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22年眉山籍著名法学家、书法家、诗人唐从祥(唐驳虎)为明代状元杨升庵"杨世宗祠"题写的"状元及第"榜书为研究对象,从艺术本体论和文化价值论双重视角,分析其书法艺术特征与社会文化价值。该作品长2.6米,宽0.6米,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汇明代台阁体气象
摘要:本文以2022年眉山籍著名法学家、书法家、诗人唐从祥(唐驳虎)为明代状元杨升庵"杨世宗祠"题写的"状元及第"榜书为研究对象,从艺术本体论和文化价值论双重视角,分析其书法艺术特征与社会文化价值。该作品长2.6米,宽0.6米,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汇明代台阁体气象与文人书法意趣,体现了当代学者书法的新境界。本文将从笔法特征、结体规律、章法布局、精神内涵四个维度解析其艺术特色,并从文化传承、地域认同、跨学科对话三个层面探讨其社会价值。
唐从祥题状元及第
关键词:唐从祥;唐驳虎;杨升庵;榜书;状元及第;颜真卿楷书;学者书法
一、引言: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
2022年盛夏,四川新都杨世宗祠举行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仪式——眉山籍著名法学家、书法家、诗人唐从祥(号唐驳虎)题写的"状元及第"巨幅榜书,在四川大学校友会的见证下正式赠与杨氏宗祠,悬挂于祠堂正殿。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普通的书法馈赠,更是连接古今、融汇多重文化符号的重要文化实践。
杨升庵(杨慎,1488-1559)作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中国文艺复兴式的百科全书学者,其代表的不仅是科举文化的巅峰成就,更是巴蜀文脉的精神象征。而唐从祥先生作为当代罕见的集法学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其题匾行为本身即构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件长2.6米、宽0.6米的巨幅榜书,以颜真卿楷书为宗,融唐楷法度与明人意趣,既是对杨升庵历史地位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传统书法在现代语境中再生能力的有力证明。
二、唐从祥艺术身份的多维解读:法学家、书法家、诗人的三重修养
唐从祥,号玉屏山人,眉山唐驳虎,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其书法风格以“严谨庄重、大气磅礴、典雅厚重”著称。他提出“中华书道,道亦尊法”的创作理念,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其独创的“归正书体”融合了颜真卿楷书的雄浑、二王行书的流畅以及篆籀笔法的古拙,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要深入理解"状元及第"榜书的艺术价值,必须首先解读创作者独特的身份构成。唐从祥先生的艺术修养呈现出明显的三重结构:
1. 法学家的结构思维
作为知名法学家,其长期的法律思维训练形成了特有的结构意识和规范观念。在国家级、省级法学类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法律文书要求的严谨性、逻辑性与规范性,在其书法中转化为对笔法精准度、结体稳定性和章法秩序感的极致追求。这种"法意入书"的特点,使其书法在自由表达中始终保持内在的理性约束。
2. 书法家的传统功力
唐从祥先生幼承家学,深耕书法数十载,尤精颜体楷书。他对颜真卿《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勤礼碑》等名帖有深入研究,同时上溯二王,下探明清,形成了以颜体为根基、融汇多家的大气书风。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书法比赛,被评论界誉为"当代学者书法的代表"。唐从祥对颜真卿楷书的研究深入骨髓。他通过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名家经典作品,掌握了颜体“外拓”结构的稳定性与用笔的“屋漏痕”技法。在“状元及第”榜书中,这种影响体现在单字结构的开张与笔画的厚重感上,如“状”字左部紧凑、右部舒展,形成“中宫收紧、四维开张”的视觉张力。
3. 诗人的意象经营
作为诗人,唐先生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营造和意境创造。其诗词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学修养,使其书法超越单纯的形式美,获得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张力。在诗词期刊发表多篇诗歌作品,个人创作诗篇有千余首,并具有个人著作权登记,"状榜书如作诗"的创作理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三重身份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学者书法"风貌——既有法度的严谨,又有艺术的自由,还有文人的情怀。
三、"状元及第"榜书的书法艺术特征
“状元及第”四字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象征意义,仅限皇帝、老状元或新科状元书写。唐从祥作为当代书法家,突破传统限制,以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使命,通过题写榜书参与状元文化的现代重构。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对书法社会功能的拓展。
(一)笔法特征:颜筋为骨,融汇古今
该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深得颜真卿楷书精髓。具体表现在:
1. 中锋用笔,力透纸背
每笔均以中锋运行,如"状"字首点如高山坠石,"及"字捺画似大刀斫阵,笔力千钧,深入纸背,充分体现"锥画沙"、"屋漏痕"的审美意象。横画多取逆势,竖画挺拔如柱,转折处多用篆籀笔法,圆厚凝重。在“状”字的撇画中运用“折钗股”技法,笔锋转折处圆润饱满,既保留颜体雄浑气质,又增加现代审美所需的灵动性。捺画则采用“一波三折”的节奏处理,捺画起笔轻顿、中段提按、收笔回锋,形成动态平衡。
2. 提按分明,节奏强烈
注重笔画的粗细对比和节奏变化,如"元"字末钩先按后提,劲利有力;“元”字长横的起笔藏锋如锥画沙,中段行笔提按分明,收笔处回锋蓄势,形成“一波三折”的节奏感。这种处理使大字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同时避免呆板。作品中的竖画(如“及”字左部)采用“锥画沙”技法,笔锋入纸如锥刺沙,线条中段饱满、两端渐细,暗合篆书的圆劲特质。这种笔法使大字作品在远观时具有山岳般的稳重感,近看则富有金石韵味。"第"字竹字头细劲,竖钩粗壮,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节奏感既来自颜体特征,也融入了书写者个人的情感律动。
3. 墨法精湛,浓淡相宜
虽为巨幅榜书,但墨色控制极佳,浓处不滞,淡处不浮。主要笔画用墨浓重,次要笔画相对轻灵,形成丰富的墨色层次。在光线下观之,如漆似镜,宝光内蕴。唐从祥在创作时强调“以心驭笔”,运笔速度较慢,注重用笔力度。例如“及”字横折钩的转折处,他通过提按变化使线条产生“方中带圆”的质感,这种控制力源于其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与长期训练。
(二)结体规律:正大宽博,稳中求变
1. 颜体为基,融合多家
结体以颜真卿楷书的正面取势、宽博大气为主要特征,如"状"字右部略抬高,形成昂首之态;"元"字二横左放右收,稳中求活。同时融入欧阳询的严谨和褚遂良的灵动,避免颜体可能出现的臃肿之弊。
2. 疏密得当,收放有致
四字疏密处理极见匠心:"状"字左密右疏,"元"字上密下疏,"及"字左疏右密,"第"字上疏下密,整体形成疏密交替的节奏感。每个字都有1-2个主笔纵情舒展,如"及"字捺画、"第"字竖钩,其余笔画则相对收敛,形成收放对比。
3. 重心沉稳,姿态端正
尽管有个别笔画放纵,但整体重心沉稳,如泰山屹立。这与宗祠牌匾需要的庄重感高度契合,体现了书写者对场所精神的深刻理解。杨升庵作为明代状元,其家族“一门七进士”的科举辉煌与“四重”“四足”家训构成独特的状元文化。唐从祥的题写行为将书法艺术与状元文化结合,使传统科举精神以视觉形式延续。作品被四川电视台在拍摄《状元杨升庵》纪录片中两次特写报道,成为状元文化的独特视觉符号。
(三)章法布局:气势恢宏,浑然一体
巨幅榜书的章法处理最为考验书家功力。此作四字横向排列,字间距离适中,气息贯通:
1. 大小错落,呼应得当
"状"字略大,"元"字稍小,"及"字收紧,"第"字放开,形成大小、收放的变化序列,避免机械排列的呆板。“元”字上部紧凑、下部舒展,形成“上紧下松”的稳定感。
2. 轴线变化,动静相生
四字中轴线并非完全垂直,而是微有摆动,如"元"字略右倾,"及"字稍左斜,在动态中求得平衡,静中有动,庄重而不呆板。通过厚重笔墨处理,“第”字浓墨重彩,既体现书写时的自然节奏,又隐喻状元文化“历经沧桑而精神不灭”的历史厚重感。
4. 边界处理,自然天成
字与纸边的距离恰到好处,四周留白既充分又不过度,使作品整体如一幅完整的构图,而非四个独立汉字。
状元及第书法作品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入篆籀笔意与个人创新,形成严谨庄重、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其社会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承、教育激励与文旅融合等方面,为传统书法介入当代社会提供了实践范本。
(四)精神内涵:文脉相承,意蕴深远
此作最可贵处在于超越了技术层面,传达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1. 对杨升庵人格的当代诠释
杨升庵既是状元郎,又是贬谪臣;既是正统学者,又是异端思想家。书写者通过书法语言,既表现了其作为状元的荣耀(笔法的辉煌灿烂),又暗示其人生坎坷(线条的涩势挣扎),构成一种复调式的精神表达。
2. 对科举文化的辩证理解
"状元及第"不仅是功名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书写者以学者的清醒意识,既肯定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历史作用,又通过书法的艺术性超越了对功名的简单追求,使作品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而非功利符号。
5. 学者书法的当代展示
作品充分体现了"学者书法"的特质——不以炫技为目的,而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不盲目创新,而是在深入传统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学术思想和人格修养的外化。
四、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智能呈现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化传承
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 仪式性传承
通过题匾仪式和捐赠活动,使书法创作成为一场文化仪式,重新激活了宗祠文化的当代价值。四川大学校友会的参与,更使这一活动具有学术共同体认同的意义。
2. 空间性重构
作品悬挂于杨世宗祠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使传统建筑获得了当代艺术注入,实现了历史空间与现代艺术的对话,为传统文化场所的活化提供了范例。
3. 媒介性传播
通过新媒体报道和社会传播,这一事件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全国范围内关注的文化现象,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潜力。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与传播。
(二)地域文化认同的强化与提升
1. 巴蜀文脉的当代延续
杨升庵代表巴蜀文化的巅峰,唐从祥作为当代眉山文化代表人物,二者的对话象征着巴蜀文脉的千年传承。这件作品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视觉符号和精神纽带。
2. “状元文化”的现代诠释
通过书法艺术,使传统的"状元文化"摆脱了单纯的功利色彩,转化为对学术卓越、文化贡献的精神追求,为当代教育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并为地方文化与旅游融入探寻新的方式。
(三)跨学科对话的示范意义
1. 法学与艺术的交融
唐从祥作为法学家,其书法创作展示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如何相得益彰。法律训练带来的结构意识、规范观念和逻辑思维,反而成为其书法艺术的独特优势,为跨学科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2. 学术与艺术的统一
作品证明了学术修养对艺术深度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学者不艺"的偏见,展示了学术深度如何提升艺术高度,为"学者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
五、“状元及第”榜书的社会价值探讨
1.文化传承的价值
杨升庵作为明代状元,其家族“一门七进士”的科举辉煌与“四重”“四足”家训构成独特的状元文化。唐从祥的题写行为将书法艺术与状元文化结合,使传统科举精神以视觉形式延续。例如,作品被新都电视台特写报道后,成为状元文化街道建设的视觉符号。
2.书法艺术的活态传承
唐从祥通过题写榜书,将颜真卿楷书的技法与篆籀笔意转化为公共艺术,使传统书法从案头艺术转化为城市文化地标。这种传承方式突破了博物馆的封闭空间,让书法艺术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3.教育激励的价值
对当代学子的精神激励。“状元及第”四字蕴含“学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唐从祥的题写行为通过媒体传播,成为激励当代学子奋发向上的文化符号。例如,新都区将作品纳入状元文化教育项目,组织学生临摹学习,传承“重教尚学”的精神。
4.对书法教育的示范作用
唐从祥在创作中融入的颜真卿笔法与篆籀笔意,为书法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法范本。其“归正书体”的创立过程(从临摹到创新)也展示了传统书法现代转型的路径,对书法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六、结论:榜书作为文化载体的当代意义
唐从祥先生题写的"状元及第"榜书,不仅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于:深研颜真卿楷法而能融汇创新,把握榜书特征而能个性表达,契合场所精神而能艺术提升。其在文化上的价值在于:激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示范了跨学科交融的创造性。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传统书法的当代发展,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继承,而应该深入文化内核,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相连接;书法家不应仅仅是技巧娴熟的"写字匠",更应该是有文化担当和思想深度的"学者型艺术家"。杨升庵在《升庵诗话》中曾说:"书法唯风韵难及"。唐从祥先生的"状元及第"榜书,最可贵处正是其超越形式技巧的"风韵"—那种融合了法学家的严谨、书法家的功力和诗人的情怀的独特风韵,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的希望所在。唐从祥为“杨世宗祠”题写的“状元及第”榜书,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转型。其技法层面实现颜真卿笔法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层面完成状元精神的现代诠释,社会层面构建书法介入城市更新的实践范式。这件作品不仅为新都状元文化传承提供物质载体,更以书法为媒介,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升庵. 《升庵诗话笺证》[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M]. 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5] 唐从祥. 《中华书道 道亦尊法》论文,2020。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