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潍坊安丘市,文化书院走出高阁、融入街巷,深深嵌入社区肌理,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2025年上半年,安丘已建成6处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区书院,举办活动超过170场,惠及居民2.5万余人次。
9月12日,大众新闻·大众日报以《古韵新声,点亮社区心灵之光!潍坊安丘文化书院的创新实践》为题报道潍坊安丘。
原文如下
↓↓↓↓↓
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社区温暖相拥,文化书院不再只是建筑,而成为潍坊安丘市民心灵的“充电站”,更悄然为乡村振兴注入绵长而深厚的文化活力。
在潍坊安丘市,文化书院走出高阁、融入街巷,深深嵌入社区肌理,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2025年上半年,安丘已建成6处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区书院,举办活动超过170场,惠及居民2.5万余人次。
这些书院,不仅是传承乡土文明的载体,更逐渐成为凝聚社区共识、推动基层善治的柔性平台。从幸福里文化书院的“非遗学堂”到有子文化书院的“儒学讲堂”,从子牙文化书院的“传统国学”到富华文化书院的“银龄课堂”……安丘,正走出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径。
多维布局,文化书院成为社区文明新地标
走进颐乐书院,一座“家门口”的文化地标跃然眼前——本土建筑风格、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构筑出集阅读学习、艺术展览、文化沙龙与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流光回忆陈列室”里,120余件晚清至建国初期的民俗旧物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非遗工坊”与“百姓讲堂”中,居民们亲手体验传统、学习新知,文化,正变得可触可感。
安丘市的文化书院建设,坚持以“文化特色+现代功能”双轮驱动,跳出了传统场馆的单一模式。它们在空间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营造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6处文化书院里有5处直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进行建设,不仅节约资源,更拓展了文明实践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服务的“协同效应”。
特色实践,打出文化惠民“组合拳”
文化书院各展其长、互补共进,形成立体多元的服务网络。
颐乐书院以数字化赋能,整合电子阅览、乡土影像与课程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推送;线下则举办公益沙龙、文化交流、节气民俗体验等实景活动,构建起虚实结合、覆盖全域的文化传播体系。
富华文化书院以汉字为媒,让书写焕发新意。与市文联、硬笔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硬笔书法比赛,吸引全市投稿2500多件。一位社区居民感慨:“自从有了这些公益课堂,孩子有了好去处,我们家长也轻松多了。”
幸福里文化书院则深耕本土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社区。利用800平米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市首家非遗学堂,设立东路大鼓、剪纸、铅笔画三间非遗教室及翰墨坊书画室。引入“非遗+治理”模式,使书院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纽带。同步推行的10分钟“便民服务圈”,提供法律咨询、健康宣传等服务,实现与群众心贴心的交流。
创新探索,文化书院成基层治理新平台
安丘文化书院的创新,在于打破“政府端菜”的传统模式,构建起“政府主导、社区管理、多方参与、全民共建”的运营新机制。
有子文化书院聚焦立德树人,设立“儒学讲堂”与“四点半”课堂,招募退休教师、大学生等志愿者,讲授国学、历史与党史故事;并与潍坊市金阳公益服务中心合作,每周五开展“七彩梦·缤纷阅读课堂”,以视觉艺术和互动阅读激发青少年兴趣。
城北社区子牙文化书院今年7月揭牌,已展露蓬勃活力。在书院举办的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市各行业的17名讲解员,以赤诚之心追溯峥嵘岁月,以铿锵之声传扬抗战精神,为社区居民生动诠释了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热情。
永安社区文化书院首创“动态空间调度”机制,巧妙活化社区闲置房间,打造儿童乐园、阅览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空间。老人在这里挥毫泼墨、传承国粹;“书香兴安”阅读分享会上,退休老干部畅谈红色经典;书院前的文化广场更是一片欢腾,戏曲声、广场舞、太极拳络绎不绝。
夜幕垂临,安丘各社区的文化书院次第亮起灯光。富华社区的居民搬来小板凳,围看露天电影;幸福里非遗课堂中,剪纸艺人正埋首新作;有子文化书院里,孩子们聆听老师讲述国学经典……
书院的灯光,不仅照亮了夜晚的社区,更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当文化深植社区,便能焕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未来,安丘将继续深化书院建设,持续推进服务创新,精准回应不同群体需求,构建覆盖全龄、全年、多元的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于“家门口”触摸历史文脉、感受时代脉搏,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城”。
来源:安丘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