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经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中共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推荐,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申报的《“熊猫+客家”双文化赋能社区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2025年成都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此次入选,标志着该项目在探索党建引领
9月5日,经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中共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推荐,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申报的《“熊猫+客家”双文化赋能社区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2025年成都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此次入选,标志着该项目在探索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创新路径方面取得的成效获得市级层面认可,为全市“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据了解,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严格按照《2025年成都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验收工作方案》部署,牵头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各项工作,经过规范程序审核评估,于9月5日公示拟激励试点项目名单,“熊猫+客家”双文化赋能社区治理项目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鲜明的创新特色与显著的治理成效成功入围。
该项目落地于白莲池街道狮子社区,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属地社区(“熊猫村”),狮子社区2020年由三个拆迁村落合并而成,居民以“农转非”群体为主,曾面临文化传承断裂、居民融合困难、公共参与率低等治理难题。尽管社区坐拥“熊猫IP”与客家文化两大独特资源,但此前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在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白莲池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联动狮子社区党委与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新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路径,通过深挖“熊猫+客家”文化基因,以双文化赋能打造特色治理品牌,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业委会—志愿者”四级联动机制,孵化熊猫绣娘、熊猫少年、熊猫妈妈等覆盖老中青少群体的志愿服务队伍,着力构建全龄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从项目实施成效来看,依据《2025年成都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验收标准》自评,项目综合得分达97分,在工作落实、创新探索、群众反馈三大维度均表现突出。在工作落实方面,项目不仅建立起权责清晰的“四级组织动员体系”与“线上小程序+线下社区公共空间”五步协商议事机制,还通过问卷调研、座谈会等方式精准梳理居民需求,整合文创、高校资源形成资源清单,设计“公益+”服务清单;同时打造狮子社区全域“熊猫村自然学校”阵地,培育40名志愿者骨干、组建31支志愿分队,创新推出普惠型(亲子运动会)、互惠型(老年互助队)、特惠型(失地妇女再就业)分类服务模式,并制定《熊猫志愿者认定管理标准》,开展15场社工与志愿者培训(覆盖600人次),相关案例获市级以上推广。
在创新探索层面,项目亮点纷呈。一方面,成功孵化熊猫绣娘、熊猫少年等12支志愿服务队伍,新增组织数量超4支,设计的“熊猫童行”项目斩获国家级银奖,“云养大熊猫”等实效项目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提炼形成“参与式培育一小一老互助路径”等案例,入选民政部十佳典型案例,相关经验被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公众号刊发,阅读量超720人次、转发43人次。而在群众反馈上,项目居民满意度高达95%,充分彰显了基层群众对项目成效的认可。
细数项目特色,四大创新实践尤为亮眼。其一,创新“四级体系+双文化赋能”治理模式。依托“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业委会—志愿者”四级组织动员体系与五步协商议事机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深挖“熊猫IP+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客家乡愁记忆馆,复兴客家舞龙传统,举办“客家美食节”等“公益+”活动,独创“客家熊猫”文化品牌。通过文化赋能,居民参与率从不足10%提升至65%,12支志愿服务队活力迸发,客家舞龙队、熊猫文创等非遗项目重焕生机,居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其二,精准培育多元化全龄志愿服务队伍。专业社工引导失地妇女成立“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通过再就业培训、能力工作坊提升技能,团队研发20余款文创产品,筹款60万元,带动40名妇女实现就业,获评成都市“首批十佳社区社会组织”,2024年11月获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报道,同年12月亮相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引导青少年组建“熊猫少年志愿服务队”,以“1+N”模式开展自然教育等公益实践,培育31支分队,注册志愿者达7500余名,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相关经验汇编成书出版;同时针对老年群体、中年家长群体、高校学生分别成立熊猫志愿者老年互助队、熊猫妈妈志愿服务队、熊猫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老年互助、亲子教育、生态保护等活动,2024年收集23份社区微更新提案,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形成全年龄段参与治理的生动格局。2024年11月,狮子社区还作为全国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考察点位,接待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调研。
其三,推动数字赋能与制度筑基双轨并行。制定《熊猫志愿者认定管理标准》,规范志愿者招募、服务、评价全流程;开发“云养大熊猫”数字平台,整合1000多个熊猫百科知识点、300多名老林农资源,推动生态保护落地落实,联动超225万网友参与托管30平方公里熊猫栖息地,种植2100亩熊猫森林;在“志愿四川”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服务精准度,其中“熊猫童行”项目成功斩获国家级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其四,借力世运契机深化“家校社”协同。围绕2025成都世运会,社工联合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熊猫四季亲子运动会”融合体育竞技与生态知识,吸引新启蒙幼儿园、熊猫路小学500余组家庭参与;“熊猫村亲子夜跑”活动中,熊猫少年志愿者护航20多个家庭19次完成4公里公益跑,并同步开展东风渠巡护、熊猫读书会等活动,将世运精神融入社区生活,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落地实践;熊猫青年志愿服务队联动300余个高校社团,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4500万,有效扩大社区治理影响力。
针对项目当前存在的国家级宣传有待突破、报道集中于市级层面、缺乏国家级媒体推广等问题,下一步,项目实施团队将进一步加强与省级以上媒体对接,系统提炼项目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力争在更高平台展示成都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成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熊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