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总有些风是不肯绕路的,吹进田野也拂过墓茔,清明时节,南北无一例外。路上行人手捧些纸钱果品,脚步急促却不失郑重。上坟,其实算不上多少隆重的事,却让许多人心头发紧。清明一到,无论你愿不愿意,总还是要往祖坟走上一遭。可细想,那些习以为常的动作和规矩,当真每一步都
春天总有些风是不肯绕路的,吹进田野也拂过墓茔,清明时节,南北无一例外。路上行人手捧些纸钱果品,脚步急促却不失郑重。上坟,其实算不上多少隆重的事,却让许多人心头发紧。清明一到,无论你愿不愿意,总还是要往祖坟走上一遭。可细想,那些习以为常的动作和规矩,当真每一步都有道理?
人一到墓前,最怕的是手里的纸钱不妥当——破了一个角也要被亲戚挑出来,嫌弃地扔在一边。说是如果带破纸钱,阴间的亲人用着也会被看不起。他们要在另一个世界买米买油?还是一张崭新的冥币,才算孝顺?可不少年轻人纳闷,现在电子支付那么普及,就算纸钱完整又如何?
但长辈们可不会听你胡咧咧。大部分老人坚信:纸钱要新,整整齐齐。他们甚至会提前一晚筛一遍,有一点毛边都要剪掉。还真有研究说,汉代有“焚帛祭祖”而不用残布的讲究。2023年民俗调查,超六成被访居民都保留“甄别纸钱新旧”的操作,可见传统之顽固。说到底,这动作的背后,其实是活人心里的敬畏,也是无处安放的不甘和愧疚。一张破钱,千根心思。
还得提到供品。逢清明,不带肉——这可不是小气。有人说,祭祖本是不问荤素的事,可又有人驳斥,肉供是给神不是给先人。翻翻唐宋文献,清明讲求“素食省供”,说是祖先在地下清修,怎容油腻香气扰了清净。南方农村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肉气不净,枉害祖宗身子。不知道真真假假,不过人多口杂,规矩竟只长不减。
空心果?这倒有些地域性,江浙尤为在意。枣、糖球这类外圆内空的果,传说中“中看不中用”,也有人瞧不上这空心的寓意。总有人反问,水果还要挑实心的,你说神经不神经?可真到自家坟头,不论真假、信不信,反正你不敢带,怕哪年家中不顺被人指指点点。
红色,向来该是热闹场面的主角。可在清明墓前,红绳红花统统忌讳,说带了就“冲撞祖先”。百度2024年最新数据,已有超过四千条网友咨询“清明能否带红色物品”,转头大V又怒斥是迷信,跟风。但从安徽乡下到东北村庄,有多少老人自信地摆摆手,红色象喜庆,先辈要安静不是热闹,你我就该素静着来。真是讲理讲不通的时候多,这种“红色禁忌”倒成了集体默契。
但红终究只是个颜色。北京民俗学者分析,红色与血缘、喜事紧密相关,忌红虽无实证,却也算得上适应儒家慎终追远心理。你跟人家争这些有用没用?还不如低头织几根白绳,想想晚上吃什么好。
到头来,清明这些规矩,大半是为了安慰健在的人。你讲究也好,不屑也罢,站在青苔旧墓前一声啼哭,总不至于太虚伪罢?人人都需要一个打点情绪、托付哀思的出口,哪怕只是守着三条“别带”也好。可也有颇多年轻人根本不信这些,甚至觉得繁文缛节太多,越管越没意思。有人去年带了点肉干,本来想着图省事,转头就被大姨打断手腕大骂一顿。到底是求心安,还是偏要讲究形式,这理还真说不清。
反观实际情况,网络上2024年清明期间搜索“祭祀供品可以带什么”的流量同比增加42%。越来越多的人进退两难:既怕被亲眷说不孝,又觉得旧规矩于今无益。讨论一多,立场分裂,甚至有人开玩笑:清明算是“孝心内卷”的高发期。兜里揣的供品,既要对得起死者,更要堵住活人的嘴,真尴尬。
一则山东滕州的民间调查显示,受访村落中超过80%的人“坚守老规矩”,但具体到内容,彼此分歧巨大。有人只讲究纸钱新旧,有人偏不信空心果的诅咒,部分年轻人甚至直接用鲜花代替所有祭品,说“环保健康”,还带点洋气的自得。到底谁更对?谁能说清?
有人会觉得,这种现象是传统被现代解构的必然结果。可话又说回来,许多民俗、禁忌本就是活着的人设计用来彼此“较劲”的。老一辈讲天讲地讲根脉,年轻人习惯简化、调侃、甚至无视。两代人各作各的清明,有人流泪,有人发呆,甚至有人直播墓地现场,弄出一身网络流量。谁又真正在意祖先的“规矩”?
不过现在还有新的变化。2024年天津殡仪服务大数据统计,越来越多家庭选择“代客祭扫”,甚至境外华人通过APP烧纸哀悼,用无人机送供品——一切都变得快捷高效。可你要说这种“云祭扫”没诚意,也有年轻人反驳:“情感多元,传统自然要变。”祖先能不能在云端收到祝福?这问题没人能答。
但回头想一想,这样的变革反而应了乡土中国的复杂本质。谁能一锤定音告诉大家怎么做才叫对?千百年积攒下来的习俗和忌讳,本就参差多态,哪怕“规矩三不带”说到底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曾有村里老人笑骂:“规矩都是人挤兑自己的,把人绑死了,到底祭的是人心还是祖宗?”你要说错,也没人真心服。
接地气点讲,其实只要你愿意,多带一种供品、少带一样“忌物”,祖宗多半不会太计较。关键倒是身边亲朋、左邻右舍怎么看——葬礼、清明这些仪式,归根结底还是为“活着的人”立的界,有多少是为了逝者?谁敢说全信?
清明三不带,有的念旧,有的讲理,有的谦抑自守,有的人纯粹被亲戚规矩管住没脾气。这种时候,谁不是在自家门口脚步踟蹰呢?有时候管太严,反倒离初衷更远。
不管怎样,清明的风终要吹过所有人的坟头,新老规矩混在一起,让人既舒适又尴尬。谁又能替全天下的老人、晚辈、在世亲人说清楚这一切规矩的得失?规矩本无定法,安慰本无完美。或许清明真正要紧的,是人心里藏着的那份真——哪怕带错了供品,至少那点挂怀不会说谎。
今年春日,田野依然,阡陌纵横,不同家庭有人披麻戴孝,有人穿戴整齐;有人信“三不带”,也有人全然不理,众声喧哗。但清明到底是清明,走到坟前的那一刻,无论愧疚、释然、纠结、释然,都是各自的清明。
来源:向阳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