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家校社三维聚力同频,深耕“三园”劳动沃土 清流县城关小学以协同育人体系浇灌学生生命之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0:42 3

摘要:党的二十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明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教育

党的二十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明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正滚滚向前,办人民满意教育,宏伟目标已经明确,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每一次探索、每一项举措、每一个成果,都承载着我市的未来以及无数家庭和莘莘学子的梦想。

本系列报道将持续关注我市教育综合改革动态,展现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共同见证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期让我们来了解清流县城关小学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经验做法。

清流县城关小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打造“校园+家园+田园”劳动实践平台,形成“三维聚力、三园融合、多元评价”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滋养。

三维聚力共筑育人同心圆

一、家校联动: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本真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的本真是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为落实劳动教育,学校建设了劳动实践基地、果蔬乐园、劳技教室,设计了家园劳动和校园劳动的项目清单。通过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等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对家长进行指导孩子劳动方法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劳动,形成家校联合,营造“亲子劳动”的氛围。同时学校还聘请了热心且有劳动技能的校家委担任劳动指导员,开展“田园劳动实践”系列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二、校社协同:拓展劳动实践社会课堂

学校整合社会多维资源,构建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与社区、企业、社工、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学校-社区”双向服务机制,开发“职业体验”“农耕文化”“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如暑假期间参与清流县新华书店“小小店长”研学活动、寒假与新华书店共联送“福”活动,与沧渔社区共建,开展“动手学科学 亲子共成长”为主题的科技进社区活动、渔沧社区志愿者走进城关小学开展“科学在心中,创新在手中”手工制作活动及利用主题教育日组织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保护水土资源、敬老助残等公益劳动。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周末兴趣班,与校外培训机构共联,开展兴趣拓展课程。

“三园融合”打造立体化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加强劳动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教研培训与考评激励评价,着力建强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依托市课题《基于客家文化与“三园”劳动教育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2024年9月完成编制《“三园”劳动课程家园篇、校园篇和田园篇》劳动校本教材,建立了以清流当地客家文化为契合点、合乎年龄特点的“三园”课程架构体系,构建了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

三园”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不仅发挥了劳动基地、果蔬乐园、劳技教室、家园劳动和校园劳动的作用,还促进了家校社协同配合的力度,整合劳动资源,营造劳动氛围,让“三园”成为孩子们劳动的天地。

一、家园生活化:重塑劳动价值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三园”劳动清单,明确各学段劳动技能要求及达成的目标。家务劳动时,采用亲子配合方式进行落实。如:孩子在家完成家务劳动打卡,家长在相应的劳动实践记录表中做好登记,月底进行每月一技能的考评。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劳动实践活动和组织。如春节前开展家居大扫除、年货采购计划制定、春节环保小制作;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制香囊、编五彩绳;中秋节进行制作花样月饼、母亲节进行花样馒头比赛等,通过家庭-学校、学校-社会多项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通过持续性的劳动实践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劳动价值观。

二、校园课程化: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学校构建阶梯式校园课程化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基础课程系统化,将清流客家文化融入校园课程体系,按年级制定校内劳动清单,开发《劳动成长手册》,明确技能进阶路径。为拓展课程的多样性,学校依托社团开设剪纸、科技活动、创意制作、手工制作等特色选修课程。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结合传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并展示成果。为体现融合课程创新化,学校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如:科技节布置废物回收制作并进行展示、学科教学中设计劳动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校园是个小社会,劳动教育模拟社会性,实施“校园劳动实践”制度,设立“劳动岗位体验日”,设置多种志愿服务岗位,激励学生争做“劳动小明星”,全方位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三、田园劳动实践化:搭建劳动实践平台

田园劳动旨在丰富校园生活,打造田园文化,鼓励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自然融入地参与田园劳动,明白“劳动最光荣”的真谛。依校外劳动基地与校内“果蔬乐园”,开发《三园劳动田园篇》校本教材,根据“春耕—夏管—秋收—冬藏”四季,设置了劳动实践课程。组织“种植蔬菜”“春耕秋收”“种、采草药”等实践活动,如一二年级由老师带领到蔬果园进行播种、除草、浇水等劳动。三—六年级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带领孩子们进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每年的3-5月组织学生播种蔬菜、插秧比赛,每年的10-12月开展秋收割稻子、摸鱼、收蔬菜系列劳动实践活动,邀请校内外专业指导老师进行讲解示范,家长协同配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

学校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构建家园、校园、田园评价及三维联动评价模式。家园评价以家庭劳动成长档案为载体,采用“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方式,从劳动态度、习惯、持续性三方面考核,设置奖励机制;校园评价实施劳动素养测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开展劳动技能比赛,从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等维度综合评估;田园评价运用实践评价量表,围绕劳动参与度、技能熟练度等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并组织成果展示;三维联动评价推动家校社协同,以技能比赛等活动为依托,从劳动态度、能力等四个维度,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家长评价,开展导向性、激励性的弹性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形成育人合力 。

通过构建“三维聚力、三园融合、多元评价”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融家校社的力量,有效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成长体验,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10月清流县城关小学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劳动教育特色实践校”。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