吴克瑾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乳腺科主任
吴克瑾,九三学社社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科主任。
她致力于乳腺专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转化,负责完成和在研国家/卫健委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卫健委/中医药局/教委科创项目等课题。开设本科生选修课《育龄期女性乳腺疾病》,独立培养研究生20余名,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
她主笔发表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循证医学最高级别证据、中国首部《中国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并持续更新。她建立育龄期乳腺癌生育力保存多学科协作诊疗示范基地并全国推广,研究成果在国际生育力保存年会做发言报告,主笔发表《中国育龄期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她重视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以及肿瘤预防,构建早期乳腺癌机会筛查示范基地并推广应用。
她开展医学健康系列科普,获得首届新时代科普好医“声”活动医学科普先锋奖、第四届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四届上海医院新媒体宣传节微电影组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荣获2024年度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带领团队获得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医疗团队、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集体。
沈茜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肾脏科主任
沈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助理、肾脏科主任、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长&肾脏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沈茜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事儿童肾脏病临床和研究27年,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理念,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她推动以居家自动腹膜透析技术为核心的儿童尿毒症肾脏替代治疗,执笔撰写全国腹膜透析/自动腹膜透析SOP儿童章节,作为中国唯一执笔人参与国际腹膜透析协会指南撰写(PDI 2024),扶持全国建立分中心10余家,推动尿毒症慈善救助模式。她建立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器官捐献供肾-儿童肾移植策略,与多家成人移植中心合作,率先提出“儿童器官捐献供肾-儿童肾移植(PTP)”上海策略,达国际先进水平。她阐明遗传性肾脏病是中国儿童尿毒症首要病因,发现致病新基因和新机制。承担国自然4项,发表10余篇高质量论文(NDT, KI Report, JMG, AJN等)。
张琳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
张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主任,美国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区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器官生命支持学组组员,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青年编委等职,荣获上海市第十九届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医树奖青年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
长期临床一线工作,年均诊治危重症患者超2000例。成功开展金山区首例ECMO技术救治化学源性肺损伤病例,抗疫期间临危不惧,搭建重症病房-亚重症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被评为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编写专著4本,获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获哈佛大学临床学者师资认证,培养国家住培基地规培医师,硕博研究生数十名,多次获评优秀教师。援滇期间开创多项区域首例技术,提升当地危重症救治水平。积极投身科普讲座和义诊,将健康知识传递到企业、社区和学校。
吴丹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
吴丹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她同时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闵行区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
她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专注于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诊疗工作,在其带领下,神经内科卒中急救团队实现了最短DNT(从患者到达急诊大门到用上溶栓药的时间)12分钟、平均DNT为35分钟快速高效目标。“每快1分钟,就有190万脑细胞重获新生”--这是吴丹红教授与团队始终秉持的信念与追求。她高度重视临床与科研的融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局级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50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多部;参与专家共识编写3篇。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她科学规划科室亚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不同层级医生量身定制亚专科发展路径,培养出一批优秀研究生。
吴霞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
吴霞从事临床工作21年,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一线践行医者使命,作为临床医师,吴霞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坚持“多问一句、多讲一点”,以暖心服务展现了女医师的细心和责任心。
针对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吴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与用药方法,努力提高医患沟通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她不断精进临床技能,深耕内分泌专业领域,学习并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术,在糖尿病、肥胖症及甲状腺疾病方面有一定建树;参与全科医学科的组建,注重发挥全科医学科多学科专家汇聚的特点,服务各类患者。作为全科规培基地副主任,吴霞承担临床教学工作,重教爱教,曾荣获2023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指导医师。她具有较丰富的医学教学经验,重视教学培训质量,开拓科研思维,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法,并定期组织带教活动,迄今为止已完成十余届实习生、九届规培生带教与考核工作,每年组织住院医师“三基”培训讲座。参与复旦大学留学生“走进临床-医护初体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医院观摩临床带教等工作。
此外,吴霞还积极践行医者传播健康的公益使命,主动参与健康科普、义诊等公益活动,宣传糖尿病预防、甲状腺疾病科普知识,助力全民健康促进工作。
谢连红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老年病科常务副主任
谢连红,现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务二科科长,九三学社徐汇区第十一支社的主委,从医30年,从事干部保健工作15年。
她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管理经验,始终将“生命至上”作为自己的从医信条。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掌握国内外的医学前沿动态,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两次被评为医院“十佳员工”,2022年度获得徐汇区中心医院最佳管理者,2023年荣获上海市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疫情期间,成立科室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小组并任组长,组织科室所有医生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参与线上看诊。自成立健康管理团队以来,与每个保健对象保持联系,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病人的需求,普及宣教,改善医患关系,及时解决管理和医疗中的问题和困难,在上海市保健质控检查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医院搬迁中,落实一对一搬迁关心关爱工作,整个搬迁过程保健对象零投诉。所领导的老年病科是徐汇区中心医院的优势学科,先后荣获上海市“共青团号”、徐汇区“巾帼文明岗”、徐汇区“红旗班组”、徐汇区“文明班组”等称号。
张敏 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兼内科副主任
张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营养与肠道激素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青浦区卫健委领先专科负责人,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青浦工匠”“青浦区拔尖人才”“青浦名医”等荣誉称号,获“新时代幸福青浦贡献奖”、“医院徐锡春医学奖”。主持承担国自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及中华医学会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深耕内分泌领域30余年,擅长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肥胖、痛风、甲状腺及肾上腺等疾病诊治。带领科室开展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和多项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入选“青浦区领先学科”和“青浦区巾帼岗组”。
2011年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引进人才”扎根青浦,在内分泌代谢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开展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多项技术比肩上海三甲医院前沿诊疗水平。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多名基层医疗业务骨干。坚守医德初心,相关事迹被《文汇报》、《新浪新闻网》等国内主流新闻媒体报道。持续下沉社区基层医疗资源,构建青浦区内分泌学科医疗联合体,搭建青浦区国家标准化代谢病规范诊治中心(MMC)。积极筹建区级体重管理中心,组建全区肥胖多学科诊治团队(MDT),保障区域及周边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同质化诊治需求夯实基础。
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学系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首批在华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83年),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2002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200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神经生物学科研三级实验室,是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和中西医结合研究院PI单位,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向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 三高团队有作为:女性教职工90%以上有博士学位、副高级以上职称和海外留学经历,80%为研究生导师,70%为党员,是一个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团队。团队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A类)名单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战略创新团队,连续5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长期保持全国前列。2020年被评为“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2021年获评“2019-2020年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2022年获评“2021年度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 科研工作有突破:近五年,八位女教师负责国家级课题20项、省部级和横向课题9项,总经费近1500万元。累计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百余篇,包括Neuron, Advanced Material,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授权专利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充分体现了女性科学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贡献。
● 教育教学有特色:开创性构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特色课程体系,开设研究生课程6门、本科生课程3门、填补学校多项空白。近五年指导本科生科创数十项,指导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生项目、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
● 服务奉献有担当:每年参与上海市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并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建立组织透明化平台大型共享平台并开放百余课题组共享使用。牵头组织完成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学科目录修订工作。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护理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共有执业护士总666人,其中女性人数623人,占93.54 %,党团员223人,平均年龄34岁。在中心党委和院领导的指导下,全体护士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和救治能力,怀揣将“上海建成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的目标,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努力配合医院建成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目标,强化协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 党建引领·助力护理高质量发展
护理部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护理一、二党支部“双带头人”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临床护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一党支部入选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
注重护理科研及专科人才培养,近年来承担4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2项申康管理类课题、8项复旦-复星学院课题、2项上海市护理学会课题;共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论文1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5篇;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参编书籍3本,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项;每年派护士参加外院各类学术会议、继续教育学习班约250人/120次,进修专科护理10人/5次,组织护士长、带教老师培训约20次/年;目前全院共培养各类专科护士66名。
● 科学管理·高效结核病患者救治
公卫中心是上海市结核病诊治定点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的儿童结核病定点收治单位。2021年,张林同志创新提出“儿童结核病个案管理”模式,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并立项课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结核病个案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发表中文核心2篇。2024年,她率领团队成功申报中华护理学会结核病专科护士京外临床实践基地,为培养结核病专科护理人才提供平台,助力全国结核病护理学科发展建设。
● 润物无声·“爱之”没有歧视
2013年正式启动“艾滋病个案管理师培养计划”,组织召开首届“海峡两岸艾滋病个案管理师”学术研讨会;承办2014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艾滋病护理”分论坛;研发“个案管理工作平台”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出版《实用艾滋病护理》。合作立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1项、上海市卫计委课题6项、复旦大学校级课题20项,发表SCI论文15篇。AI赋能艾滋病专科护士工作新模式;开设“爱之纽带”健康讲堂,《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获上海市医院协会首届上海医院管理创新三等奖。
● 白衣执甲·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护理部先后抗击SARS、救治H1N1、对抗H7N9、防控埃博拉、应对MERS、阻击寨,不辱使命。自肺炎疫情爆发,护理部创新使用“压茬式”应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精准完善不同环境下感控流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力量,始终坚持“四集中”原则,对患者进行分类救治护理和人文照护。2022年4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医疗救治组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牵头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联合护理部工作,带领全市48家定点医院梳理新冠护理工作制度及台账;推行同质化护理管理、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督导;建立“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ECMO、CRRT”等专业组;中西医并举落实专科护理;提高“四类”患者护理水平;严格落实感控措施。
后疫情时代,护理部全面推动平“疫”结合管理;大力开展传染病科普以及“公共卫生护理特种兵”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医院建设,《平疫结合的重症护理反转模式》被上海市护理学会评为2024年“夯实基础 改善护理服务”典型项目。
● 科普为盾·筑牢传染病防控防线
2010年挂牌成立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充分发挥传染病医院护理人专业特长,“五位一体”构建健康科普文化体系,推进护理健康科普文化。2023年11月,护理部成功申报并获得了上海市护理学会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系列科普志愿活动,累计为万余名人员提供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2022-2024年,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志愿服务累计实施120余次,受益对象达12000余人次,荣获科普志愿类奖项及荣誉30余项,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红十字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优秀团队。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前沿,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致敬巾帼风采
为“她力量”
!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