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离谱的是,这种东西在很多地方还在偷偷买、悄悄卖,包装鲜艳、味道香甜,孩子爱吃,家长更是趋之若鹜。可你知道吗,有些“补品”,吃着吃着,可能就把娃的健康给搭进去了……
谁能想到,一种“看起来无害”的儿童保健品,居然可能暗藏伤肝、影响生殖系统的风险?
更离谱的是,这种东西在很多地方还在偷偷买、悄悄卖,包装鲜艳、味道香甜,孩子爱吃,家长更是趋之若鹜。可你知道吗,有些“补品”,吃着吃着,可能就把娃的健康给搭进去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数据、有案例、有依据的医学警示。
在我坐诊的一家三甲医院小儿科门诊,有个让我印象极深的病例。那天,一个9岁的男孩被妈妈带来复查,脸色蜡黄,眼白发黄,肚子鼓鼓的,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飙到了正常值的10倍以上。
我们立刻排查病毒性肝炎、代谢病、遗传病,结果都排除了。再一问,才知道这孩子每天吃一种“营养软糖”,还吃了半年,说是提高免疫力的,某社交平台上推荐的“明星同款”。
我们查了成分,里面含有高剂量的维生素A和E、锌,以及某些中药提取物,这些成分如果摄入过量,不仅可能导致肝损伤,还会对儿童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
很多家长以为“保健品不是药,没副作用”,其实这是个大误区。孩子的肝脏解毒能力本就有限,任何超标的营养素或添加剂,长期堆积,都可能成为“甜蜜的负担”。
近年来,儿童营养品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从“补脑糖”到“长高粉”,家长恨不得从娃一出生就开始“投资未来”。
可你知道吗,我国并不允许儿童保健品夸大宣传,更不允许无证销售含激素或影响内分泌的成分。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的通报,有多起查处案例涉及非法添加激素、抗生素、甚至违禁中药成分。其中某些含有“马钱子碱、雄激素类似物”的产品,已被证明存在严重肝毒性和生殖毒性。
很多人不知道,肝脏是人体代谢激素和药物的“化工厂”,一旦它“罢工”,后果不堪设想。而对于正在长身体、发育中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都可能影响终身,包括性发育异常、身高停滞、早发育甚至不育。
不少产品打着“食品”或“保健食品”的旗号,避开了药品监管;还有一些通过“跨境电商”渠道流入,监管难度大;更有甚者,在社交平台、微信群、直播间中以“亲测有效”包装成“妈妈圈神器”,让人防不胜防。
你以为是在给娃补营养,结果是在喂“定时炸弹”。
说句可能让商家不高兴的话:大多数健康儿童并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品!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正常饮食结构合理的孩子,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所需营养素。除非存在明确的医学指征,比如:
贫血、维生素D缺乏、钙缺乏、消化吸收障碍等情况,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营养素不是补得越多越好,比如:
· 维生素A:过量会导致肝损伤、骨骼发育异常;
· 锌元素:短期过量可能引发呕吐、长期则干扰铁和铜的吸收;
· 维生素E:摄入过量可能造成出血倾向、免疫紊乱。
我见过一个12岁的女孩,连续吃了两年的“长高钙片”,结果反而出现了骨骼提前闭合、月经紊乱的情况。
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吃的钙片中含有微量的雄性激素类中药成分,虽然没有写在包装上,但检测出来了。这是她父母万万没想到的。
第一,不要迷信“进口”“明星推荐”“高科技提取物”这些说法。
第二,孩子所有“要吃的东西”,一定要问一句:医生怎么看?
第三,家长要学会看配料表,尤其是对那些“复合营养素”“中药提取物”的产品,要特别警惕。
第四,孩子出现食欲不振、易疲劳、反复感冒、发育迟缓等问题时,第一步应该是去医院查清楚原因,而不是盲目“先补一补”。
第五,别小看“均衡饮食”的力量。新鲜蔬果、蛋奶肉类,合理搭配,才是真正的“天然补药”。
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爱也得有“章法”,不能只图一时心理安慰。保健品不是糖果,吃错了不是没效果,而是可能出事。
我常说一句话:“娃的问题不是靠吃出来的,也不能靠吃解决。”成长是个系统工程,睡眠、运动、情绪、遗传、营养,缺一不可。你非要靠一瓶软糖来“逆天改命”,那是拿未来开玩笑。
而那些打着“提高抵抗力”“补脑补钙”“益智长高”的所谓儿童保健品,如果没有明确的医学依据、没有医生指导,真的建议你——现在就停。
你有没有给孩子吃过营养补充品?你怎么看待现在市面上的“儿童保健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严厉打击保健品非法添加行为的通报[EB/OL].2024-05-11.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李红,张玉.儿童保健品使用现状及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4):321-325.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王医生健康守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