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知自洽。不良情绪常常来自心态的失衡,迅速复位的根源在于“自知自洽”。要了解自己当下处理问题的水平与基本策略,想一想当前急需处理的工作中哪些环节与自己拥有的能力、方法是相匹配的,是有操作的可能的,就先从这些方面开始做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也能渐
“每周一问”第371期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将在文末提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每期幸运微友将获赠最新《人民教育》杂志哦!教育工作的忙碌与压力常在。您是否摸索出某种快速有效的“情绪复位法”,能在情绪波动时迅速调整,以平和积极的状态面对学生?如何避免将情绪带入课堂?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我们收到了许多老师的留言,一起来看看吧~
每周一问
老师,您如何迅速让情绪“复位”?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 王伟丽:走出情绪雾霾,唤醒内心晴朗
自知自洽。不良情绪常常来自心态的失衡,迅速复位的根源在于“自知自洽”。要了解自己当下处理问题的水平与基本策略,想一想当前急需处理的工作中哪些环节与自己拥有的能力、方法是相匹配的,是有操作的可能的,就先从这些方面开始做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也能渐渐清晰,可以慢慢感受到对整体工作的掌控度在逐步提升。
权衡缓急。分清主次,才能高效做事。被琐事缠绕而感到焦虑时,可以先把这些事排个序: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量力而行的事,可以委托他人去做的事,以及可以暂放或忽略的事。于千丝万缕中抽丝剥茧,各种事情的处理就能在自我调控之下更富有弹性,心情也会变得轻松舒畅。
合理宣泄。老师也需要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比如,热爱运动的可以出出汗,热爱文艺的可以开开嗓,或者是找个合适的“树洞”吐吐槽……“吐故”才有余地“纳新”,才能开启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积极模式。
@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菀小学 陶涛:三招 “情绪急救”,守护良好心态
“1分钟呼吸法”,迅速调节情绪。课间若遇学生冲突、临时工作任务等突发事件,我会立刻采用“1分钟呼吸法” ,通过深呼吸快速调节,让紧绷的神经放松。若是在课堂中感到烦躁,我会安排 “默读课文1分钟”,同时再次使用“1分钟呼吸法”转移注意力,避免情绪失控,也避免影响教学节奏。
“教具锚定法”,缓和心理状态。我在教案扉页贴了一张学生的笑脸贴纸,每次进教室前一定都会看一眼,提醒自己放下个人情绪,专注于学生的成长。用轻快的语气导入教学,通过互动和语言暗示,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便签宣泄法”,提前释放压力。在办公桌上放一本 “情绪便签本”,课前若有烦心事,就及时写在便签上。书写的过程也是梳理情绪的过程,避免负能量的累积。提前到教室,整理讲台,通过有序的环境和动作平复心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
@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 包金少:建立日常情绪“防御工事”
坚持每日总结。每天工作结束后花几分钟进行总结。回顾当天教学,思考情绪波动的时刻、原因、调整方法及效果。在总结中更清楚地了解情绪触发点,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而降低情绪波动的频率。
保证健康作息。身体状态直接影响情绪,所以应当尽量保持健康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吃好早餐,让自己有精力开展工作。身体充满活力,面对压力就能更从容,情绪也更稳定。
掌握沟通技巧。家校沟通易引发情绪问题,要注意技巧,保持耐心与尊重。提前做好沟通准备,明确目的和重点,避免因沟通不畅或家长不理解产生负面情绪。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舒适:温柔接纳,轻装上阵
呼吸之间,找回平静。在进教室前的走廊上,我会停下脚步,做几次深呼吸,给心灵做一次轻柔的按摩,让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孩子们感到好奇时,我就会笑着告诉他们:“老师在给自己充电呢!”
一花一木,皆是温情。我的办公桌上会放一盆绿萝,或是一束淡雅的鲜花。这些花草不仅是装饰,更是情绪的调节剂。感到疲惫时,抬头看看那片翠绿,闻闻淡淡花香,心情就会明朗许多。最珍贵的是电脑周围贴着的那些小纸条——都是孩子们写给我的心里话:“您今天讲的课文真有趣”“老师,我以后也想当老师”……这些真诚的话语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总能让我想起教育最初的感动。
懂得暂停,方能行远。养成提前十五分钟到校的习惯,静静地坐在教室,想象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回顾备课的内容,调整自己的状态。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需要给心灵留出缓冲的余地。课后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交流心得,或是去操场上跑跑步,让汗水带走疲惫。情绪的调节不是一味的压抑,而是有收有放的平衡艺术。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马晓江:三个情绪复位法,把平静带进课堂
进教室前“3秒呼吸换挡法”,给情绪“踩刹车”。这是我的“课前仪式”,通过调整呼吸,切断上一段的情绪(比如刚处理完矛盾、批改完糟糕的作业)。站在教室门口,先不推门,第1秒用鼻子缓慢深吸,感受空气填满胸腔;第2秒屏住呼吸,默念“我现在要见我的学生了”;第3秒用嘴巴慢慢呼气,同时想象刚才的烦躁与疲惫跟着气流“呼”出去,之后再面带微笑推门进教室。
课堂中“笔尖转移法”,给情绪“找出口”。如果课堂上突然因为学生的错误感到焦虑,可以用1分钟“笔尖转移法”悄悄化解。立刻让学生做一个小任务(比如“请大家把刚才的知识点默读一遍,30秒后请同学发言”),给自己争取1分钟空档。此时用红笔在备课本空白处快速写下当下造成自己情绪波动的情况,再画上一个“小太阳”。不用写完整,重点是“把情绪落在纸上”。这样做是为了不压抑、不爆发,也不会影响课堂节奏。写下来的过程是把“情绪冲动”转化为“理性观察”,而“小太阳”是在暗示自己“别被一件事困住,课堂还有很多温暖的瞬间”。
课间“物理隔离法”,给情绪“清内存”。用一个课间10分钟,不再想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事,只做一件“无关小事”,比如靠在走廊看看校园的花草,或是对着镜子整理一下衣领,对自己说一句“下节课是新的开始”等,让注意力离开“情绪点”,此时情绪基本已经可以从紧绷回归平稳。很多时候情绪难以平复是因为一直处在触发情绪的环境里,短暂离开这个场景,让大脑暂时“断联”,让之前的情绪“清空”。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徐公桥中学 周春红:情绪复位有秘诀
每天清零。每天放学前,告诉自己不管今天如何,一天已经结束了,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给自己树立新的期待。每日情绪清零,会让心情变得轻松很多。
睡前复位。睡觉前暗示自己回忆这一天当中发生的三件美好的事情,带着放松且愉快的心情入睡。
学会暂停。当学生犯错时,默念:“先按一下暂停键,让我缓一缓,想一想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等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避免在情绪冲动的时候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行为。
@吉林省吉林市滨江南路学校 姜秋雯:情绪调节三良策
调呼吸,稳心神节奏。情绪翻涌时,立刻专注于呼吸,采用“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的模式重复几次,就像是给高速运转的机器按下减速键,尽快放松下来。随着呼吸逐渐平稳,负面情绪会被“吸”走、“呼”散,让思绪从混乱回归安定。
转视线,换心境频道。将视线从引发情绪的事物上移开,看向窗外的绿植、墙上的装饰画,或是翻看手机里储存的治愈风景照。视觉焦点的转换,如同给心情换了一个频道。新的视觉信息会冲淡负面情绪的影响,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紧绷的情绪慢慢舒展。
微活动,找身体支点。起身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比如伸展手臂、转动脖颈,或是原地踏步几十秒。轻微的身体活动能释放紧绷的肌肉,让情绪流动起来。就像堵塞的水流被疏通,身体的舒展能让压抑的情绪逐渐消散,找回平稳状态。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明诚学校 王莹莹:为情绪复位赋能
情绪来临时,冷一冷。生活或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人非土石,有情绪的波澜也是必然。当情绪要起的时候,不要任由情绪主导,而是要学会让自己冷却。可以转移注意力,深呼吸、在室外走一走,或是暂时离开情绪场域,给情绪降温。
情绪缓解后,抚一抚。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要刻意回避,要学会拥抱情绪,正视情绪,给负面情绪找到正确的出口。允许情绪的存在,并且学会疏解情绪,完成对情绪的引导和安抚,让情绪能够“走出去”。
情绪消释后,归一归。随着负面情绪的逐步化解,既要学会归纳也要学会归零。首先对整个过程做一个归纳,总结经验,在归纳反思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让情绪复位的方法。也要学会给负面情绪归零,不要陷入内耗之中无法自拔,及时归零再出发。
每周幸运微友
本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王伟丽、@舒适、@马晓江。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温馨提示:邮寄地址为学校的老师请留下学校所在街道、门牌号等具体信息,不要只留学校名称。)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邀请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的梁瑞莲老师给大家带来分享:
晨检时处理学生矛盾的烦躁,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疲惫,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压力……或许每个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上一秒还被负面情绪裹挟,下一秒却必须站上讲台,微笑着说“同学们好”。
我们总担心把情绪带进课堂,担心一时的不耐烦或低落无意中影响了孩子。其实,不必强迫自己“立刻好起来”。借助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情绪按下“暂停键”,可以实现情绪快速“复位”,以平和的状态迎接课堂。
先“接住”情绪:1分钟的“课间急救”
情绪最强烈的时候,别硬扛,也别躲避,首先要做的是觉察与接纳——承认情绪的存在,但不被其控制,先“接住”它。不用等放学后,课间十分钟,甚至是进教室前的1分钟,就能做到情绪“急救”。
可以使用“深呼吸法”。鼻子深吸,再用嘴巴慢慢呼气,重复到第二次时,心里的火气就会像被慢慢吹灭的蜡烛,没那么烫了。
“情绪便利贴”也很有效。在办公桌抽屉里备着一沓便签纸,举个例子,如果课上被调皮的学生气到,课间就写下来:“刚刚小明在后排打闹,我有点急了”“其实他只是想引起注意”。写完把便签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就像是把坏情绪也“丢”了出去——这不是否定情绪的存在,而是告诉自己“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下节课我要好好的”。
如果情绪来得突然且强烈,可以用凉水洗把脸,刺激感官,帮助注意力从情绪转向当下,提醒自己:“我是来上课的,不是来生气的。” 用这些方法在“情绪爆发”和“走进课堂”之间,隔出一道缓冲带。
再“锚定”初心:用“小温暖”拉回自己
情绪“接住”后,需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目标上,避免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在进教室前,看一看班里总是认真望着你的孩子,或者想一想学生送给自己的手工卡片——比如我常会想到一个爱画画的女孩笔下的“我”,那个形象总能提醒我:站在讲台上的自己,始终是被期待和信任的。
也可以聚焦于本节课的内容:默念将要朗读的诗句,想象和学生互动时他们明亮的眼神,或是课堂中一个有趣的提问可能带来的笑声。
这些“小温暖”像微光,能让自己想起“我不是为了应付情绪,而是为了陪这些孩子多学一点、多笑一点”。 一想到这些,那些不良情绪就都能悄悄退到脑后了。
后“消化”情绪:做自己的“情绪复盘师”
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课间“压下去”、课上“丢脑后”,其实都只是暂时的,还是需要在课后慢慢“消化”。不用花太多时间,午休十分钟,或者放学的路上,都能做一次“情绪复盘”。
我常把情绪分成“我的事”和“别人的事”。比如,学生没交作业,我生气——“他没交作业是他的错误,我该做的是提醒他”;家长不理解教学安排,我委屈——“他的不理解是他的情绪,我该做的是解释清楚”。分清这些,就不会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让自己内耗。
也可以写“情绪日记”,记下关键词就可以。常常是写着写着就会发现,很多情绪都是“重复出现的老问题”,下次再遇到,心里就有底了:“哦,又是这个情况,我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偶尔也可以跟同事聊两句,简单的一句“今天有点累”,对方一句“我懂,昨天我也这样”。这样的共鸣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这种归属感本身也是情绪修复的重要资源。
老师哪里能永远完美呢?我们可以疲惫,可以偶尔烦躁。但重要的是应当在情绪袭来的那一刻,停下来,用快速有效的方式“复位”,把温暖安稳的自己带进教室。这既是对学生的温柔,也是对自己的关怀。
感谢梁瑞莲老师和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着您哦!
【每周一问】等您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下期的话题:
本学科之外的灵感也常常能带来教学的创新,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创新素材方能激活课堂。您是否尝试过将一首歌曲、一项新的科技发明,或是其他社会热点融入教学,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更深度的思考与探索?期待您分享跨界教学的实践案例,共同拓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
每周一问
老师,您曾经用哪些跨界元素赋能课堂?
参与每周一问,请在文后直接留言,长篇分享、图片视频也可发送至rmjywx@126.com邮箱,注明期数即可
亦可留言「推荐问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问题」(如果您推荐的问题被采用,我们将为您寄出一本《人民教育》杂志)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