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朦胧离开的消息把整个圈子都掀翻了,大家一边惋惜,一边想弄清楚他最后那几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工作室说“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可没等到警方账号的正式通报,措辞又含糊,质疑声就越积越多。
于朦胧离开的消息把整个圈子都掀翻了,大家一边惋惜,一边想弄清楚他最后那几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工作室说“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可没等到警方账号的正式通报,措辞又含糊,质疑声就越积越多。
网上最热的焦点,是他9月10日晚上那顿“最后的聚餐”。有网友梳理出疑似同桌的5个人,名字一抛出来,舆论立刻炸锅。
有人马上出来自证清白:导演程青松晒聊天记录,说当晚不在北京,还强调自己这些年一直是红发,和现场流出的照片对不上。态度很硬,也说已经报警。另一边,编剧“极光光”被怀疑在场、甚至被指聚会地点是他家,评论区瞬间失控,他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开了评论保护。这种“沉默”,更让网友疑惑。
围绕现场细节,也有一堆传闻:有人说他回房后反锁门;有人说兜里装着朋友的两块劳力士;还有说窗户纱窗被人抠开……可第一时间发出这些细节的账号又把内容删了。到底是乌龙博流量,还是信息未经允许被撤下,外界无从判断。更复杂的是,现场照片真伪难辨、流转链路也说不清,越传越乱,离事实可能就越远。
大家的焦虑可以理解:一个37岁的演员,昨天还在工作清单上,第二天就没了;之前上节目、开直播看着也没太异常,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把“猜”与“证”分开。名单有没有他人、房门为何反锁、窗户到底怎么回事,这些都该等权威信息说话。
把未经证实的“细节”当真相,在网上你一句我一句,很容易演变成对无关者的二次伤害。
从人到事,再说回他本人。很多朋友回忆他温和、礼貌、重情义;也有人提到他曾在采访里说情绪低落、怀疑自己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娱乐圈光鲜的另一面是压力、起伏和不确定,外界看不到的那部分,常常逼得人把苦往心里吞。可“太懂事、自己扛”,未必是好事。对当事人是伤,对身边人也是提醒——看见不对劲,就多问一句,多抱一抱;真的撑不住,就请专业的人来帮。
网友都在当福尔摩斯,每个人都是编剧,每个人都是最佳导演:
"看到聚餐的还有经纪人和助理,就不得不怀疑?一般情况于朦胧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个小时,经纪人和助理竟然没有一点点要去找人。我们公司在聚餐时 ,有一位同事不声不响离开超过半小时,老板马上就叫同性别的同事去找一下,而经纪人和助理本来就应该特别关注艺人,艺人在房间里几个小时,至少要敲门问一下吧!感觉经纪人和助理这个时候都是隐形人了,真的看不懂,也无法理解,可惜小小老百姓死了也是白死"
"笑死,自杀已经对生没有希望了,然后偷两个表再自杀,然后是准备带到下面看时间吗?再说了,那么多种自杀方式,选个跳楼,吃药不更没有痛苦。再说了来朋友家吃饭喝酒,然后我选这个朋友家自杀。这种脑回路这么清奇吗?我还真不信他会"
"半夜进卧室锁门,就知道肯定有事情,在朋友家为什么要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他完全可以回家说明他回不去,上帝把给了他俊美的容貌把脑子关了半扇窗,实在不行你就妥协啊为什么非要宁死不从啊"
"被人做局了,他不愿意,然后躲回房间,把门反锁防止他们闯进来,然后想从窗户逃出去,窗户纱窗是金属那种,是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破坏,所以不可能醉酒。因为是5楼,他带着侥幸心理想徒手爬下去,结果失足坠亡。"
此刻最该做的,是止谣、止暴、止猜。别拿“我只是转发一下”当借口,也别把别人当成你情绪的出气筒。给家属一点缓冲,给调查一点时间,等清晰的信息出来,再讨论不迟。愿他走得安稳,也愿活着的人被好好看见。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来源:视野哈密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