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着手机,看着别人在冰岛看极光,在冲绳潜水,换了最新款的相机,或者是在米其林餐厅里庆祝纪念日…... 你一边为他们点赞,一边默默打开了购物车,想着是不是也该买点什么,来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刷着手机,看着别人在冰岛看极光,在冲绳潜水,换了最新款的相机,或者是在米其林餐厅里庆祝纪念日…... 你一边为他们点赞,一边默默打开了购物车,想着是不是也该买点什么,来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或者,工作不顺心,跟老板吵了一架,回到家,第一反应就是下单那个你收藏了很久的包、那双新出的球鞋。好像那个“支付成功”的界面,真的能把今天所有的不愉快都一笔勾销。
我们总以为,财务自由最大的敌人是工资太低、房价太高。但今天我想跟你聊一个可能更隐蔽、也更根本的问题。真正把我们焊死在财务跑步机上的,可能不是贫穷,而是我们脑子里那个永远在说“买吧,买了你就会更快乐”的声音。
这,就是消费主义。跟它脱钩,才可能是我们普通人,走向财务自由,真正最重要的那一步。
很多人一听这个词,就觉得,哦,不就是花钱嘛,买东西嘛,谁不会啊。或者觉得,这是个很虚的、社会学家才聊的词,跟我们普通人没啥关系。
错。
它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是一套精密的、成熟的、已经运转了上百年的商业系统。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操盘手”,悄悄地给我们每个人,都写好了一套人生的剧本。
这个剧本是怎么写的?
它首先会给你制造一种“匮乏感”。你注意看所有的广告,它从来不会告诉你“你现在这样就很好”,它永远在暗示你“你还不够好”。你的皮肤不够白,需要那个美白精华;你的车不够快,需要换那辆新款;你记录生活的方式不够高级,需要买那个最新的相机。
它把“物品”和“身份”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开什么样的车,代表了你的社会地位;用什么样的手机,代表了你的品味;穿什么样的衣服,决定了你属于哪个圈层。你买的好像是一个商品,但实际上,你是在为那个商品背后所代表的“理想的自己”付费。
然后,它再给你一个万能的解药:消费。
不开心吗?买。焦虑吗?买。对未来迷茫吗?买。升职加薪了?更要买!好像消费,就是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终极答案。
这个系统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让你感觉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自己“想要”那件大衣,是你自己“需要”那块手表。
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想要”和“需要”,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你发自内心的渴望,还是被广告、被网红、被你朋友圈里的人,悄悄植入你大脑的?
我们就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仓鼠,在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轮子上不停地跑。我们努力工作,赚钱,然后把钱花掉,去购买那些我们被告知“应该拥有”的东西。然后为了维护这些东西,为了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我们得更努力地工作。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你很忙,很累,感觉生活很充实,但你唯独没有自由。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你的生命,都被这个为了“拥有更多”而设定的游戏给牢牢套住了。
所以,你看,财务自由的障碍,真的不只是你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这个让你不断想要花钱的操作系统。只要这个操作系统还在你脑子里运行,你赚再多的钱,也只是把那个仓鼠轮子换个更大、更豪华的而已。你依然在跑,停不下来。
聊到这儿,我想给你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几年前,我刚工作没多久,拿到了第一笔不大不小的年终奖。当时我整个人都飘了,觉得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那时候我痴迷于摄影,整天泡在各种论坛里,看那些“大师”们用着顶级的相机,拍出所谓的“德味”、“毒”片。
我当时就魔怔了。我觉得我跟他们的差距,就是那台昂贵的、带着一个红色可乐标的相机。我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说:只要你拥有了它,你就能拍出那样的照片,你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于是,我一咬牙,几乎花掉了我全部的年-终-奖,买下了那台我朝思暮想的相机。
拿到相机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包装盒方方正正,打开时的阻尼感都那么高级。我把它捧在手里,就像捧着一个艺术品。那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着,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要带着它去“扫街”,去创作“大片”的场景。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确实是这样做的。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背着它出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拍照。但是,我慢慢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我拍出来的照片,跟我用之前那台便宜的相机拍的,好像……没什么本质区别。
我还是那个我,我的构图还是那么普通,我对光影的理解还是那么肤浅。这台昂贵的机器,除了给我带来了更重的脖子负担和“万一被偷了怎么办”的焦虑之外,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给我一键开启“大师模式”。
那个曾经在我脑海里闪闪发光的“理想的自己”,并没有随着这台相机的到来而出现。
更让我沮丧的是,为了买这台相机,我接下来大半年的生活都过得紧巴巴。朋友约饭,我得找借口推掉;想报个什么课程提升自己,一看学费,算了;甚至连生病了,去医院都得先掂量一下。
那台相机,那个我曾经以为能带给我“身份”和“快乐”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成了我生活里一个沉重的、实实在在的负担。它占用了我的储蓄,锁死了我未来的可能性,让我变得脆弱,不堪一击。
我每天看着它放在防潮箱里,心里五味杂陈。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拥有”,什么又是“被拥有”。我以为我拥有了它,但实际上,是它背后的价格,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虚荣的欲望,完完全全地拥有了我。
那是我生命中最“贵”的一堂课。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消费主义给我们描绘的那个“买了XXX,你就会幸福”的童话,从头到尾,可能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物品带来的快乐,消散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而为了得到那短暂的、虚假的快乐所付出的代价,却是长久的、实实在在的痛苦。
当我意识到我被那个“看不见的操盘手”耍了之后,我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摆脱它?怎么才能真正地“脱钩”?
我发现,这事儿跟我们平时理解的“省钱”和“节俭”还不太一样。省钱和节俭,往往还停留在这个游戏规则里,你只是玩得更小心一点。而“脱钩”,是要你直接从这个游戏里跳出来,去建立一套你自己的新规则。
这更像是一场大脑的“断舍离”。
我开始练习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欲望缓冲期”。
以前,我想买什么东西,从“种草”到“下单”,可能就几分钟。现在,我会把所有想买的东西,都先放进一个“冷静清单”里。然后告诉自己,等30天。如果30天之后,我还是觉得这个东西我非要不可,那我再买。
你猜结果怎么着?
超过90%的东西,在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已经忘了我当时为什么那么想要它了。那些曾经在深夜里让我抓心挠肝的欲望,在时间的冲刷下,都显得特别可笑。原来,我所以为的“我需要”,绝大部分都只是“我突然想要”。这个欲望的幽灵,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只要不搭理它,它自己就飘散了。
然后,我做的第二件事,是重新定义“拥有”的成本。
我们买一件东西,通常只看到了那个价签上的价格。但实际上,一件物品的成本,是远远高于它的售价的。
你买了一辆车,你要为它的保险、油费、保养、停车位付费;你买了一件名牌大衣,你要为它的干洗费、储藏空间付费;你买了一堆你用不上的厨房小家电,你要为你那个本就不大的厨房空间付费。
更重要的是,你要为管理这些物品,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你要花时间去清洁它,维护它,整理它。你拥有的东西越多,你的大脑就越混乱,你的精力就越分散。
当我开始用这个“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眼光去看待物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东西瞬间就不香了。我买的不是一个资产,而是一个持续让我付出的“负债”。想明白这一点,剁手就变得容易多了。
第三件事,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把消费的关注点,从“物品”转向“体验”和“自我成长”。
我把以前可能会用来买最新款手机的钱,拿去报了一个我一直很想学的潜水课程。我把买包的钱,省下来,跟家人去了一个我们都向往了很久的地方旅行。我把那些零零碎碎买潮玩、买周边的钱,攒起来,买了很多好书,报了一些高质量的在线课程。
我发现,这些为“体验”和“成长”付出的钱,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感,是买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物品带来的快乐,会随着你的习惯而衰减,这叫“享乐适应”。你今天买了个新手机很开心,一个月后,它对你来说就只是个手机。但体验和成长不一样。
一次难忘的旅行,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美好回忆;一个你新掌握的技能,会内化成你能力的一部分,为你打开新的大门;一本好书带给你的思考,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改变你人生的轨迹。
这些东西,不会被偷走,不会过时,不会占用你的物理空间,但它们会真真正正地,让你这个人,变得更“富有”。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时刻保持觉察,像一个侦探一样,去审视自己每一个消费念头背后的动机。我是真的需要它吗?还是我只是想通过它,向别人证明什么?还是我只是想用它,来填补我内心的某个空洞?
这个过程有点像戒糖。刚开始会很难受,会觉得生活失去了很多乐趣。但是一旦你熬过了那个阶段,你会发现,你的味蕾变得更敏锐了,你能品尝到食物天然的甜味。你的身体变得更轻盈,你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了。
和消费主义脱钩,也是一样。当你不再需要用物质来武装自己、证明自己、麻痹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更轻松、更自由,也更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消费,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那不是过得像个苦行僧一样吗?
一开始我也这么担心。但当我真正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得到的,远比我“失去”的要多得多。
最直接的,当然是钱。我的储蓄账户数字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那种感觉,不是你买任何东西能比的。
它不是一种短暂的快感,而是一种深深的、踏实的安全感。你知道,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无论是突发的疾病,还是失业的风险,你都有底气去应对。你的人生,有了“容错率”。
这种安全感,会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变得更从容。你不会因为害怕失去一份工作,而忍受不合理的加班和PUA。因为你知道,你“有得选”。
你工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可以更多地去考虑它的价值、你的兴趣,和你未来的发展。你的心态,从一个被动的“打工人”,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事业经营者”。
其次,我得到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你有没有算过,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是在浏览购物网站、看直播带货、研究各种产品的测评?又有多少精力,是耗费在比价、凑单、等快递,以及处理那些买回来又用不上的东西上?
当你对这些事情不再感兴趣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一下子清净了。你有了大块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用来专注地读一本书,可以用来和家人好好吃一顿饭,可以用来培养一个真正让你感到快乐的爱好,甚至,什么都不干,就只是发发呆,让大脑彻底放空。
你的生活,从一种被各种消费信息填满的“加法模式”,切换到了一种剔除杂念、回归本质的“减法模式”。
而更深层次的,我找到了一个更清晰的“自我”。
过去,我的“自我”是很多消费符号堆砌起来的。我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穿什么风格的衣服,去什么样的餐厅打卡……我用这些外部的东西,来定义“我是谁”,也希望别人通过这些东西来认识我。
而当我把这些标签一张一张撕掉之后,我被迫去面对一个问题:抛开这些东西,我,到底是谁?我真正喜欢什么?我真正在乎什么?我的价值,到底由什么来定义?
这个向内探索的过程,有时候会很痛苦,但它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坚实的内核。你的自信,不再来源于你穿了什么、用了什么,而是来源于你的知识、你的技能、你的品格,和你所创造的价值。
你不再需要用消费,来假装成一个“很厉害”的人。因为你开始专注于,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这个词的重点,从来都不是Financial,而是Freedom。是选择的自由,是时间的自由,是摆脱恐惧和焦虑的自由。而这一切,都始于你把那个“买买买”的念头,关进笼子里的那一刻。
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24小时不打烊的商场。所有的声音都在对你喊:买!
你的社交圈,可能就是一个消费主义的“秀场”。今天朋友换了新车,明天同事买了新包。如果你不参与这场竞赛,你可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边缘化?会不会被看不起?
这种社交压力,是非常真实的。
我的应对方式,不是去硬碰硬地对抗,而是悄悄地“换跑道”。
我会有意识地减少那些只会聊消费、聊八卦的无效社交。同时,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那些能够跟我聊成长、聊事业、聊人生体验的朋友在一起。当你身边围绕的,都是那些欣赏你内在价值的人时,你自然就不会再为那些外在的标签而焦虑了。
另一个巨大的噪音来源,就是无孔不入的广告和算法。
你今天搜了一下“露营”,接下来一个月,你所有的APP都会给你推帐篷、推冲锋衣、推各种你根本用不上的“精致露营”装备。算法比你还了解你的弱点。
对抗算法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源头上切断它。
果断地取关那些只会让你产生消费焦虑的博主。毫不犹豫地卸载那些让你忍不住下单的购物APP。把你的手机,从一个“消费终端”,改造成一个“学习工具”。
这个世界给你看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当你开始主动选择、主动屏蔽信息源的时候,你就在从算法为你构建的“信息茧房”,突围出去。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会有动摇,有反复。可能某一天,你又因为一时冲动,买了一个没用的东西。
没关系。
这太正常了。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重要的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在犯错之后,能很快地觉察到,然后拉自己一把。
不要因为一次的“破戒”就全盘否定自己,陷入自我攻击。把这次失败,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去复盘一下,是什么触发了你的消费冲动?是压力太大?是看到了别人的炫耀?还是单纯的无聊?
和消费主义脱钩,它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的方向对,谁能坚持得更久。
给自己一点耐心,也给自己一点宽容。只要你今天,比昨天的你,在思想上更清醒一点点,行动上更克制一点点,你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聊了这么多,我最后想说的是,我所说的“和消费主义脱钩”,它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你过一种贫穷、匮乏、压抑物欲的生活。
恰恰相反,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你过上一种真正“富有”的生活。
这种“富有”,不是指你拥有多少奢侈品,或者银行卡里有多少个零。
而是,你拥有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你的喜怒哀乐,不再被物质所牵动。
是,你拥有内心的平静和笃定。你不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你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从容不迫。
是,你拥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迫为了维持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空壳,而耗尽你所有的生命能量。
财务自由的终极意义,是让你有能力去保护你真正在乎的东西:你的健康,你的家人,你的梦想,和你宝贵的时间。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想打开那个购物软件的时候,或许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买下它,到底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还是,只是为了安抚一个被消费主义撩拨起来的、转瞬即逝的情绪?
想清楚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你走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