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自查:你的孩子只是好动还是多动症?家长必看区分指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17:27 2

摘要: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坐不住、爱打闹,就担心是不是得了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实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和 “多动症” 有本质区别,掌握以下自查方法,能帮你初步判断,避免过度焦虑或遗漏干预时机。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坐不住、爱打闹,就担心是不是得了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实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和 “多动症” 有本质区别,掌握以下自查方法,能帮你初步判断,避免过度焦虑或遗漏干预时机。

一、先看 “注意力缺陷” 是否持续且泛化

ADHD 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注意力难以集中,且不仅出现在某一场景。自查时可观察:孩子能否专注完成喜欢的事(如搭积木、看绘本)?若玩玩具时能专注 20-30 分钟(不同年龄段标准不同,5-6 岁约 15-20 分钟,7 岁以上约 20-30 分钟),仅在学习、吃饭等 “需要安静” 的场景好动,大概率是天性;但如果无论做什么都坐不住,频繁切换活动(如玩玩具 5 分钟就扔,看动画也总起身),且持续 6 个月以上,需警惕 ADHD。

二、再看 “多动冲动” 是否影响生活

普通好动的孩子能听从指令,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电影院、课堂)能暂时控制;而 ADHD 孩子的多动冲动常 “不受控”:比如上课频繁离座、打断老师讲话,和小朋友玩时总抢玩具、推人,吃饭时乱跑,甚至睡前也难以平静。若这些行为频繁发生,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上课、和同伴相处困难,或经常受伤(如跑跳时不看路),需进一步关注。

三、排除 “假性多动” 的常见原因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 “多动”,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假性症状”,自查时要先排除:

睡眠与饮食:睡眠不足(如幼儿每天低于 10 小时)、摄入过多糖分(如每天喝 3 瓶以上含糖饮料),会让孩子精力过剩、注意力差;

环境与任务:周围噪音大、任务太难(如让 5 岁孩子写汉字)或太简单(如让一年级孩子反复做 10 以内加减法),会让孩子失去兴趣,表现出 “好动”;

情绪问题:若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频繁吵架),或孩子刚上幼儿园、小学不适应,也可能通过 “好动” 释放压力。

四、自查后该怎么做?

若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有 ADHD 倾向,不要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或用药,正确做法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通过专业评估(如行为量表、注意力测试、发育筛查)明确诊断。

若排除 ADHD,只是普通好动,家长可通过 “正向引导” 改善:比如设定清晰规则(如 “吃饭时坐好,吃完才能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如拼图、拼图)锻炼专注力,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 1 小时)。

总之,ADHD 自查的关键是 “看症状是否持续、泛化,是否影响生活”。家长既要避免因 “担心是病” 过度干预,也别因 “觉得只是调皮” 忽视潜在问题,科学观察 + 专业评估,才是对孩子成长最负责的做法。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来源:文碧聊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