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才”持证上岗 “农创客”活跃田间 西固区多举措培育技术新农人带动村民致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09:08 1

摘要:韩义林以前在外地创业,这几年看到村上的产业发展不错,便回家种植苹果、白凤桃和接杏。经过几年的积累,韩义林掌握了很多发展林果经济的经验,被评为西固区农业专业技术员。“现在我是持证的‘田秀才’,不但自己要致富,还要把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大伙儿一起增收致富。”韩义林一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位于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的果园里,一个个色泽红润的红富士和蛇果挂在枝叶间,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这个果园我经营了好几年。苹果的品质好坏与修剪、浇水、施肥都有关系,是个技术活。”说起果树的栽培管理,马家山村村民韩义林如数家珍。

韩义林以前在外地创业,这几年看到村上的产业发展不错,便回家种植苹果、白凤桃和接杏。经过几年的积累,韩义林掌握了很多发展林果经济的经验,被评为西固区农业专业技术员。“现在我是持证的‘田秀才’,不但自己要致富,还要把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大伙儿一起增收致富。”韩义林一边清理果园里的杂草一边说。

在西固区,一批像韩义林这样具备过硬农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村民眼中的“农创客”。他们扎根土地、投身农业,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到乡村,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演了一幕幕双向奔赴的美好场景。

让家乡特产走向世界

白露时节,枣果泛红。在甘肃亿家康的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中国枣(兰州)种植出口基地”的立牌格外醒目,一棵棵枣树吸足了阳光和雨露,饱满的红枣压弯枝头。

“我们的枣就要走向世界了!”基地负责人韩向阳说:“甘肃特色农产品品质卓越,像百合、优质果品、玫瑰、中药材等,在国内都颇具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甘肃农产品的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让家乡特产走出甘肃、走向世界,是我们这一代‘农创客’的使命。”

韩向阳不只是说说而已。作为西固区培育的高素质“农创客”、高级农经师,他和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操经验的同行们,正努力把家乡特产送出田野、送向海外。

农业需要让更多人看见

“嗨,大家好。我是在兰州种番茄的小悦悦,我们一心追求的是有机农法……”西固区河口镇归元农场的金玉洁,另一个身份是短视频平台上的新农人“小悦悦”。

5年前,金玉洁还在用画笔在田间写生;5年后,她握着犁钩,低头观察蚯蚓松土的痕迹。金玉洁和她的团队在西固实践的第5年,终于用有机农法种出了“有小时候味道”的番茄。

“现在的农业需要通过新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成为种地行家的同时,金玉洁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打开市场,打通了农田到餐桌的流通壁垒。

从直播间里的声声吆喝,到快递车上的件件包裹,经过近几年政策+培训的精准扶持引导,许多像“小悦悦”一样,既会种地又会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农创客”,让西固区的农特产品逐渐被认识、被尝试、被认可。

职业农民变身技术人才

“以前觉得种地全靠经验,现在?学问大着呢。”副高级农艺师杨邦红说。

西固区把本土技术骨干组织起来,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智慧农业等前沿知识的同时,让农民也可以和干部一样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一批职业农民被正式纳入技术人才行列。西固邦红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邦红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不是来体验生活,而是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西固区以专家+基地+农户联动机制,不断为“农创客”注入养分。今年,全区2000多人次接受了系统培训,让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变身技术人才;500名高素质农民辐射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让农业从传统耕种走向智慧经营。目前,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创客”,正把百合、高原夏菜等“土疙瘩”变成“金招牌”。

兰州日报记者 董永前 通讯员 郭 炯

来源:观澜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