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宁夏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刻,注定要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广西卫视
今天21:40播出
大型融媒体项目
《家园》(第二季)之
《西夏烟岚》
敬请期待!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宁夏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刻,注定要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贺兰山东麓在近40平方公里的洪积扇上,分布着西夏时期的9座陵寝、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群和32处防洪工程等4种类型的建筑遗址。
西夏陵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它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形成了山陵一体的雄壮景观,并与陵区出土的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共同见证着一段遥远而神秘的往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西夏学家 史金波
“西夏陵本身从多方面的反映出.当时的西夏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都有很显著的这个突出的价值。”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彭向前教授
“党项族最初是跟吐蕃是邻居,他们都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他是一步一步迁到我们现在银川这个位置,当初他的迁徙是离不开唐政府的帮助。”
公元1020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父亲李德明出于贺兰山天然屏障和平原粮仓的战略考量,率部迁都至兴州府,即今日银川。公元1038年,李元昊改“兴州”为“兴庆”建立西夏,称“大白高国”,又称“大夏国”,因位于宋朝西北方,史称“西夏”。
西夏建立后,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架构,构建自己的政治制度,游牧与农耕并举,文治与武功同行,使西夏国力日渐强盛,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鼎盛时期疆域规模曾达到115万平方公里。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曾率兵亲征西夏,开启了第六次灭西夏的征程。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
西夏对中国西部统一的历史意义,与辽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北宋对中国黄河以南的统一,都是局部统一,为元朝的大统一打下了基础。
西夏陵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两条重要标准,即展现了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中,人类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体现于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之发展,以及能为传衍至今的或以经销式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特征,充分展现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西夏)建立这种规模宏大的陵寝制度本身就是从中原地区学习来的,这些丧葬制度是一种重要文化传承,他就把中原东西都拿过来了,建立了自己的陵寝制度。这种制度基本上跟中原地区的唐宋陵寝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就西夏陵对全人类的共有文化价值而言,西夏陵以真实、完整、留存至今,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广袤洪积扇戈壁滩上的规模宏大、类型丰富的陵寝、陪葬墓、防洪工程遗址以及陵区北端的大型建筑基址等四类建筑遗址群,及其与贺兰山浑然一体形成的壮丽景观,连同陵区发现的西夏文残碑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直接为11至13世纪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繁荣延续近200年的西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这一时期,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国际社会系统展现了我国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开展成体系、系统性保护的显著成效,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进一步介绍了我国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在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合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
来源: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