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e 签宝提出了这个愿景,这看起来是一个大胆甚至“天马行空”的 flag。根据世界人口网的统计,2015 年,全球人口约 73.7 亿,如果按照这个目标计算,意味着要覆盖近 20 亿人。对于当时一家深耕中国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看上去几乎不可能。
“让全球 1/4 的人用 e 签宝签合同。”
十年前,e 签宝提出了这个愿景,这看起来是一个大胆甚至“天马行空”的 flag。根据世界人口网的统计,2015 年,全球人口约 73.7 亿,如果按照这个目标计算,意味着要覆盖近 20 亿人。对于当时一家深耕中国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看上去几乎不可能。
然而,十年后回头看,这个目标并非完全空想。就在昨日的第四届用户生态峰会上,e 签宝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全球 6 亿用户、累计付费用户 63 万、企业客户 39 万、累计签署量 310 亿次。与此同时,全球权威研究机构 MarketsandMarkets 在《Digital Signature Market Global Forecast to 2030》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厂商纳入核心分析范围,e 签宝位列亚太第一、全球第六。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耀眼,但相比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子签名行业本身正在经历的深层变化:从本土走向全球,从工具转向平台,从 B 端扩展到 C 端。 透过 e 签宝,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行业未来的一种走向。
全球化:从本土到全球
电子签名的本质,是解决“信任”的问题。而信任的构建,与法律、合规、隐私密切相关。正因如此,电子签名行业的全球化之路,从一开始就比其他 SaaS 领域更具挑战。
欧美市场的先行者DocuSign、Adobe Sign,他们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但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本土厂商也逐渐具备了国际竞争力。2021年,e 签宝开始布局全球,陆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设立三大数据中心,试图打通跨境服务能力。这背后,既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也是电子签名行业从本土扩展到全球的必然。
而这当中的挑战是差异化,各国法律对电子签名的要求都不相同。以欧盟的 eIDAS 法规为例,不仅要求签名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要求在技术上满足最高级别的加密和认证。美国的 ESIGN Act 与 UETA 则强调“同等法律效力”。而中国的《电子签名法》也在不断修订,从而匹配国际标准。对厂商来说,这意味着每进入一个新市场,就要重新面对法律与合规的适配问题。
e 签宝在这一过程中,努力通过了 eIDAS 最高认证,并实现了对 GDPR 等法规的遵循,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电子签名行业的全球化,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合规能力”的较量。
值得关注的是:
• 跨境数据流动将成为新的焦点。随着数据本地化法规增多,电子签名服务商必须在不同地区建立本地数据中心,增加了成本与复杂度。
• 国际互认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未来能建立跨国法律框架,实现不同地区电子签名的互认,将极大推动全球数字贸易。
因此,全球化不只是市场扩张,更是行业能否成为数字经济“底层基础设施”的试金石。
平台化:从工具到平台
如果说十年前的电子签名只是一个“在线签字工具”,那么今天,它正在演变为一个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企业的痛点,从来不是“能不能签”,而是合同怎么管理?流程如何流转?风险如何规避?文档如何存档?于是,电子签名逐渐融入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成为贯穿合同起草、审批、签署、归档到执行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AI 的介入让这一转型更加明显。合同文本天然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审查和风险控制。e 签宝在 2023 年推出行业首个合同大模型,2025年推出智能合同 Agent,利用自研垂直大模型,实现了合同自动审查、风险提示、自动化调度。这种趋势不是个例,全球电子签名厂商都在探索 AI 驱动的合同智能化。在崔牛会近两年的 AI 大赛里,就不乏电签企业的身影。
可见,电子签名正在从工具市场走向基础设施市场。当企业把合同签署和管理交给一个平台时,实际上是把“商业信任”的一部分交付给它。这种地位转变,将决定未来厂商能否长期立足。
同时,生态化竞争正在形成。光靠签名服务,厂商很难形成壁垒。谁能把签约与审批、财务、CRM、ERP 等系统打通,谁就有可能掌握更高的客户黏性和数据价值。
因此,平台化不仅是产品的进化,更是行业商业模式的升级。
消费化:从 B 端到 C 端
电子签名的主战场一直在 B 端,特别是金融、政务、制造等领域。但随着市场成熟,行业开始探索新的增长空间——中小企业和 C 端个人用户。
在中小企业市场,电子签名的需求量大,但付费能力有限。厂商需要提供低门槛、易上手的轻量化工具,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基本的合同管理问题。这一市场的打开,实际上决定了行业能否实现“长尾渗透”。
另一方面,更有意思的变化正在 C 端发生。随着年轻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崛起,电子签名正在被引入到更多生活化场景中,比如:
• 租房合约、自由职业合同;
• 网络兼职、版权授权;
• 甚至“恋爱契约”“分手协议”等趣味合约。
这些看似边缘的应用,实际上是电子签名逐渐被大众接受为一种“数字契约”。正如十年前,人们很难想象会用手机支付咖啡,但今天移动支付已无处不在。电子签名是否也会像支付一样,从专业工具变成日常基础设施?这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变量。
结语:电子签名的下一个十年
回顾电子签名行业的十年,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进化路径:
• 全球化:从本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合规是护城河。
• 平台化:从“签字工具”走向“信任基础设施”,AI 成为催化剂。
• 消费化:从 B 端扩展到 C 端,逐步进入日常生活。
e 签宝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它之所以值得关注,不是因为它达成了多少用户和交易量,而是因为它揭示了行业的方向。
下一个十年,电子签名行业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不再是“能不能签”,而是:
• 它能否真正成为跨境数字贸易和数字政务的底层信任?
• 它能否通过 AI 与智能合同,提升商业运转效率?
• 它能否从专业工具,演变成像支付一样的数字生活基础设施?
或许,只有当这些问题逐渐被回答清楚时,十年前那个看似疯狂的 flag“让全球 1/4 的人用e签宝签合同”才会真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来源:牛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