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56岁的白岩松得病的消息,在圈子里传播。
此刻,深夜的北京,大多数人都在梦乡,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一个身影正坐在书桌前,灯光照亮了他银色的头发。
很多人记忆中的白岩松,还是那个在《东方时空》里目光锐利、言辞犀利的新闻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电视新闻还在摸索前行时,白岩松已经以其独特的主持风格脱颖而出。
他的声音透过屏幕传遍千家万户,那种沉稳中带着力量的语调,让复杂的新闻事件变得清晰易懂。
那时的他一头黑头发,西装革履的出现在镜头前,代表着中国电视新闻的最高水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镜头前总是从容自信的主持人,童年时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1968年,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海拉尔,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赋予了他质朴与豁达的性格,但家境却并不富裕。
父亲在他8岁时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肩上。1976年的一个寒冷早晨,8岁的白岩松被他母亲叫醒,脸上还带着睡意。
他迷迷糊糊地接过母亲手里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噩耗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
失去父亲的白岩松,从小就比同龄人更加懂事。他看着母亲一个人撑起整个家,那种坚强和韧性影响了他。
母亲用爱守护着残缺的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让白岩松感受到生活的艰辛。
这种成长环境,让白岩松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也让他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电视屏幕前的光鲜亮丽,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1985年,白岩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大学期间,他并不是那种引人注目的学生,没有参加太多社团活动,也没有刻意表现自己。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里,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新闻理论到文学作品,从历史典籍到哲学著作,这些阅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
他的同学们回忆说,白岩松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但一旦开口,总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初入职场的他,并没有直接走上主播台,而是从最基础的编辑工作做起。
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新闻素材、撰写稿件、剪辑录音,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却让他对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深入了解。
他常常主动加班,只为把稿子改得更好一些。这种踏实肯干的态度,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1993年,中央电视台筹备创办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台里决定从地方电台和报社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
白岩松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新闻的独特理解,成功入选。
这档节目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为白岩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东方时空》初期,白岩松并不是主持人,而是担任记者和编辑工作。
他深入基层采访,报道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新闻不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的展现。
他撰写的报道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很快在业内引起了关注。
节目组的人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会写,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于是开始让他尝试出镜主持。
白岩松的工作强度大得惊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为了准备一期节目,他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
这种近乎苛刻的职业操守,让他赢得了观众的信任,也透支了他的健康。
同事们都说,白岩松是把新闻当成了生命,而不仅仅是工作。
时间进入新世纪,白岩松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他主持的节目成为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他的评论影响着公众对热点事件的看法。
然而,就在这时,长期积累的健康问题开始爆发。严重的失眠、抑郁和身体疼痛,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个曾经在镜头前神采奕奕的主持人,私下里却饱受病痛的折磨。
而白岩松的病情,很多一部分也源于对生活看得太透,他的婚姻其实也跟普通人一样,并非一帆风顺。
他和妻子朱宏钧相识于大学时期,两人一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奋斗过程。
在白岩松事业最低谷的时候,是妻子的支持和鼓励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他们的婚姻经历了风风雨雨,却始终相互扶持,这种深厚的感情成为白岩松面对困难时的重要支撑。
成为父亲后,白岩松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后,很快,白岩松就知道了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
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
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四中,我就跟你断绝关系"。
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白岩松对孩子成长的理性态度,也源于他儿时的经历,这也让他的性格改变比较大。
他认为,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孩子愿意跟你说话,愿意回家。
如今的白岩松,虽然满头白发,但眼神中多了一份从容和智慧。
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变得更加温和包容。
他会花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做那些以前"没时间"做的事情。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为了治疗自己的病情,白岩松选择了长期休假,并且找到了医生,结果被告知如果自己不恢复正常作息,那么最后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最后,白岩松选择了妥协,他短时间离开央视,开始了休假和治疗,直到病情好转之后才重新回到电视台工作。
只是此时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很多,原本的黑发变成了满头白发,思维也变得迟缓,甚至连性格都改变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拼命奔跑,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白岩松用自己的经历提醒人们,健康和幸福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他的转变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追求一种更加平衡、更加真实的生活方式。
夜深了,白岩松关上台灯,走到窗前。城市的灯火依然明亮,但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他揉揉太阳穴,脸上却露出了一丝微笑。
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这种宁静,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或许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来源:全球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