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夜话: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穿越时代的价值光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09:40 1

摘要: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当快餐式文化解构经典,有人质疑: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符号,是否还能在当代找到立足之地?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豪情、雷锋"螺丝钉"般的坚守、石传祥"宁肯一人脏"的担当、张秉贵"一团火"的热忱、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志、焦裕禄"心中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当快餐式文化解构经典,有人质疑: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符号,是否还能在当代找到立足之地?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豪情、雷锋"螺丝钉"般的坚守、石传祥"宁肯一人脏"的担当、张秉贵"一团火"的热忱、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志、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赤诚——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从未因时代变迁而黯淡,反而在新的实践场域中不断焕发新生。
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基因
精神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践行。在河南兰考黄河滩区的生态廊道,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已亭亭如盖,如今当地干部延续着"治沙、治水、治碱"的奋斗逻辑,用生态经济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数据显示,兰考泡桐制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焦桐"已从治沙工具变成富民产业的象征,这正是焦裕禄精神在乡村振兴时代的生动演绎。
大寨精神的内核从来不是"靠天吃饭"的蛮干,而是"自力更生"的智慧。如今的大寨村,早已不是单一农业经济体,村办企业涵盖酒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年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新一代大寨人将"农业学大寨"的集体主义精神,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协作意识,村里的农家乐经营者实行客源共享机制,旺季时统一调配接待能力,这种抱团发展的理念,与当年修梯田时的互助精神一脉相承。

平凡中的伟大,职业精神的永恒范本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石传祥精神,在当代环卫工人身上有了新的诠释。北京东城区环卫中心的"三八女子抽粪班",用机械化设备替代了当年的粪桶扁担,但365天坚守岗位的责任感从未改变。班长李萌创新推出"夜间作业+错峰清理"模式,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扰民,她常说:"时代变了,工具变了,但让城市更干净的初心不能变。"这种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正是对职业尊严最深刻的注解。
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升级为"智慧服务"体系。全国劳模、百货大楼珠宝部经理殷玉新创造的"四心服务法"(诚心、细心、耐心、热心),在保留前辈服务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直播带货、私人定制等新技能。她带领团队建立客户需求数据库,能根据顾客消费记录精准推荐商品,年均服务顾客超万人次,顾客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以上。这种"把顾客当亲人"的服务哲学,跨越半个世纪依然温暖人心。
从激情燃烧到理性坚守,精神传承的变与不变

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的壮举,在今天的石油工人看来或许充满悲壮,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内核从未改变。在南海深水油气田"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年轻的石油工程师们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3000米水深钻井成功率100%,天然气年产量超30亿立方米。他们用智能钻井系统替代了人工蛮力,用精准的数据分析规避了盲目蛮干,但面对台风等突发情况时,依然会像铁人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雷锋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令人惊喜的传播形态。"雷锋班"战士通过vlog记录日常助人故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0万;杭州某外卖平台发起的"雷锋骑手"计划,已有3万名骑手注册成为应急志愿者,累计帮助市民解决突发困难超8万次。这些实践证明,"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正在转化为"做好事能感召更多人"的现代逻辑,而"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始终是穿越传播形式的精神主线。
对抗精神虚无的解药,在传承中创新表达
当"躺平""摆烂"等词汇成为网络热词,这些历经时代检验的精神财富,恰是对抗虚无主义的有效解药。在云南大山深处,"80后"村支书王秋婷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她的工作日记里写着:"焦裕禄书记在兰考跑遍120多个村庄,我们村虽然只有8个村民小组,但每一户的情况都要摸清楚。"三年间,她带领村民发展高山茶园,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80万元,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的"县委书记精神"。

精神传承最怕形式化的复刻,需要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密码。大庆油田开发的"数字铁人"VR体验项目,让年轻人通过沉浸式技术感受石油大会战的艰辛;焦裕禄纪念馆推出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互动展览,观众可以通过AI技术与"虚拟焦裕禄"进行问答交流;上海推出的"张秉贵服务法"数字化培训系统,已为全国零售业培养了2万名专业导购。这些创新表达不是对精神的消解,而是让价值内核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介质。
精神的接力赛,每一代人都在书写新的注脚
在山西大寨的展览馆里,有一张特殊的对比图:左边是1965年村民在梯田里劳作的黑白照片,右边是2023年无人机播种的彩色画面。两代大寨人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共同诠释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的接力,在神州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践行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航天团队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拼搏延续着铁人意志,乡村教师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光,恰是雷锋精神最朴素的写照。
这些精神坐标的共同特质,在于它们始终指向人类文明最珍贵的价值:对集体的忠诚、对职业的敬畏、对他人的善意、对使命的坚守。当我们在讨论"还剩多少"时,不如思考"如何传承得更好"。因为真正的精神不会消亡,它只会通过每一个践行者的行动,获得新的生命形态。从黄河滩区的稻浪到南海油田的灯火,从城市街头的志愿者到实验室里的科研人,这些精神正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深层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那些曾经激励过几代人的精神旗帜,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们如同北斗星,或许不会直接为我们照亮脚下的路,却能在迷茫时指引方向;如同压舱石,或许不会直接推动航船前行,却能在风浪中保持稳定。传承这些精神,不是要复刻过去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汲取其中的价值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注脚——这或许就是对"还剩多少"这个问题最有力的回答。

来源:佘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