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西秀区大西桥镇现代化猪舍的智能温控系统,到平坝区二官村蔬菜大棚里的反季节青椒;从镇宁漫山遍野的蜂糖李挂满枝头,到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展馆里“安顺味道”的签约热潮……一幅山海相连、携手共富的丰收画卷,正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西秀区大西桥镇现代化猪舍的智能温控系统,到平坝区二官村蔬菜大棚里的反季节青椒;从镇宁漫山遍野的蜂糖李挂满枝头,到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展馆里“安顺味道”的签约热潮……一幅山海相连、携手共富的丰收画卷,正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号角吹响,广州与安顺跨越千里,紧紧牵手。自结对以来,广州累计援助安顺财政资金超13亿元,实施项目901个,引导企业投资近90亿元,其中农业领域的产业协作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州的市场、资本、技术,与安顺的生态、资源、劳力深度融合,不仅催生出一个个富民兴村的现代农业项目,更在黔中沃土上播撒下理念革新与内生发展的希望种子。
“借东风”催动产业集群崛起
9月初,在西秀区大西桥镇,现代化猪舍里,自动化饲喂线精准投料,1.6万头种猪健康生长。这是由广州越秀集团投资4亿元打造的安顺越秀农牧生猪产业基地,2025年已实现产值5000万元,预计2026年年出栏27万头,产值超1.2亿元。
“从广州到安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养猪场,而是一整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安顺越秀农牧总负责人孙玉豪说。这个总投资4亿元的项目,是东西部协作引进的139家企业之一,更是撬动安顺农业产业升级的“支点”。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23人,高峰期每天创造临时就业岗位200个,80%以上为本地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生态循环产业链:700余亩种养结合用地年产值近1000万元,粪肥和中水灌溉550亩农作物,形成“养殖-有机肥-种植”闭环。一位曾靠零散种植勉强维生的本地大叔,在负责基地种养结合管理后,收入翻番,学会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感慨“现在干农活也能跟上时代了”。
越秀农牧的成功并非个案。2024年,西秀区共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430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3个,覆盖群众1.7万余人。在双堡镇,450万元协作资金建设的肉牛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饲草种植3000余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分红。
穗安协作以来,安顺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聚焦产业大转移趋势,引入了一批包括“喜宝体育”“广州华成乐器”在内的10余家东部“短链轻工”企业,形成了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带动就业约3600人。
这些项目的意义远超投资本身,它们不仅带来了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意识,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车间与智能化的生产线上,本地员工通过实践,正从传统农民加速转变为熟悉新技术的产业工人,为安顺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宝贵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安顺越秀农牧生猪产业基地。 (安顺越秀农牧有限公司供图)
基础设施夯实农业新根基
9月初的平坝区二官村,东西部协作资金建的100平方米预冷库内,工人们正穿着棉衣将辣椒打包。村支书汪天平指着已经投入使用的20000平方米连片蔬菜大棚说:“东西部协作的帮扶,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二官村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依托大葱产业,旺季时日均外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超过300吨。然而,“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二官村蔬菜产业发展。
“大棚建好后,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节蔬菜,通过冷库保鲜储藏,避开价格低谷期,收入会比之前翻一倍。”汪天平算了一笔账。2024年,村里获得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修建了这片能覆盖200户、350人的蔬菜大棚及附属设施。这笔看似“小”的投入,却是一次“精准滴灌”,直击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安顺市山京现代高效生态茶叶园区
二官村的变化,是东西部协作推动安顺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一个切面。在平坝区,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还有天龙镇的1.5万平方米育苗中心、乐平镇的5000立方米冷库群,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育苗-种植-预冷-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让平坝的10万亩蔬菜基地真正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改善不止一处。在镇宁,4811万元协作资金修建了26.5公里产业路、1285盏太阳能路灯、11处总容量2.36万立方米的冷库。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是22.01万亩蜂糖李种植基地的互联互通,是6.7万吨鲜果的保鲜储存,是6.03万果农的增收希望。
“路通了,灯亮了,冷库建起来了,我们的蜂糖李才能走得更远。”六马镇一位果农的感慨,道出了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2024年,镇宁蜂糖李首次实现出口,产值突破30亿元。
三年来,东西部协作在安顺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超过5亿元,建成产业道路380公里、机耕道520公里,建设冷库容量超过10万立方米。这些基础设施如同农业发展的“毛细血管”,让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产销之间自由流动,为安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贯通激活发展新动能
8月23日,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展馆内,一场以“黔货出山、安味入湾”为主题的安顺农特产品推介会气氛热烈。来自安顺的企业代表与广东本来网、胜佳超市等采购商现场签约,订单总额达3亿元。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招商,更是穗安协作打通市场壁垒,让安顺优质农产品直达大湾区核心市场的生动写照。
这其中,镇宁蜂糖李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以前我们的李子主要在省内打转,现在通过协作平台直接对接大湾区,价格翻了一倍多!”当地干部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正是得益于广州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蜂糖李产业被彻底激活,辐射带动销售近34亿元,帮助1.37万余户6.03万名果农增收致富。2024年,镇宁蜂糖李更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
成功的背后,是穗安协作打出的一套精准的“组合拳”:首先,从产地“引进来”,建立采购“桥头堡”。协作机制积极引进广东品商供应链有限公司、广东优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东部供应链企业,在安顺设立销售联系点或分公司,将大湾区的市场需求精准传导至田间地头,实现了以销定产;其次,在销区“走出去”,打造销售“根据地”。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广州市内已建成10个“黄果树·臻品馆”,作为安顺产品融入湾区市场的直销窗口和品牌展示平台;再者,在全程“搭平台”,实现产销“零距离”。正如广州博览会上的专场推介会一样,通过持续搭建高规格的对接平台,帮助安顺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从一颗李到一个产业,再到整个安顺的农特产品矩阵,市场贯通的效应正在全面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采购、帮助销售安顺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已达17.34亿元。镇宁蜂糖李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成为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典型案例。
更深远的影响,是市场理念的革新。从“种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这种深刻的转变,正推动安顺农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价值链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山海同心,沃野生金。从一头猪到产业集群,从一座棚到基础设施网络,从一颗李到价值链条,穗安协作在安顺农业的每个角落留下深刻印记。广州带来的不仅是资金、项目和市场,更深层次的是理念的革新与内生动力的激活。如今,安顺正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广州研发+安顺制造”“广州市场+安顺资源”等更深层次的协作模式。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正书写着黔中农业振兴的壮丽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