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想做大必走“去厨师化”?西贝、罗永浩互撕戳破行业尴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3:19 1

摘要:罗永浩一句“西贝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直接把自己和西贝都架上了热搜。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骂西贝“挂羊头卖狗肉”,有人说罗永浩“没事找事蹭热度”。可这真不是一场简单的网红与餐饮品牌“互撕”,藏在背后的,是咱们普通人吃饭时最在意的那些事儿——花了钱,到底该吃“现炒

罗永浩一句“西贝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直接把自己和西贝都架上了热搜。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骂西贝“挂羊头卖狗肉”,有人说罗永浩“没事找事蹭热度”。可这真不是一场简单的网红与餐饮品牌“互撕”,藏在背后的,是咱们普通人吃饭时最在意的那些事儿——花了钱,到底该吃“现炒的烟火气”,还是“工业化的标准餐”?

连锁餐饮想做大,绕不开“去厨师化”

谁都知道,餐饮想从一家小店做成全国连锁,没点“标准化”本事根本不行。就说肯德基,炸个鸡腿要腌多久、油温烧到多少度,全是精确到秒的规矩,不用靠厨师“凭感觉”,所以不管在北上广还是小县城,吃着都是一个味儿。

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也一样,中央厨房就是它们的“秘密武器”。几十吨食材集中采购、统一处理,羊排切成一样的大小,蔬菜洗好分好盒,再冷链送到全国几百家门店。这样一来,成本降了,卫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你在上海吃的莜面,和在成都吃的不会差太远。要是靠厨师现切现炒,别说开几百家店,一家店换个厨师,味道都可能变样。这不是“偷工减料”,是连锁餐饮想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预制菜的“糊涂账”:你以为的和商家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场吵架的核心,其实是大家对“预制菜”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西贝喊冤说“我们没有预制菜”,这话也不全是瞎扯。按规定,只有“中央厨房做好全熟,门店加热就能卖”的才叫预制菜,西贝说自己顶多是“提前处理食材”——比如把冻鱼解冻、把肉切好,真正的烹饪步骤还是在门店完成的。

可咱们消费者不管这些啊!在大家眼里,“不是后厨现切现炒”,那就叫预制菜。尤其是看到一份烤黄鱼卖80块,心里更犯嘀咕:“花了现做菜的钱,吃的却是提前备好的半成品,这不坑人吗?” 之前西贝直播后厨,厨师刚拿出冷冻鱼块,弹幕就炸了:“这不就是预制菜?还敢说没有?” 说白了,商家讲“合规”,消费者看“体验”,两边说不到一块儿,矛盾自然就来了。

罗永浩“怼”西贝,真的是“仇富”吗?

有人说罗永浩是“利用国人仇富心理”,这话有点太绝对。但他确实戳中了很多人的“消费焦虑”:现在出去吃饭,动不动人均大几十上百,大家当然希望“一分钱一分货”。

要是吃个快餐,没人会纠结是不是预制菜——肯德基、麦当劳明摆着是标准化流程,吃的就是个方便快捷。可西贝打着“家的味道”“现做现卖”的旗号,价格也奔着“品质餐”去了,消费者自然会期待“锅气十足的现炒菜”。一旦发现“菜是提前备好的”,心里难免会觉得“不值”。

但话说回来,罗永浩仅凭自己吃了几顿饭,就说西贝“全是预制菜”,也有点太武断。没有实锤证据就公开喊话,更像“情绪发泄”而非“理性监督”。毕竟西贝全国几千号员工,一句“全是预制菜”,可能就砸了不少人的饭碗。

私房菜和连锁餐,本就不是一回事

总有人说“真讲究口味就去吃私房菜”,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私房菜靠的就是厨师的“独家手艺”,食材要挑最新鲜的,调料要按经验配,一道菜可能要做上一两个小时,吃的就是那份“独一无二”。但这也意味着,私房菜难涨价、难复制,大多只能是小而美的“宝藏小店”。

而西贝、海底捞这类连锁餐饮,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你加班到深夜,想快速吃顿干净卫生的饭;你带家人出门,想找个味道稳定、不会踩雷的地方。它们拼的不是“惊艳的口味”,而是“靠谱的体验”。这两种餐饮模式,一个像“家里的家常菜”,一个像“省心的工作餐”,本就各有各的受众,没必要非要分个高低。

想不吵架?关键在“说清楚”

这场争议吵到最后,其实大家要的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明明白白消费”。

西贝们与其忙着喊冤,不如多做点“透明化”的事:菜单上标清楚“这道菜食材已提前处理,门店现烤”,或者像有些品牌那样,直接把后厨直播打开,让大家看看菜是怎么从半成品变成成品的。消费者心里有数了,自然不会瞎猜。

至于预制菜的标准,也该弄得更明白些。现在大家分不清“提前处理”和“现成加热”的区别,监管部门不妨把界限划得更清楚,别让商家和消费者各说各的理。

咱们普通人吃饭,图的就是个“放心”。要是连锁餐饮能说清楚“我卖的是什么”,网红能少点“情绪化喊话”,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想图方便就吃连锁,想品味道就找私房菜,哪还用为“预制菜”吵来吵去?

说到底,不管是“去厨师化”还是“现炒现卖”,能让消费者花得明白、吃得舒心,才是真本事。

来源:汴州节度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