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关于特困老人的短视频引发人们广泛共情,它折射出数字时代苦难叙事的巨大冲击力。泪水之外,我们更需理性审视贫困的结构性成因与治理短板的深层关联。个案之问实则是发展伦理与制度效能的终极考问——真正的文明,体现在社会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唯有将情感关注转化为持续监
编者按:一则关于特困老人的短视频引发人们广泛共情,它折射出数字时代苦难叙事的巨大冲击力。泪水之外,我们更需理性审视贫困的结构性成因与治理短板的深层关联。个案之问实则是发展伦理与制度效能的终极考问——真正的文明,体现在社会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唯有将情感关注转化为持续监督与制度完善的长效行动,方能筑牢一个社会保障网,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应有的尊严。这既需要政府精准施策,也需要公众保持理性关注,共同守护社会公平的底线。
一则关于特困老人的视频,苦难凝视下的共情之问
特约撰稿人 万民 石磊
一则关于特困老人的视频,撕裂了一个数字时代的华丽帷幕,主播购葱时的偶然发现,竟然揭开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家徒四壁的居所,老人无依的境况。
而镜头前的泪水与屏幕后的啜泣交织,化作一声震撼心灵的叩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为何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贫困户存在?当地政府职责何在?这家人可有低保维系生计?这既是对特定个案的热切追问,更是对发展伦理与治理效能的深刻质询。
当苦难通过视觉符号直抵人们的心灵,我们方始醒悟:真正的社会进步并非一个数字的狂欢,而是不让任何一个生命在风雨中飘零。
数字时代重塑了苦难的可见性,将曾经隐匿的角落,强行推至公共视野。在传统社会中,贫困户虽存在,却往往被地理与信息的屏障所遮蔽,成为一个“不可见的悲剧”。
然而如今,短视频平台以其无可匹敌的穿透力,使边缘个体的苦难瞬间,跨越千山万水,直击亿万心灵。这种“可见性”赋予苦难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它不再是被统计报表所稀释的数字,而是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是家徒四壁的凄凉、是主播与观众夺眶而出的热泪。
这种情感共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共情政治”——情感开始驱动舆论,舆论开始监督权力。当苦难被看见,它便不再是孤立的悲剧,而转化为一个必须被回答的公共问题。在这质问声中,既有个体命运的不平之鸣,更有对治理体系短板的犀利审视。
然而,当泪水浸湿屏幕,理性思考更需要穿透人们情感的迷雾,深入贫困补助的结构性根源。而个案之困,往往是多重失灵交织的苦果。它或是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梗阻,使低保、救助等制度未能有效覆盖;或是地方发展模式的单一,无法为弱势群体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支持;亦或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薄弱,导致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机制难以全面落实。
更重要的问题是,贫困并非一个仅关乎物质匮乏,它更是一种“多维剥夺”——能力、机会、尊严的全面失落。若仅止于一时一地的物资匮乏捐助,虽然可以缓解片刻之急,却难以斩断一个贫困户再生产的链条。
因此,追问“当地政府如何作为”,不仅是要求对于个案的及时干预,更是呼唤将个体困境置于整体性治理框架中审视,从社会保障网的编织、发展机会的创造、基层治理的优化等多维度的系统施策,方能触及贫困的深层肌理。
面对荧幕上的苦难,泪水是人们良知未泯的证明,但仅有泪水却是远远不够。情感冲动若不能转化为持续的关注与理性的行动,则可能沦为短暂的“道德消费”。
历史上,许多轰动一时的苦难叙事,常在舆论风暴后再度归于沉寂,唯留困境中的人们继续挣扎。要避免“看过即忘”的陷阱,就必须建立从“看见”到“行动”的有效转化机制。
这既需要媒体与公众保持对个案后续进展的持续监督,推动地方政府从应急回应转向长效保障;更需要我们将个案之问升华为制度之思,通过建言献策、社会参与等方式,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普惠、精准、有力。
每一个屏幕前的你我他关注者,都可成为治理网络中的理性节点,以持续的压力与合力,驱动制度的完善与效能的提升。
苦难叙事之所以动人心魄,归根结底是因为它触及了社会文明的底线伦理——是否每一个生命都能享有基本的尊严与保障?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高度的核心尺度。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这绝不意味着贫困现象的终结。
由此可见,相对贫困、多维贫困还是依然存在,突发性、特殊性的困难个案仍会发生。发展的真正意义,并非体现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而在于能否照拂到那些最微弱的光亮。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其中最弱势的成员。从这意义上讲,对这户老人的命运之问,其实是对我们所有人共同未来的追问。
视频终会结束,热点总会更迭,但生命面临的困境却是需要持久的答案。当我们以共情之心凝视苦难,以理性之思探求根源,以坚定之行推动改变,我们便是在铺设一条通往更加文明、更有温度的社会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既需要政府织密社会保障之网,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持续投注关注与力量。唯其如此,方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坦然面对每一双渴望的眼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会被遗忘,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安享尊严与温暖。
编辑 陈杰
来源:天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