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权威媒体重拳直击!曝光网购老头乐黑产,老人成最大受害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08:59 1

摘要:当农村老人的“代步刚需”遇上直播电商的“灰色渠道”,一场围绕“老头乐”的消费乱象正被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央视网以“两三万元买‘塑料车’”的痛点案例直击产品质量陷阱,南方周末则通过“直播间打游击”的深度暗访揭露销售链条漏洞。

当农村老人的“代步刚需”遇上直播电商的“灰色渠道”,一场围绕“老头乐”的消费乱象正被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央视网以“两三万元买‘塑料车’”的痛点案例直击产品质量陷阱南方周末则通过“直播间打游击”的深度暗访揭露销售链条漏洞

两大权威媒体虽切入角度不同,却共同将目光锁定在网购“老头乐”这一关乎老年人权益与公共安全的核心议题上,为公众撕开了低速电动车监管盲区下的民生困境。

央视网报道从消费者遭遇切入,直指网购“老头乐”的质量骗局。重庆老人杨某因公交不便,考虑到山路多,购买了一款高价车型,花费2.1万元(相当于一年打工收入)。但新车运抵后,仅距家五六公里就熄火,只能人力拖回。电机严重过热,整车塑料感明显,后续在半坡再次熄火,险些酿成事故

老人要求依据“试驾不满意可全额退款”的承诺退货,却遭销售拒绝,仅同意加价换零件,最终被拉黑,维权无门。

央视网《锋面》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售价动辄上万元的“老头乐”没有出厂合格证,虚标电池参数,上路就变“惊魂车”,而环环相扣的销售套路让消费者维权时困难重重。

南方周末则深入销售链条,揭露政策高压下“老头乐”销售转向直播,通过直播钻监管空子流向农村。某从业人员称“县城查,就往乡镇卖,不查就继续回到县城卖。大家都打游击。”

在低速电动车产业聚集地,行业“夹缝求生”的状态尤为明显。为求生存,不少从业者选择在农房直播卖车,院子里停着仿“保时捷卡宴”“奔驰大G”的车型,面对镜头不断重复:“家用代步、不用上牌、不需驾照,山区都能开。”在需求爆发的当下,山寨“老头乐”利润惊人:一台仿卡宴款、配备3500瓦电机的裸车售价九千多,利润可达三五千元。

而正规企业的转型之路却充满艰难,研发周期15-18个月、费用7000万-9000万元,最终售价只比山寨车高30%。即便如此,“正规军”仍难抗衡灰色势力——对许多消费者而言,“有没有资质”并不重要,“能否上路、价格高低”才是关键。

德州市武城县一商贸城待售的山寨版卡宴。(南方周末记者赵继林 / 摄)

尽管报道角度不同,央视网与南方周末却在两个核心问题上形成高度共识。其一,均聚焦“农村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困境。直接指出老人“花高价钱买劣质车”的经济损失,并强调老人“对网购流程不熟悉”“维权意识薄弱”的现状,这种弱势地位成为商家欺诈的“可乘之机”。

其二,均指向“监管与需求脱节”的核心矛盾。两大媒体通过曝光质量乱象,暗示生产端缺乏有效管控;销售“游击战”,点出直播电商跨区域监管的乏力。同时都提到,多地“全面禁行”“无过渡期”的严管政策,虽旨在解决安全隐患,却未完全匹配农村老人的出行刚需,“老头乐”仍是许多老人唯一的代步选择。这种“禁令之下需求仍在”的现状,正是网购乱象滋生的土壤,也是双媒共同关注的民生痛点。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不是要禁绝需求,而是要规范供给”。我们期待在多方关注和推动之下,低速电动车网购能够早日步入正轨,让真正符合安全标准的代步车驶进千家万户,既保障农村老年人便捷出行的实际需求,也还网络市场一片清朗有序的天空。

来源:掌上电动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