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不相瞒,我盯着盘面、产业链调研、机构持仓数据盯了3天,终于发现两个“藏不住”的主线——稀土和创新药。
前言:市场迷茫时,这两个方向“藏不住”了
最近后台被问爆:“大盘震荡心慌,下周该买啥?”“手里的票要不要割?”“有没有确定性机会?”
实不相瞒,我盯着盘面、产业链调研、机构持仓数据盯了3天,终于发现两个“藏不住”的主线——稀土和创新药。
为啥是它们?不是拍脑袋,而是“政策风向+资金流向+产业趋势”三重共振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这两个方向和你的账户息息相关:稀土能让你吃到“大国博弈+科技升级”的红利;创新药则锚定“老龄化+消费升级”的长期蛋糕。今天把“底裤级”逻辑全掏出来,看完你就懂,这波机会和你有多相关。
多数人对稀土的印象还停留在“卖土赚钱”,但如今,稀土早已是高端制造的“维生素”——新能源汽车、风电、军工芯片、人工智能,几乎所有硬科技领域都离不开它。
先看组扎心数据: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6%,但过去几十年,产量一度占全球80%以上。
可我们赚的是“辛苦钱”:2010年,一吨稀土氧化物出口价仅1万美元,海外用它做成永磁材料再卖回中国,价格能翻10倍!相当于我们“卖苦力”,别人“赚大头”。
但从2023年起,局面彻底反转:
海外“慌了”:美国推出《稀土供应链自立法案》,计划5年内实现稀土冶炼“自给自足”;欧洲成立“稀土联盟”,砸钱建稀土加工厂。本质是怕被中国“卡脖子”。
国内“变了”:
出口端:2025年上半年,稀土出口配额同比骤降12%,“稀缺性”直接写进政策。
供给端: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巨头加速整合,小矿山被关停,行业集中度从30%提升至60%(2025年数据)。
定价权:上海有色网稀土价格指数今年创3年新高,且不再跟随海外矿价“涨跌”,中国开始主导定价。
这意味着,全球稀土“供需平衡”被打破,中国从“资源出口国”升级为“价值主导者”。未来稀土价格逻辑,从“成本驱动”转向“政策+供需+科技需求”三重驱动。
很多散户买稀土只追“挖矿公司”,但真正的利润在下游高端应用。
把稀土产业链拆成三段看:
上游:矿山开采(代表公司:北方稀土、广晟有色)。
特点:资源垄断性强,但利润“看天吃饭”(矿价波动大)。2025年上半年,北方稀土毛利率22%,但矿价若跌10%,利润能直接砍半。
中游:冶炼分离(代表公司:盛和资源、五矿稀土)。
特点:技术壁垒高(冶炼分离工艺复杂,环保要求严),利润比上游稳。盛和资源冶炼业务毛利率达35%,因掌握“稀土元素高效分离技术”,能从低品位矿多提炼10%重稀土。
下游:高端材料&应用(代表公司:中科三环、金力永磁、横店东磁)。
这才是“利润皇冠”:
稀土永磁材料:新能源车电机、风电发电机核心部件。如今新能源车渗透率超30%,风电装机量年增20%,直接把永磁材料订单推到历史新高。金力永磁订单排到明年Q2,满产满销。
军工&芯片:高端稀土材料(如钐钴磁体)是军工芯片、雷达关键部件。某龙头(看龙虎榜便知)的钐钴磁体专供国内高端军工,毛利率高达40%,下游抢着要,根本不愁卖。
一句话总结:买稀土,别死盯“挖泥巴”的,下游“吃技术饭”的公司,才是真金矿。
催化剂:
政策面:周末传闻工信部将开“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讨论“稀土价格市场化机制”(强调“中国定价”)。
资金面:北向资金近一周净买入稀土板块5.2亿;公募稀土持仓从Q2的1.2%提升至1.8%,机构在“偷偷加仓”。
事件面:某头部磁材公司(如中科三环)周一将公布半年报,机构预测业绩同比增80%,超市场预期。
潜在风险:
海外供给超预期:马来西亚稀土冶炼厂(产能1万吨/年)若提前投产,或短期冲击价格。
国内环保督查:稀土冶炼污染大,若环保督查突然加码,部分中游企业可能停产。
过去几年,创新药“爹不疼娘不爱”:医保谈判“砍价狠”,药企投10亿研发,医保只肯付3亿,血本无归;新药审批慢,一款药从临床到上市平均等5年。
但从2024年起,政策彻底“转向”:
医保谈判“变温柔”:医保局推出“价值导向”谈判,对“全球首创(First-in-class)”“重大疾病突破”新药,给予溢价空间。如某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因是全球首个能延缓病程的药,医保谈判不仅没砍价,还溢价20%纳入,上市首月销售额破5亿。
审批“加速度”:2025年上半年,新药获批数量同比增35%,平均审批时间从5年压缩到1.5年。如恒瑞医药PD-1抑制剂,海外审批比国内还快,今年上半年在欧盟获批上市。
出海“给政策”:国家设“创新药出海基金”,对出海创新药给予研发补贴。百济神州泽布替尼靠出海年销破50亿,撑起公司一半营收。
政策风向转变后,药企敢“砸钱创新”了——2025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同比增28%,创历史新高。
过去国内创新药多是“me-too”(跟海外靶点做类似药),如今已向“me-better”(比海外药更好)甚至“First-in-class”(全球首创)升级。
看几个最火的细分领域:
ADC(抗体偶联药物):堪称“生物导弹”,能精准把化疗药送到癌细胞,副作用比传统化疗小90%。
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国内首个原创ADC,针对胃癌、尿路上皮癌,去年销售额20亿,今年预计破30亿。
科伦药业TROP2-ADC:临床数据显示,对晚期肺癌有效率比海外同类药高15%,今年有望获批,市场空间超200亿。
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针对两个靶点,精准度更高。康方生物卡度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PD-1/CTLA-4双抗,用于宫颈癌,上市后年销已破15亿。
基因治疗:直接修复致病基因,一劳永逸。诺思兰德重组人凝血因子Ⅸ,用于血友病B,是国内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临床Ⅲ期数据优异,明年有望上市。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国内患者用上“全球领先”的药,更让药企赚得“盆满钵满”——创新药毛利率普遍超80%,比传统仿制药(毛利率50%)香太多。
事件面:某头部药企(传闻是恒瑞医药)周一将公布“创新药出海授权协议”,据说与海外大药企(如辉瑞)合作,授权金额超10亿美元,直接引爆市场情绪。
政策面:医保谈判“中期结果”将披露,某几款ADC、双抗新药谈判成功纳入医保(意味着销量爆发式增长)。
业绩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将公布半年报,机构预测业绩同比增50%以上(创新药出海+国内放量双重驱动)。
投资陷阱:
伪创新药企:有些公司蹭热点,管线全是“me-too”药,甚至没做临床,只靠“PPT创新”。这类公司股价涨得快,跌得更快(如去年某“创新药”公司因管线造假,股价腰斩)。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创新药核心是“临床数据”,若某公司ADC临床Ⅲ期数据“有效率低于预期”,股价可能直接跌停(参考2024年某公司临床失败后走势)。
市场热点那么多,资金为啥独宠这两个?
本质是资金在找“安全+成长”的平衡:
稀土:既有“资源稀缺性”(抗通胀,适合防御),又有“科技成长性”(高端制造需求,适合进攻)。是“盾+矛”结合体,震荡市中资金最爱这种“攻守兼备”的方向。
创新药:既有“内需确定性”(老龄化+消费升级,长期需求旺盛),又有“创新爆发力”(技术突破+出海,短期弹性大)。是“长期赛道+短期催化”的完美组合。
从资金流向也能验证:
稀土板块:融资余额本周猛增12%,杠杆资金“加杠杆干”;龙虎榜显示,机构专用席位连续3天净买入前五大稀土股。
创新药ETF:近一周成交量放大3倍,华夏、易方达创新药ETF被“爆买”,散户和机构一起进场。
说白了,机构从新能源、AI这些“高位赛道”出来后,急需找新“蓄水池”,稀土和创新药就是最符合“安全+成长”逻辑的选择。
结语:普通人如何把握这波机会?
优先选下游永磁材料+高端应用公司(如金力永磁、中科三环),避开纯上游“靠矿吃饭”的公司(价格波动大,利润不稳定)。
节奏上:下周初若冲高,别追高(短期涨多有分歧);等回调到5日线附近,结合“量能萎缩+龙虎榜机构净买入”再低吸。
聚焦有原创管线、临床进展快、出海明确的公司(如荣昌生物、康方生物、恒瑞医药),远离“蹭热点的小票”(没业绩支撑,纯炒作)。
节奏上:若周一因“出海消息”高开,可观察“是否放量突破前高”;若突破,说明趋势确立,可小仓位跟进。
这两个方向不是“短线炒作”,而是中期主线(至少持续1-2个季度)。若怕踏空,可考虑“定投相关ETF”(如稀土ETF、创新药ETF),或“分批建仓”(每周买一点,摊平成本)。
互动时间:
看完深度拆解,你更看好稀土还是创新药?或者你有其他更看好的方向?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选3个优质评论,送“稀土+创新药最新行业深度研报大礼包”(含机构调研纪要、产业链图谱)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