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好,我是【洞见书】(原大脑帮),陪你提升认知,向内生长!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书”关注→ 右上角「···」→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思维跃迁!文末免费领百本相关电子书!
表达力的本质,不是“会说话”,而是“会思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窘迫时刻?
想发一条短视频,写稿子要磨1小时。
对着稿子念,还像个没感情的机器人。
看着别人拿起手机就能滔滔不绝,自己却连开口都要做半小时心理建设?
我之前就是这样,直到上个月被项目逼到绝路——
部门临时要我出3条产品口播视频,当天就要交。
根本没时间逐字写稿,我只能咬着牙打开手机摄像头。
没想到就这“破釜沉舟”的一下,反而撞开了提升表达力的大门。
这3天练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
以前是我绞尽脑汁“控制”语言,现在是语言顺着思路“跟着”我走。
后来我把这个变化分享给做脑科学研究的朋友,他一句话点醒我:
“你这不是瞎练,是正好踩中了大脑的‘高效学习密码’!”
今天就把这个连专家都认可的方法,拆解开讲给你听。
保证你看完就能上手,练上几天就有变化。01
第一个密码:主动生成,碾压被动接收
写稿子的时候,我们看似在“创作”,其实大脑在偷偷偷懒。
无非是把网上看到的观点、现成的句子,拼拼凑凑改成自己的话。
但对着镜头即兴表达时,情况完全不一样。
大脑必须主动调动储存在脑子里的知识点、碎片化想法。
还要在几秒钟内,把这些零散的内容整合起来,变成通顺的话。
这就像把散落在抽屉里的珠子,快速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
练得越多,串得越快,思路也越清晰。
古代文人练口才,从不是对着文章死记硬背。
苏轼当年在翰林院任职,每次应对皇帝提问,从不会提前写好稿子。
他总是当场听问题,当场组织语言,张口就能给出条理清晰的回答。
后来有人问他秘诀,他说:“纸上写千遍,不如嘴边说一遍。”
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管用:被动记10遍知识点,不如主动说1遍。
主动输出的过程,才是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02
第二个密码:卡壳不是失败,是大脑在“升级”
刚开始练对镜说话时,我经常说一半就卡住。
有时候站在镜头前,盯着屏幕里的自己,半天想不出下一句。
尴尬得想立刻关掉摄像头,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表达天赋。
但做脑科学的朋友告诉我,卡壳的时候,其实是大脑在“加班”。
它会敏锐地察觉到“表达遇到困难”,然后更快地调动神经元。
把原本没连接起来的思维节点,一点点打通。
就像健身时肌肉会酸痛,那不是受伤,是肌肉在生长、在变强。
表达时卡壳,其实是你的“语言肌肉”在经历成长的阵痛。
每一次卡壳后,只要你愿意停下来想办法,再试着说一遍。
你的思维反应速度,就会比之前快一点。
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年轻时当众演讲也常卡壳。
有一次在北大讲课,讲到一半忘了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他没有慌,而是坦诚地跟学生说:“刚才的思路断了,容我想想。”
停顿了几十秒后,他重新组织语言,接着往下讲。
后来他在日记里写:“每一次卡壳后的重新开口,都像给思维磨了一次刀,下次会更锋利。”所以别害怕卡壳,每一次卡壳,都是一次思维升级的机会。
03
第三个密码:即兴表达,能“逼”出高效心流
写稿子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分神。
写两句就想刷会儿微信,刚构思好一段,又开始想晚饭吃什么。
1小时的稿子,往往要磨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但对着镜头说话时,完全没有分神的机会。
你必须全神贯注地想着接下来要说的内容,一旦走神,就会断片。
这种被迫专注的状态,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
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运转速度会比平时快很多。
学习效率更是能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
很多人以为心流是“等”出来的,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里,才能进入状态。
但其实心流是“逼”出来的,只有把自己放在“必须专注”的场景里,才能触发。
就像古代的书法家写书法,一旦拿起笔,就必须全神贯注。
稍微分神,笔画就会出错,整幅作品都可能毁掉。
这种“不能出错”的压力,反而让他们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写出传世佳作。
对镜说话也是一样,镜头就像书法的宣纸,容不得半点分心。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不仅表达更流畅,专注力也变好了。
04
3个简单步骤,照着练就能提升
讲完背后的原理,再跟你说我具体是怎么练的。
总共3步,特别简单,不需要任何额外工具,有手机就能练。
第一步:无准备开机,先“扔”自己进去
别想“我要讲什么主题”,别列任何提纲。
直接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
按下录制键的那一刻,再开始想第一句话要说什么。
就像战士上战场,不会等万事俱备才冲锋,而是先冲上去,再随机应变。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慌,不知道说什么。
但没关系,哪怕先说一句“今天天气不错”,也算完成了“开口”的第一步。
先完成,再完美;先开口,再优化。
这是提升表达力的第一原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步:卡壳就重录,重复是最好的打磨
说不下去的时候,别硬撑着往下说。
也别因为卡壳就放弃录制,停下来深呼吸。
想想刚才为什么会卡住,下一次怎么说更清楚、更顺畅。
想明白后,从头开始重新录。
我刚开始练的时候,一条1分钟的视频,通常要录4、5遍。
有时候甚至录10遍,才能找到满意的状态。
但你别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每一次重录,都是在打磨你的表达逻辑。
把不顺畅的地方改过来,把冗余的话删掉。
重复不是机械的劳动,而是刻意练习的核心。
就像工匠打磨玉器,每磨一次,都能去掉一点瑕疵,让作品更精致。
第三步:次日复盘,看得见的问题才好改
视频录完、发出去之后,别就不管了。
第二天一定要抽时间回看自己的视频。
我就是通过复盘,发现自己说话时总爱不自觉地翻白眼。
有时候语速太快,有些词说得含糊不清。
这些问题,自己说话时根本意识不到,只有看视频才会发现。
找到问题后,下次录制时就刻意提醒自己改正。
比如说话时看着镜头,放慢一点语速。
看得见的问题,才能改得掉;改得掉的问题,才能让你进步。
就像古代的棋手,每次下棋后都会复盘。
看看哪一步走得不好,哪一步可以改进,下次下棋才能更厉害。
05
表达力的本质,是“会思考”
最后想跟大家说,提升表达力真的不用搞复杂。
不用花几千块报口才班,不用背厚厚的话术手册。
就用你手里的手机,每天花10分钟。
对着镜头说说当天发生的事,聊聊自己的想法。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自己不仅说话更流畅了。
遇到问题时,思维也会比以前更清晰。
因为表达力的本质,不是“会说话”,而是“会思考”。
当你能把脑子里混乱的想法,梳理清楚、清晰地说出来时。
你就已经赢过了80%的人——毕竟很多人连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明白。
现在就打开手机摄像头试试吧。
不用怕说得不好,不用怕卡壳。
每一次开口,都是在为更好的自己铺路。
你会感谢今天勇敢按下录制键的自己!
若有启发,点赞在看分享~关注【洞见书】,回复“书籍大礼包”领百本电子书(包含文中书籍),洞见书,与你同行,助你武装大脑,制胜未来!明天见!
读你所爱,值得一看的好书(分类索引)
来源:大脑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