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那年刚好36岁,死得突然,事情太蹊跷!他出身鲜卑贵族,后来的身份却难说简单。是鲜卑还是胡汉混血?长相倒真有点草原游牧民族那路子,最新的考古成果还把他的脸给复原了出来,看着像北方人,眉骨高,嘴薄脸大些。陕西考古研究院那场发布会把这些疑问一一摆上
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那年刚好36岁,死得突然,事情太蹊跷!他出身鲜卑贵族,后来的身份却难说简单。是鲜卑还是胡汉混血?长相倒真有点草原游牧民族那路子,最新的考古成果还把他的脸给复原了出来,看着像北方人,眉骨高,嘴薄脸大些。陕西考古研究院那场发布会把这些疑问一一摆上台面,现场专门说了他为什么会早亡。
发布会上的数据来自复旦、厦大和陕西省考古院团队,他们掘地三尺,抓出宇文邕的骨头,科学检测后给出的结论令人一时发愣:武帝的体内砷、硼、锑含量都高出同期贵族和平民平均值不少。“人骨部位不同,代谢速率不同,采股骨积累时间更长。”研究者说,所以不是一次中毒,是长期吃下肚的东西慢慢让骨头里全是毒!为何会那样?
其实武帝死因古人早有疑问。《北史》和其他记载都说他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皮肤烂得不像样,最后因恶疾而去世。当时人们以为那是天罚,或者说是贵人难逃命劫。现在一对比,慢性砷中毒正好符合纪录:砷中毒导致的色素沉着、皮肤病变,骨髓受损。专家在他大腿骨上甚至发现黑色病变区,那是砷毒慢慢累积下的铁证。
武帝身体里的这些异样微量元素是怎么来的?“服食丹药!”研究团队说。这么一来就热闹了!南北朝时期贵族都迷信炼丹养生、延年益寿,丹药里头含有雄黄、礬石、硼砂、朱砂——说到底,主料就是砷、锑、硼这些矿物。古人用五行理论配色,五石散那套就搞得人又怕又上头,明知有风险还要吃,武帝也没逃过中毒命运。
历史上还有相似案例。隋唐时期的贵族郭嗣本据说也是长期吃丹药,体内元素构成都跟武帝接近。这种贵族饮食习惯倒也不是人人能享,普通人哪有机会碰这些昂贵玩意。武帝当然是站在权力顶峰,丹药就在他生活里安排得明明白白。他或许觉得这样能顶得住乱世压力。
他到底是鲜卑族还是“胡汉杂糅”?很多人问过。实际上,复旦大学的遗传学小组合了不少数据,分析后说武帝的血统里约三分之一能追溯到古黄河流域的汉族。这是他祖母王氏带来的影响。可他的基因与契丹、靺鞨、现代蒙古达斡尔人都更近。这样说来,他身上有60%黑龙江流域东北亚成分,30%黄河流域。本事鲜卑贵族,却又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产物,其实也不是那么确定。
既然讲到民族融合,阿史那皇后这位突厥贵女也很有戏。她出生蒙古草原,是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的女儿,武帝迎娶她后,把突厥和北朝联姻这事做得很到位。他俩的夫妻生活究竟如何没人清楚,但考古组检测后发现,阿史那氏在长安生活依然像在牧区一样,主要吃牛羊奶肉,饮食大大优于其他贵族和平民,长安权力中心为她提供原产地羊奶,这是身份地位的体现?还是家族势力太强?
阿史那氏所在的突厥阿史那部族来源曾是学界争议焦点。三个说法:一说匈奴后裔,从东北亚起源,二说西边来的,甚至有人扯到地中海,三说中间混合。现在团队基因检测结果偏向第一种,说突厥阿史那部直接起于中国东北到贝加尔湖一线,否认西部和多源说。阿史那氏基因还和契丹、靺鞨、柔然这些古游牧民族高度相关,跟古突厥其他部族罕有交集。这里面,突厥语族的传播更多是文化影响,不太像人群大规模迁徙。
但又有人说,历史变化难免翻篇。北周武帝的政权是在宇文泰的家族势力一步步接管关中,打下西魏北周政权。统一全国是他最大的政治遗产,武帝举兵改革,把汉胡融合推向极致。权力场上的每一步都掺杂各族联姻、利益交换,这才是隋唐以后能迅速大一统的关键。厉害!
帝陵位置也是谜,经考古一锤定音。咸阳洪渎原上先后发现孝陵、宇文邕墓、宇文俭墓等,多次精确发掘、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确认:武帝宇文邕和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就葬于北周孝陵。2022年又确认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在北贺村,静陵实锤。这样推理下来,北周帝陵大概率都沿洪渎原分布,西边是静陵,东北是孝陵,中间密布家族贵族墓葬,形成典型权力走廊。
不过这推论也不是绝对。文献只记载六陵,其余陵址位置模糊,实际分布仍有疑问。考古队在找谜团,也在填新坑。每次发掘都带出新文物,比如陶俑、铜具、金玺,各色陪葬物说明皇家生活和丧礼非常讲究。宇文邕墓志是重要资料,为考证权力传承、丧葬制度、贵族生活习惯提供新视角。
科技考古让这些千年谜题被逐步揭晓。学科交叉、多团队合作,不再是闭门造车。生物考古、遗传学、化学分析叠加,力图还原最真实细节,结果比纯史料靠谱得多。有时候也难讲对不对,数据再多,终究受限于现有科技和样本选择,这里面有没有疏漏?
对照已发表的北方及其周边碳、氮同位素数据,发现贵族饮食模式跟蒙古高原游牧民接近,平民像华北农耕区。“吃什么决定是什么人”,越看越觉得身份和饮食关联复杂。阿史那氏在长安继续吃羊肉,显示边疆贵族联姻后保留个性,这对理解民族融合也许不无帮助。
说到武帝的死,往前推三年反复生病,皮肤溃烂,最后英年早逝。有人觉得服食丹药是无奈之举,为求长生,却命丧其中;也有人相信权力上的压力促使他寻求超凡之术。当然了,能站到最高点,谁不贪恋久享?但这代价,未必人人承担得起。
再翻看他面容复原,不像现代中原人,头发黑、眼睛棕,把东亚典型特征全展现出来。可越到细节又觉得太过统一,后代混血痕迹也很明显。鲜卑到底是不是东亚正统?说不准,谁都有自己的判断。
同样看阿史那氏,突厥文化不是通过人群迁徙扩散,而是文化模式影响。这点上跟欧洲一些民族扩张很不同。数据再新,也还有盲点,基因流动、饮食转变和权力更迭,都有自己解释的缺陷。历史的实用价值和现实启示,怎么看都不是死板应对套路。
北周武帝与阿史那皇后的故事,不是单一视角能看透的。权力顶端的贵族,身体里流淌着混合血液,吃着带毒丹药,生活中夹杂着游牧与农耕的碰撞。死得早,死因复杂,帝陵位置历经考古揭盲。科技、团队、历史、文化交错在一起,结果不按常理出牌。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武帝其实并没那么特别,他的死不过人类命运的惯性转身。历史记不清每个人的细节,也难说事情本该如何发展,哪里才是结局。
北周武帝宇文邕与阿史那皇后、鲜卑遗传和突厥来源、贵族饮食、考古实证,多个角度不断交错,千年后再看,不过是一场权力、文化、生命的短暂相遇。
来源:端庄风筝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