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喊话起诉罗永浩,品牌方该如何应对“网红差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1:55 1

摘要:一场预制菜风波,两次热搜刷屏,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隔空对战,给所有品牌方上了一堂昂贵的危机公关课。

一场预制菜风波,两次热搜刷屏,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隔空对战,给所有品牌方上了一堂昂贵的危机公关课。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一句话掀起千层浪。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强硬回应,连用三个“一定”:“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战火迅速升级。罗永浩随即宣布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贾国龙则坦言“我骂不过罗永浩”,形容罗永浩“就是个天生骂人的人”,表示将放弃口水战,直接诉诸法律。

01 事件回顾,网红一句话引发上市公司震荡

这场风波的起点看似简单——罗永浩一行五人到西贝用餐,点了15道菜,消费830元。据贾国龙描述,罗永浩当场反馈“挺好”,结账时还累积了会员积分。

然而,一小时后,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出了那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贾国龙感到“挺受伤的”,认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行为”。西贝随即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消费者开放。

02 深层分析,为什么一则“差评”能掀起如此大波澜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点评的影响力今非昔比。罗永浩微博拥有超过1600万粉丝,相当于一家全国性媒体的覆盖面。

网红差评与传统差评有三点本质不同:

一是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一条微博几分钟内就能触达千万用户;

二是信任度高,粉丝往往将网红视为“自己人”而非广告商;

三是容易形成话题效应,引发二次传播。

贾国龙对罗永浩“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的切割,恰恰反映了这种双重影响力的困扰。

03 案例对比,看企业应对网红差评的不同策略

这不是首个网红差评引发企业危机的案例。今年7月,网红“柴怼怼”就因在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蓄意抹黑企业产品质量,被依法依约关闭账号。

国家网信办近期开展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表明监管部门已关注到这一现象。

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针对巨子生物产品的质疑。巨子生物通过多次发布官方声明、公布权威检测报告等方式回应,最终度过危机。

对比不同应对策略,结果天差地别。

04 解决方法,品牌方面对网红差评的四级应对策略

第一级:日常预防——建立舆情监测体系

每天花5分钟搜索品牌名、产品名,看看评论区有没有人吐槽。这些零星吐槽就是小火苗,早回应早灭火。

西贝若能更早发现罗永浩的不满,或许能在现场化解危机。

第二级:快速响应——不要急于硬刚

被人批评时,别急着骂回去。先截图存证据,然后大大方方回应:“我家每样东西都有防伪码,查询链接放这儿了,有问题直接找我,假一赔十”。

你越冷静,大家越信你;你一急,反而像心里有鬼。

第三级:分级处理——根据影响范围采取不同策略

小范围差评(点赞少、传播有限),客服可主动私信,了解情况,提供退换货或补偿。

中等影响(点赞上千,评论区争议多),官方账号应出面回应,表达重视,说明正在处理。

大规模发酵(高赞、热搜倾向),需快速响应,公开说明情况,公布检测报告或改进措施。

第四级:转化危机——把挑战变为机遇

西贝宣布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就是尝试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有个奶茶店被传“用过期奶”后,每天直播拆新奶箱,标注日期,反而成了“放心店”的代表。

05 专家观点,危机公关不是删帖而是关系管理

网络公关核心不是花钱删帖子、控评论,而是处理舆情、应对负面,最后把口碑往好里带。

新零售专家鲍跃臣指出:“争议根源在于顾客端和餐厅端对‘预制’的定义和理解不同。顾客拒绝的是‘料理包’预制菜,而广义的预制菜包括半成品,旨在保持新鲜度同时提高效率。”

柠檬兄弟公关专家建议,危机后要进行全面复盘,深入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应对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

餐饮行业用预制菜不是秘密,但消费者期待的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罗永浩质疑的核心并非使用预制菜,而是“预制菜还卖得那么贵”。

西贝宣布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这些举措实际上已经朝着透明化经营迈出了一大步。

法律诉讼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消费者的印象形成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等到法院判决出炉,舆论战场早已换了多次话题。

无论多么强大的品牌,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时代,都要学会一件事:用冷静代替冲动,用透明代替防御,用真诚代替话术。

⚖️ 贾国龙起诉罗永浩的官司能否胜诉?

西贝后厨开放活动会不会持续下去?

餐饮行业的预制菜标准何时出台?

这一切都值得持续观察。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