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4名来自全国顶尖业余棋手经过8天激烈角逐,最终男子个人公开组、女子个人公开组、公开组混合团体、男子个人业余组、女子个人业余组、业余组混合团体等组别冠军各归其主。
9月12日
深圳棋院落子声渐歇
第十五届全运会
群众比赛象棋项目决赛
在此画上句号
134名来自全国顶尖业余棋手经过8天激烈角逐,最终男子个人公开组、女子个人公开组、公开组混合团体、男子个人业余组、女子个人业余组、业余组混合团体等组别冠军各归其主。
作为东道主,罗湖以“精细服务+文化赋能”,不仅保障了这场“智力盛会”的圆满举办,更借赛事搭建起粤港澳文化交流的桥梁,让象棋这门千年国粹在湾区焕发生机。
01 圆满收官
少年问鼎与老将逆袭
1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象棋项目决赛6个组别的比赛全部收官。
此前,唐丹获得女子个人公开组冠军,刘奕达获得男子个人公开组冠军,储般若、刘峰、朱晔、李泓韬代表的江苏省队伍获得混合团体业余组冠军。
12日,剩余三个组别冠军全部诞生,马维维获男子个人业余组冠军,马晴获女子个人业余组冠军,李智屏、左文静、李雪松、万科代表的湖北队获得公开组混合团体冠军。
在12日的颁奖仪式上,16岁的湖南姑娘马晴捧着女子个人业余组冠军奖杯,脸上满是青涩与喜悦。这位年纪最小的冠军选手,棋路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犀利,“能拿到冠军很开心也很幸运,已经计划参加下一届全运会了。”谈及赛事体验,马晴格外提到赛场内外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他们特别热情,总是笑着解答问题,比赛时紧张,但见到他们,让我感觉很温馨。”
女子个人公开组:冠军马晴(湖南)、亚军石一佐(广西)、季军周珈亦(浙江)
与马晴的“初生牛犊”不同,安徽省代表队的马维维则经历了一场“准备提前回家到夺冠”的逆袭。“比赛第一天状态很差,我都收拾好行李打算第二天回家了。”马维维回忆起比赛中的转折难掩激动,“后来我调整了思路,以退为进,越下越顺,最后能拿冠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激动。”从业余赛场到全运会舞台,马维维参加过很多赛事,他直言:“这次罗湖的赛事组织是我见过最好的。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好好下棋,争取更多人生的高光时刻。”
男子个人业余组:冠军马维维(安徽)、亚军关文晖(辽宁)、季军蒋皓(北京)
作为老牌象棋传统强队湖北省代表队,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公开组混合团体冠军。团队教练李智屏用“创造奇迹”形容这份荣誉:“参赛之前,我已经好几年没参加比赛了,这次能与世界冠军组队,整个团队配合特别好。每次比赛前一晚我都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棋局推演,直到最后我们真的赢了。创造了一个奇迹。”作为资深棋手,李智屏更看重赛事对项目发展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会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后备力量,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这个项目。”
混合团体公开组:冠军湖北省代表队、亚军江苏省代表队、季军广东省代表队
02 智者论道:
从湾区交融到国际传播
“罗湖的配套设施真的很棒,为象棋运动发展提供了绝佳环境。”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世界象棋联合会主席霍震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十五运的相关配套设施及深圳体育文化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还提到,象棋在深化深港交流、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乃至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霍震霆说,作为从香港专程赶来的嘉宾,他格外关注赛事对粤港澳三地交流的推动作用,“这次全运会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两地体育文化交流的纽带,深圳是个很好的地方,希望借此机会加强两地的交流。”
谈及赛事期间组织的“象棋进商圈、进校园”活动,霍震霆认为这是“让国粹活起来”的关键举措。他说,象棋不只是棋盘上的博弈,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香港市民可借助象棋这一运动,进一步加深对国家文化的了解。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进程中,象棋还将发挥重要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03
多方肯定:
非常成功,非常圆满
“非常成功,非常圆满!”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棋牌类项目竞赛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贺凤翔对此次赛事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一次赛事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罗湖区委、区政府以及全体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精心组织安排和辛勤付出,“这一次比赛在新落成的深圳棋院,给所有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赛环境。”
谈及赛事对象棋这项“国粹”的推广意义,贺凤翔说,象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兼具健身与启智价值。此次十五运会象棋项目决赛落地罗湖,将对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象棋运动普及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据悉,赛事期间除正赛外,罗湖还同步组织优秀棋手、象棋大师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活动,让象棋文化走出赛场、贴近群众。贺凤翔认为,这些活动已在深圳市民尤其是爱好者心中“播下象棋的种子”,未来深圳及罗湖地区有望为中国智力运动、棋类运动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04 罗湖答卷:
一场赛事背后的“保障密码”
从赛事筹备到顺利落幕,罗湖用“绣花功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保障答卷。
走进深圳棋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指引标识,从选手签到区到比赛场馆,从媒体中心到休息区,每一处都有志愿者引导;场馆内配备了医疗室、心理咨询室,随时为选手提供服务;餐饮区不仅提供三餐,还准备了水果、点心和热饮,考虑到部分选手有饮食禁忌,工作人员提前收集信息,定制专属餐食。“来深圳比赛这几天都吃胖了。”一名参赛选手笑着说。
志愿者服务是罗湖保障的“暖心名片”。此次赛事共招募了百余名志愿者,大多为大学生。“每天一大早就来场馆,为选手们提供帮助、引导路线,虽然累,但看到他们比赛顺利,就觉得值了。”颁奖仪式前,来自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志愿者们一如既往地充满热情,为选手们呐喊。他们胸前的蓝色徽章,成了赛场内外最亮眼的颜色。
银湖会议中心向选手送上手写贺卡,预祝一举夺魁
随着这场赛事的圆满落幕
组织保障工作告一段落
但这场在罗湖举办的象棋盛会
留下的不仅是冠军名单
更是对传统智力运动的传承与创新
对粤港澳文化交融的推动与探索
正如棋盘上的每一步落子
罗湖用这场赛事
为大湾区的文化体育发展
落下了关键一子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 宋王群 李艺戈、深圳新闻网 邱婕、闫科企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❶
❷
❸
来源:罗湖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