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拆掉了图书馆的两道门,才把它请进来。”9月11日上午,上海博世凯外国语学校(下称:博外)图书馆中厅,一座以亚洲象标本为核心的“象之童话”一平米博物馆正式启动。这头来自上海科技馆的珍贵亚洲象标本,获得了一个由全校征集取定的新名字——“森宝”。
“我们拆掉了图书馆的两道门,才把它请进来。”9月11日上午,上海博世凯外国语学校(下称:博外)图书馆中厅,一座以亚洲象标本为核心的“象之童话”一平米博物馆正式启动。这头来自上海科技馆的珍贵亚洲象标本,获得了一个由全校征集取定的新名字——“森宝”。
它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一堂触手可得的科学课、一次馆校协同的教育创新实践。
拆门运象!
只为让濒危物种“陪伴”成长
仪式开场前,不少师生围着亚洲象标本驻足观察——标本身高近3米,耳朵舒展,长鼻微卷,仿佛下一秒就要迈开脚步。为了让它从上海科技馆“走进”博外校园,两方都拆除了多扇大门。
“体积太大了,搬运时费了不少劲,但值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现场解释,以往这类大型标本多藏于博物馆仓库或展厅,孩子们一年难见几次,“现在放在校园里,一学期甚至更久的时间里,它能天天陪伴孩子,和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博外常务副校长何荣逸表示,这头亚洲象标本入驻两周来,已成为校园“网红”:“孩子们路过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围着展板学习大象的习性知识。我们把科学课、科普课搬到这里,让一平方米空间变成‘移动课堂’,未来还会开放给兄弟学校,让更多孩子近距离接触自然。”
策展人揭秘:
大象是“大功臣”,它们“需要守护者”
仪式现场,随着大屏幕上的倒计时,一平米博物馆“象之童话馆”正式启动,掌声与欢呼声交织。还举行了特别的聘任环节:倪闽景馆长为何荣逸副校长颁发“荣誉馆长”证书,赋予学校更深度的馆校合作主导权;浦江镇领导为“小馆长”颁发聘书,为四位“小讲解员”发证。接过聘书的“小讲解员”难掩兴奋:“我们提前背了好多大象保护知识,以后要带同学们一起探索!”
“为什么选亚洲象作主题?它可是生态系统里的‘大功臣’!”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专家、“象之童话”策展人何娅的现场解读,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她介绍道,亚洲象会用鼻子挖井给其他动物供水,能传播植物种子,还能折断树木开辟通道,甚至可以起到森林防火员的作用,“但现在中国仅有300多头亚洲象,它们的生存空间正被挤压。”
何娅展示的对比图更让现场安静下来:历史上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多地,如今仅在云南等区域有栖息地,“取象牙会导致大象死亡,每失去一头象,可能就意味着一个象家庭的破碎。”这番话让孩子们真心发问:“我们能为保护大象做些什么?”何娅笑着回答:“记住它、了解它、告诉更多人保护它,就是最好的开始。”
馆长面对面:
爱着、记着,就永远“活着”
在“馆长面对面”问答环节,倪闽景馆长与同学们的互动更添趣味。当陈佳欣同学问“怎么提意见给科技馆”,倪闽景支招:“一平米博物馆有‘象之童话智能体’,你们的问题我们后台都能看到,还能据此设计更多活动。”常腾方同学好奇“为什么送大象标本到学校”,倪闽景则分享了“生命三次死亡”的观点:“大象自然死亡是第一次,躯体消失是第二次,被遗忘是第三次。现在它成了标本,被你们爱着、记着,就永远‘活着’。”
大象得名“森宝”!
一平方米承载着无限可能
仪式尾声,最令人期待的“大象命名”环节到来。此前博外全校征集名字,“南佑”“安诺”“森宝”10个候选名各有支持者。当倪闽景宣布“就叫‘森宝’——森林的森,宝贝的宝”时,现场响起欢呼。
“博物馆不是来‘受教育’的地方,而是来‘寻找自己’的地方。它是一个时光穿梭机,带你去看1.6亿年前的恐龙,或是今天的非洲草原。”倪闽景表示,一平米博物馆项目是上海科技馆“藏品进校园”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资源走入学校、贴近学生。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仍围在“森宝”身旁,有的模仿它卷鼻的姿势,有的讨论它巨大的耳朵如何散热,还有的轻声朗读展板上的知识卡。浦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次科教融合的创新尝试。我们希望科技馆的资源能辐射到更多学校,让孩子们爱上科学、探索科学。”
一平米博物馆,面积虽小,却装得下一整片森林的故事、一个物种的命运,以及无数孩子对自然与科学最初的好奇与敬畏。这也正是“象之童话”真正想要诉说的童话:科学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触手可及的日常里。
供稿:浦小江
视频:许鹏
记者:李芯怡
初审:徐宇扬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