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到红薯飘香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08:46 3

摘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己还是一个刚刚朦胧记事的孩童,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粮食的严重匮乏。在艰难的日子里,红薯填补了家乡每个家庭饥饿的亏空,才使得人们度过了饥荒的艰苦岁月。

(张德敏)

“红薯能顶半年粮,大人孩子保健康”。

红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有“长寿食品”之誉。时至今日,细细品味起儿时的岁月,对红薯的记忆尤深。有古诗《山居杂记·红薯篇》赞曰:

山居日暮炊烟起,红薯飘香入梦来;

围炉夜话谈往事,笑语盈盈暖心怀。

(一)遥远童年的记忆

红薯虽小情义重,温暖人心度寒冬。

不论岁月之河有多长,不论经历了多少困苦坎坷,刻骨铭心的儿时记忆,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深深怀恋。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己还是一个刚刚朦胧记事的孩童,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粮食的严重匮乏。在艰难的日子里,红薯填补了家乡每个家庭饥饿的亏空,才使得人们度过了饥荒的艰苦岁月。

我的老家是燕山脚下的三河市,位于冀东大平原上泃河下游西岸的冲积平原地段的行仁庄村,这里地肥水美,物阜粮丰,属沙黄质土壤,特别适宜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种植,尤以栽种红薯和萝卜、瓜菜最为适合。尤其是秋末时节,河套地里收获的红薯,不论个大个小,个个滚瓜圆润,肤色俊俏,没有蛆窝虫咬,饱含汁水,入口甘甜。

红薯又分为红心红薯、黄心红薯和白心红薯等不同品种。在那个年代里,什么紫薯、蜜薯这些新品种还没有出现。尤以138品种,最受人们喜爱,浸着乳白色的汁液,人们称为“心里美”,生吃津甜。而553是个老品种,薯不甜,含淀粉高,只能晒薯干和加工薯粉条了。

(二)红薯生长三部曲

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

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

风暴雷电烈日烘,埋头挣扎泥下红;

艰辛苦难救命时,甘苕充饥立大功。

培育薯秧。六、七十年代,是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那时,到了阳春三月份,队里都要挖红薯炕,薯炕长10余米,2米多宽,要挖1米多深的坑沟,用土坯在沟里盘上炕,如同农家的土炕一样,留好灶门和顶头的烟筒。盘好薯炕后,在炕面上撒好一层薄薄的湿润的黄沙土,再施上发酵的牛羊粪,接着在上面再覆盖一层黄沙土。

接着,就把选好育秧的红薯,倾斜着松散一点,一排排码好到炕上面,覆土以盖过红薯二指厚为宜,然后喷湿炕面使其保持湿润。每天早晚都要在薯炕的灶门里点火增温,让烟火带着热气从育秧炕洞通过,薯炕上面还要加稻盖草帘子,以增加温度和保暖。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恰恰是红薯炕需要的床温20-30度为宜。还要定期打开草帘子,用喷壶给母薯喷水,促其快速出芽长秧苗。出苗时要选取茎粗、叶大,高度在15厘米以上健康的苗来摘取。第一次采苗后,要保持温度30度,并及时补水保持湿度,促薯苗再次快速生长,好准备第二次采秧。

选择地块。五月份地气通了,土地开化后,要选择不重茬的地块整地,先要整好薯垄。每条垄高约40公分,宽约80公分,红薯就生长在地垄之上,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红薯。起垄的目的是因为红薯秧怕涝,把红薯栽在薯垄埂背上,就防止雨水过大犯涝的问题。同时,起垄也利于薯秧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根系易于生长。

栽秧管苗。谷雨时节,是栽种红薯的最佳时节。栽植时,要用镐头刨开薯垄埂顶部,按照约一尺远一颗薯苗的距离,连续刨开薯坑,先灌水,水深不要超出垄顶,待水渗下沟面2/3时,采用插植法,下秧定植,亩保苗4500-5500棵左右。在田间管理上,要及时查苗补缺,进行中耕培土和除草,还要适时追肥和人工提蔓,并做好病虫害防治。

逶迤藤蔓垄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七八月份,骄阳似火,红薯地如深沉的海洋,碧波墨绿,随风翻滚,一派生机盎然。

(三)霜降季节收薯忙

农谚说:“处暑找黍,白露割谷;秋分种麦,霜降出薯”。到了秋分时节,冬小麦播种接近尾声,繁忙的三秋即将结束,生产队里的农活就剩下刨红薯一项了。到了霜降季节,寒霜已经把碧绿的薯秧搭得叶枯色黑,预示着红薯收获的时节来到了。

出红薯是一个力气活。那时,一般的是先由几名妇女劳力,站成一排,先用镰刀,倒退着向后,擦着薯垄顶部,割断一棵棵薯秧,并把薯秧藤拉出薯地外边。接着,男劳力们就要用镐头,像雁翅一样排开,一人一垄,先后跟进,准确的把薯垄刨开,一镐一镐,掀开地垄土块,把成熟的红薯连根刨出来。

用镐头刨红薯,也有一些技巧的。在薯垄上,刨深了,费力气,不出活。刨浅了,会刨坏了红薯,出现镐伤。那时自己还不到弱冠之年,逢大秋假到队里劳动。刚开始学刨红薯时,使用大镐不得劲,刨坏了不少红薯。在老农的指导下,才逐渐掌握了起获红薯的技巧和要领,双手攥镐把不能过紧,过紧会磨出血泡来,要松紧适度,干的轻巧,才能有劳动中收获的喜悦。紧接着,再由妇女们一人一个筐,在出土的薯垄上,拾捡红薯装到筐里。队里再用装着围薕的马车,把红薯拉到队场上集中起来,然后再按人头多少,分配给各家各户了。

分得了队里生产红薯的家庭,对红薯的处理有三个去向:一是储藏备食。选择好的、不磕不碰的,在屋外晒上几天,减少红薯的水分,再放在屋子里的一角,用沙土掩埋上,单独存放。到了天冷的时候,还要给红薯盖上陈旧的棉被或御寒的东西,以防红薯受冻害。再者是以备一个冬天里,天长日久家人和猪只的主要口粮。红薯分得多的家庭,也有的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个地窖,把选择好的红薯藏进窖里,储藏的时间更长,红薯也不容易坏。二是切片晒干。对于有些缺陷和磕碰坏了的,一是要切、晒成红薯片子,便于储存。三是加工粉条。选择太大或太小的零碎薯,洗干净后,进行粉碎加工,制作成红薯淀粉,再进一步制作成红薯粉条。

(四)红薯能顶半年粮

那时,由于三年灾荒,粮食生产也不像当今这样高产,籽种劣,产量低,加上连年水灾,红薯就成了顶替主打粮食的角色。尤其是到了冬仨月,如果能吃上萝卜或白菜炖粉条,也是人们很爱吃的美食了。

红薯饭。沙地珍品,软糯甜香。那时家家离不开的主食,是天天早晚吃的是红薯粥。就是把少量的玉米渣和红薯块放在一起,用家里的柴灶熬熟后,伴食的干粮也是糊熟的红薯。每人喝上一碗红薯玉米粥,也觉得热乎乎的。但就是一样不劲饿,过了时间不长,肚子就会“咕咕”叫了。

中午饭。到了晌午,是现在年轻人从未吃过的“三合一”饽饽。就是用红薯切成地瓜干,在太阳底下晒干后,把红薯干在石碾子上研成细面。用红薯面和少量的玉米面或其它黍、豆类面合成,做出饽饽来,被称之为“三合一”饽饽。也有的家庭用红薯面加少量的白面,用水和面,反复反复的揉面后,用擦床擦到滚开的水锅里,待煮熟了,用手把笊篱捞出来,一个个就像小蝌蚪一样,放到凉水里一过,再把蒜泥、酱油和盐做成的拌料放上,点一点醋,酸辣滑爽,被人们称之为红薯面“疙豆”,也是人们挺喜爱好吃的。

漏粉条。那时,集体每年要载种一两块地的红薯,一则管理简单,二则省时省工。就连家家的几分自留地,也都会栽种省工省力省管理的红薯。

实现红薯产品增值。那时,不但红薯成了生产队里的经济支柱,每家每户也都会把分得的红薯,大部分加工磨成淀粉,然后再做成粉条。做粉条是红薯的初加工,即刻减少红薯的腐烂损坏,且晒干的粉条不长虫,损失少。人们把晒干的粉条,拿到市场上出售,可用交换后的钱款购买家庭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可实现红薯产品的增值。

先把红薯粉碎。先要把红薯洗干净,切碎后装桶里,用手推车推到大队的米面加工厂排队,用粉碎机打碎。回来后,放到家中的大缸里,用水稀释搅拌。搅拌后的红薯汁再过滤。那时,制作淀粉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自家院子里,用三根粗一些的木料,分开两根竖着埋在地上,上绑一根做横架。横梁架上挂一个十字吊包,将稀释后的红薯过滤,再把过滤后的红薯汁水,放到缸里经过一夜的沉淀,滤走上面的水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淀粉了。过滤后的红薯渣,要攥成一个个的窝窝头,放到外面高处晾晒成干,以备成为家里饲养猪只的食料。

漏粉是个技术活。湿淀粉经过晾晒干后,在进行掰开、揉碎,用面罗筛一下,以免有淀粉颗粒。制作粉条时,还要请懂技术的加工把式,到家里加工制作。那时,做粉条的把式还是很稀缺的,要排队等候。排到把式们来了,要先由师傅们根据干淀粉的多少,制作包含白矾成分的粉芡,然后放到一个较大的缸盆里,加入一定比例的干淀粉面和温水,一起进行和面、揣面,把面揣好后,再由把式师傅端着用葫芦制作成漏粉条的漏勺,人站到锅台上,一手端着漏勺,漏到滚开的锅里,一手磕打着漏勺,让淀粉面从高处往下,漏到开水的水锅里。

待粉条飘上来了,由旁边的人,用杆挑出来,再放到院子里备好的放满净水的缸盆里,再由捋粉条的把式人捋出来,放到粉杆上,放到太阳底下晾干。接着在进行下一瓢的粉条制作。如果家里有一二百斤的干淀粉,把式们要接连不断的干上三四个钟头,还真是个力气活的。端瓢的把式也要轮换,不然一个人连续作战也是吃不消的。那时,如果能将缸盆里的粉头,放到碗里,加点盐和醋,搅拌着吃,简直就是美味了。

1970年,我在上高中(皇庄中学,现四中)住校时,每周六下午放学返家,周日下午步行返校,往返10余里路,都是用一个帆布书包,里面装着妈妈煳熟的红薯和咸芥菜疙瘩,这就是一个星期三四天的伙食。到了周四五时,不够吃了,就每天花上毛八分钱,去学校伙房买上一份窝头和粥,挨上一两天就又到周末可以回家了。在那艰苦的年代,正是红薯充当的主粮,不但养活了我们这一代人,还让我顺顺利利地完成了两年的高中学业生活。

(五)现如今红薯成了香饽饽

红薯,是一代人的记忆,回味那时远去的的岁月,也是很惬意和幸福的。

转瞬间,参加工作后,在小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大街上、小巷中、集市里,都会飘来烧烤红薯的诱人香味。香气满满的烤红薯摊,烤炉里软软烫烫的红薯,剥开焦黄的皮,露出糯糯的肉。吃上一口,那种红薯香甜的质朴味道,那份超出红薯本身的厚重,仿佛穿越时空,让自己又回到了遥远的孩童时代。那时,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靠着食红薯,熬过了农村“肚中无食闹饥荒”的食物短缺年代。

六、七十年代时,人们吃红薯的方法非常简单,只有蒸红薯、煳红薯和把红薯切块后煮红薯粥。那时,妈妈如果在烧火后的灶膛里,用做饭后的灰火,埋上几个长溜溜烧熟的红薯,吃起来是那么甜,那么绵,吃得是满嘴留香。

时至当代,红薯品种非常多,尤其是紫薯身价更高,属于绿色健康食物。红薯的吃法也很多,包括蒸、煮、煎、炸、炒各种烹饪方式,还可以制成红薯条小零食和汤锅红薯粉条,甚至是高档饭店宴席上,亦会摆上喻意“大丰收”的菜盘,包括紫薯、玉米、芋艿、长生果等食物的大拼盘,着实令人垂涎。

如今,城乡的许多老年人也都很喜欢吃红薯,不但非常好吃,而且亦润肠和易消化。无论是在家庭或聚会时,人们吃上一碗非常香甜可口的紫薯饭,会让你记得紫薯饭的香糯美味。

红薯全身是宝。家乡冀东大平原一马平川,最易栽易管易高产的就是红薯,亩产鲜红薯可上万斤。红薯全身都是宝,淀粉糖分含量高,人们不但可以蒸煮熟吃,还可以烧红薯、烤红薯吃,薯香诱人。要改变红薯口味,还可以拔丝红薯,也可以做凉粉、炖粉条。还可以用晒干的红薯干,磨成薯面后,掺少量的豆面白面,做杂面条或白面条。红薯皮可喂猪狗,红薯秧、红薯梗可喂骡马驴牛,薯干掺些豌豆、大麦还可做牲畜的饲料。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大米白面吃全年,兜里不缺零花钱”,是当今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写照。如今,乡亲们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人们对吃红薯、吃杂粮和新鲜菜蔬,就像是当年吃白面那样渴望了。

时代流转,日月轮回。红薯的记忆,有纯真的欢乐,有绵长的回味;童年的梦呓,绵延的乡愁,甘也好,苦也吧,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昔日三餐百姓粮,今朝盛宴贵宾尝;

蒸煮烹烧皆美味,薯糜芋羹进家乡。

来源:组宣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