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是出路!瑞士浴火重生对香港的启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9:36 1

摘要:看到街头巷尾愈开愈多的“两餸饭”、“淘多多”、“蜜雪冰城”、“网购提货点”……,直觉这绝非香港经济转型的出路。虽曰百货应百客,但廉价消费形式不应成为消费主流,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饮食零售不能单靠降价生存,其他高端产业更不能靠降级来增强竞争力。

看到街头巷尾愈开愈多的“两餸饭”、“淘多多”、“蜜雪冰城”、“网购提货点”……,直觉这绝非香港经济转型的出路。虽曰百货应百客,但廉价消费形式不应成为消费主流,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饮食零售不能单靠降价生存,其他高端产业更不能靠降级来增强竞争力。

想到香港出路,笔者脑海中不期然浮现出“瑞士”这两个字,这个人口八百万与香港相仿的小国,从来不是靠降低成本,而是靠创新增值脱颖而出。本栏将一连几期,介绍其浴火重生的成功经验,希望可以给自怨自艾的香港人一点启发。

瑞士是全球消费最贵、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但在这里鲜有企业以此作为躺平的理由,雇员也鲜有埋怨生活费过高。笔者忆起,在自由行兴旺的年代,香港核心商业区的店铺租金令人咋舌,但因为顾客如鲫、货如轮转,依然赚到盘满钵满,零售人员由于享有丰厚的佣金分成,也较少埋怨“香港居、大不易”。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生意好,成本贵从不是一个问题。

与瑞士比,香港成本并不显得特别高。有几个指数,可以用来参照。英国《经济学人》用以衡量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巨无霸指数”显示,2024年在瑞士买一个巨无霸要付8.07美元(约港币62.9元),这已经是该国连续多年蝉联榜首。香港呢?每个巨无霸售价为3.01美元(约港币23.5元),只排46位。外国商业杂志CEOWORLD公布的“2025年各国税后平均月薪”显示,瑞士以8218美元(约64100港元)月薪蝉联榜首,香港平均税后月薪为3177美元(约24780港元),全球排名22位。香港房价租金之高令人吃不消,瑞士亦不相伯仲,根据德意志银行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世界价格地图》报告,香港市中心公寓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25946美元(约20.2万港元),紧随其后的是瑞士苏黎世的每平方米23938美元(18.6万港元)。

瑞士没有源源不绝来自中国内地的廉价劳工、生活用品,没有大湾区作为腹地,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只能靠自己咬紧牙关走高增值的路。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今日成功的产业,都是立足于固有优势,在传统上创新,不会盲目跟风,也没有药石乱投。

与香港一样,瑞士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占GDP约74%),包含金融业、银行业,以及ICT(资讯与通讯科技)产业。不论是香港抑或瑞士,中小企业均是经济的主体,瑞士99%以上的企业员工少于250人,香港约有36万间中小企业,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的98%以上,这些企业大都只有一百几十人。

香港一直是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瑞士则利用其中立国地位及完善的保密制度,一直是全球财管中心龙头,2022年管理2.4万亿美元资产,该国银行在全球跨境私人银行业务中,占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保险等领域领先全球。

瑞士从来没有认为金融业可以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在危机中自我完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瑞士银行业受重创,瑞银集团(UBS)被迫接受瑞士央行的救助,为了适应严格的国际金融监管环境,需要进行大规模结构调整。2022年,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因管理不善致其资产大幅缩水,最终在瑞士联邦政府的推动下被瑞银集团(UBS)收购。

瑞信危机后,当地银行业蒙上负面形象,加上银行保密制度的崩溃、监管压力增加(欧盟、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加强监管),技术变革(人工智慧的威胁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导致就业机会减少)……银行业占瑞士GDP的比重已从近8%缩减到4.9%。瑞士政府有危机感,发觉不能靠金融业“单天保至尊”,意识到要扶持高端制造业、制药、化工、手表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

在历年努力下,瑞士除了是一个财资管理中心、滑雪胜地外,还是一个高端制造基地。举个例子,在全球工业界,瑞士机床尽管价格“世界第一”,但如斯达拉格集团(starrag)、威力铭—马科黛尔公司(Willemin-Macodel SA)、托纳斯(Tornos)等机床,始终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出口额位居世界前五位。此外,瑞士还拥有许多工业领域无法替代的高端设备制造商,比如瑞士ABB集团,全球第一套商用三相电系统、第一台自冷式变压器、第一台电工工业机械人都是来自这家集团。即使身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基建中各类水电项目、机场、地铁以及各类大型建筑项目,也都离不开这家企业的产品。还有瑞士的迅达电梯公司,全球每天高达10亿人次在使用其出产的电梯。

瑞士之所以拥有这些高端制造的技术,要归功于七八十年代,传统机械表在价廉的石英表打击下,政府及业界没有选择躺平被卷,而是迎难而上向精密复杂的工艺升级。随着钟表业成功转型升级,从此叩开了高端制造业的大门,原本只是为手表产业服务的CAD、数控机床、自动线切割等技术也慢慢普及到机床工具、机械人、板材加工、紧固件、自动扶梯、齿轮、医疗器械、航空等高端制造领域。

上世纪,香港也曾是全球钟表业的中心,却因为短视赚快钱而失之交臂。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曾经是半导体晶片的产业发展重镇,甚至拥有属于香港本土生产的晶片,位于大埔的“硅港中心”曾是上世纪初全亚洲第二大的晶片测试中心。后来由于土地、人力成本急剧上升,所有生产线都迁往中国内地、东南亚了。

产业是环环相扣的,假如任何一个高端制造行业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始终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今日转型之路也不会这么荆棘满途。两条道路,两种结果,易行的路反而是错误的选择,思之不禁令人叹息。下期将集中探讨瑞士钟表业突围对香港经济转型的启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