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如何教育子女?答案藏在这句话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08:50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南怀瑾先生相关著作及讲座记录

南怀瑾先生如何教育子女?

这位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曾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不仅影响了他的儿女,更是解开了当代教育困境的密码。

究竟是哪句话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南怀瑾先生,这个名字在当代国学界如雷贯耳。

他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更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实践者。

从二十岁起,南怀瑾先生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他经历过旧式私塾教育,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和武术教育。

可以说,各种教育形式他都亲身体验过,对教育的理解比常人更加深刻。

正是这样一位教育大家,却在晚年时常提起“教育无用论”。

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一个从事教育一辈子的人,为何会说教育无用?

南怀瑾先生曾经感慨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坦言,跟他学习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成就的寥寥无几。

“大家都讲跟我学佛,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

这番话听起来很绝望,但南怀瑾先生接下来的解释却让人深思。

他说,即便是古代的圣贤,教育成果也是如此稀少。

孔子一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真正有成就的也就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度化无数众生,真有成就的也只是十大弟子。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教育观念,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曾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

他专门学过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能做什么?

按常理说,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当教练。

但南怀瑾先生学武功的目的却很特别:“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

这种求学态度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独特理解。

真正的学习应该源于内心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不是外在的功利目的。

南怀瑾先生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都经历过。

他还上过大学,去过研究所,可以说所有的教育形式他都受过。

正是基于这样全面的教育经历,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

这个结论听起来很绝对,但细细品味却有着深刻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解释说:“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这番话道出了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天赋和秉性的重要性。

南怀瑾先生认为,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秉性。

在《大学》《中庸》中,“性”在学理上叫秉性。

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包括父母遗传的生理特征和思想情绪特质。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助孩子,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南怀瑾先生说:“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谈到现代教育的问题,南怀瑾先生更是一针见血。

他指出,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

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南怀瑾先生还批评了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学校教了知识,却没有教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现在找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

“这是什么社会啊。”南怀瑾先生的这句感慨,道出了现代教育的尴尬处境。

更让南怀瑾先生担忧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

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在这种环境下,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也变得扭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

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

“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他还举例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这些话如醍醐灌顶,让人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面对这些教育问题,南怀瑾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

“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

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技能的重要性。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

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关于当下流行的儿童读经,南怀瑾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他强调,大家不要弄错了几个问题:

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

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

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

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

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南怀瑾先生还从《大学》中寻找教育的根本方法。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南怀瑾先生将其概括为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

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大学》接下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

南怀瑾先生总结说:“《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这些教育观念在南怀瑾先生的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儿子南一鹏在《南怀瑾家风家教》一书中记录了父亲的教育方式。

南怀瑾先生通过家教、身教、言教以及开明自由的家风,对儿女进行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

他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们读书考试,而是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南一鹏曾说:“想要除掉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人的头脑便是一块良田,与其让它长满杂草,不如让它结满果实。”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南怀瑾先生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在孩子心中种下正确的种子。

这些种子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结出智慧的果实。

那么,南怀瑾先生教育子女的核心秘诀究竟是什么?

那句最重要的话到底是什么?

这个答案,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方向。

当我们揭开这个秘密时,或许会发现,真正的教育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

这句话,将彻底颠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

南怀瑾先生曾经明确地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这四个字,正是南怀瑾先生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他教育子女的根本秘诀。

什么是“明理”?南怀瑾先生解释说:“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这句话点破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现代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找工作,为了赚钱,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 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

做人与生活,看似只是两个词汇的差别,实际上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生命,让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舒适快乐。

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但是,“做人”的含义却深刻得多。

做人,意味着要明白人伦之道,要懂得人生的意义,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有品德修养,要有精神追求。

南怀瑾先生强调:“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 读书明理 ‘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那么谋生的技术和智识自然就容易掌握了。

这就是“读书明理”以后的必然结果。

因为有了智慧,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容易懂得谋生的技术,也容易获得各种有利于生活的知识。

南怀瑾先生痛心地指出:“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更有甚者,“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南怀瑾先生特别提到:“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读书明理”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不是培养赚钱的工具,而是培养真正的人。

一个明理的人,自然会知道如何生活;一个有修养的人,自然会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个懂得做人道理的人,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南怀瑾先生的家风家教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子女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们读书考试,而是引导他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从日常生活中体悟人生真谛。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智慧;不仅能谋生,更懂做人。

“读书明理”这四个字,就是南怀瑾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也是解决当代教育困境的一把金钥匙。 当父母们不再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分数和名次上,而是引导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时,教育才能回归本源。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考试的机器。

‌‌​‌​‌​​‌‌‌‌​‌​​‌​​​​‌​​‌‌​​​‌​​‌‌​‌​‌‌​​‌‌‌​‌‌​​‌​​​‌‌​​​‌‌‌‌‌​​​‌‌‌‌‌​​​‌‌‌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