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20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上,发布了新研发的绿色金融评估方法学体系。这一体系致力于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响应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
2023年9月20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上,发布了新研发的绿色金融评估方法学体系。这一体系致力于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响应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中国“双碳”战略的推动,绿色金融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IIGF在绿色金融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建立了包括ESG评估、绿色识别定价、绿色低碳指数等在内的多项标准和工具,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绿色实践提供系统化的支持。
###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综合评估框架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风险挑战。IIGF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采用“情景-传导-量化”的多层次方法,旨在量化气候金融风险,符合国际可持续监管标准。该框架不仅关注短期突发事件,还考虑长期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
气候风险通过多个渠道影响金融系统,诸如碳价上升对企业成本的传导、极端天气事件对资产价值的损害等。IIGF通过建立转型风险与物理风险双轨评估体系,将这两类风险整合在企业与资产层面,提供全面的风险视图。评估框架采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递进结构,确保了风险传导的连续性与评估结果的可追溯性。
### 转型风险的评估机制
IIGF的转型风险评估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所提出的气候情景,整合多种综合评估模型(IAM),形成多个转型路径,包括“2050净零排放”与“现行政策”情景。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地追踪碳价的传导路径,揭示碳价带来的直接、间接及诱发效应。
这种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碳税转嫁率,分析不同部门的成本转移能力,从而更全面地反映经济的复杂性,帮助决策者理解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冲击。
### 物理风险的概率评估
在物理风险方面,IIGF采用IPCC提出的“危害-暴露-脆弱性”框架,利用CLIMADA平台进行系统化应用。通过建立自然灾害的概率分布模型,包括洪水、干旱等,结合经济数据和暴露度进行空间分解,识别具有风险的资产分布。
模型通过重现期概念实现对极端事件的概率评估,设置不同重现期(如10年、100年一遇等)以满足监管要求。物理风险的财务影响评估则运用气候调整股利贴现模型,量化气候灾害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该模型能够将气候因素纳入企业估值框架,支持企业更好地应对气候风险。
### 本土化的ESG评估体系
为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性,IIGF自2017年起研发了符合国情的ESG评估体系。该体系采用“3+37+300”的多级指标框架,有效克服了国际标准与本土需求间的差异,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该数据库目前已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及相关非上市企业,支持多种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实施。
### 绿色融资与市场定价机制
为解决绿色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IIGF构建了“绿色识别—市场定价—价格传导”的全链条方法学体系。通过精准识别企业的绿色与棕色收入结构,结合市场定价机制,实证研究表明绿色融资成本较常规融资降低10-30个基点。这一体系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融资的有效工具。
### 绿色低碳指数的推动作用
IIGF与金融机构及指数公司合作推出了多条绿色低碳、ESG及碳中和主题指数,旨在引领投资方向,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这些指数涵盖了2016年至今的上市企业,采用多维度样本空间,确保了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领域,这些指数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推动中国在国际绿色金融中的话语权。
### 企业碳排放数据库的建立
针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IIGF研发了企业碳排放测算与评级数据库,采用“自上而下 + 行业内分配”的方法,量化企业碳排放量与强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支持。这一数据库不仅有助于投资机构评估碳风险,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 AI赋能绿色金融数据治理
为应对绿色金融领域大量异构数据的挑战,IIGF推出了一套基于AI的大模型的可持续目录分类框架。这一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对接分类标准,解决了传统分类的“黑箱”问题。该框架的应用将为绿色项目识别、ESG数据治理等领域提供高效支持,推动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