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本土银矿少,开采难度大,对白银又非常渴求,于是,在隆庆开关后,海外的白银因贸易顺差流入明朝。
大明亡于海外贸易带来的货币危机。
白银的断流,才是致命一击。
明朝本土银矿少,开采难度大,对白银又非常渴求,于是,在隆庆开关后,海外的白银因贸易顺差流入明朝。
海外白银的出现,短暂的维持了货币供给,但也带来了问题。
问题就是,市场需求实在太大了。
从1550年开始到1640年,美洲白银开采量的1/3,和日本开采量的1/2流入明朝,本土白银的供给量可以忽略不计。
对海外白银的高度依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地球另一边,蝴蝶扇动翅膀,大明就会刮起飓风,17世纪初,蝴蝶扇翅膀了。
美洲的银矿在墨西哥和秘鲁,由西班牙人控制,1618年,西班牙陷入“三十年战争”,遥远的大明倒了血霉。
西班牙打仗,需要集中人力财力,于是减少了美洲银矿的投入,加上连年开采,容易开采的部分逐渐枯竭,产量锐减四成,这很快影响了大明。
明朝获得美洲白银的窗口在吕宋岛,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马尼拉,从1619年开始,贸易中能获得的白银就逐年减少,到1631年,只剩从前的1/20。
大明要维持国内的货币供给,只好把期待放在邻国日本身上,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日本的贸易通道也断了。
当时的德川幕府对西方传教士高度警惕,为了防止西方势力渗透,在1633年颁布了“锁国令”
在隆庆开关后,两国的白银贸易是民间性质的,并不被鼓励,大明商人经过澳门去长崎,把明朝的瓷器和丝绸销往日本,再换回白银,非法贸易利润高,所以,商人仍然愿意冒险。
但幕府“锁国令”后,白银线路断绝了。
失去了海外白银,大明的货币供应出了问题,这时候,又遭遇了窖藏白银现象,直接吞没了市面上四成流通的白银,超过几千万两白银被埋进土里。
所谓“窖藏白银”,是指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国内出现了经济危机的征兆,富裕者为了资产避险,不得不选择白银作为避险工具。
把手头的白银铸成银锭,存进地窖里藏起来,市面上本就缺白银,再一存储,就导致影响了商品流通。
通缩螺旋,将导致大明江山倾覆。
在万历朝早期,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要求税收折成现银缴纳,发展到后期,政策弊端显露出来。
每个大明子民都感受到了通缩的压力。
正常年景里,1两白银可以换800-1000个铜板,可以换2担稻谷,2担稻谷折合1两白银,又约等于一亩地的赋税。
可1633年后,明朝缺银,导致银贵,1两白银可以换1500个铜板,到后期,甚至达到1:2000的兑换比例。
可赋税是强制收取白银的,一亩地1两白银,可以换走3担稻谷,农民种一年地,还不够交税,许多地方为了补齐赋税,卖田卖房,卖儿卖女。
山东与河南,大量农民在四处躲藏,导致1/3的土地荒芜。
通缩螺旋可不单单冲击农民。
它对商品市场的危害更大。
江南纺织业是赋税重头,成了白银短缺的直接受害者。
正常年份,1匹上等的松江棉布折合白银0.3两,到了白银短缺时,商人手上因为无白银进货,让作坊存货积压,跌到0.15两。
可作坊没办法停下来,工人需要开工率,已经进货的棉花也要付货款,如果算上成本,生产1匹棉布需要0.2两,直接亏0.05两。
商人不盈利,明朝就征不到税,征不到税,财政就更难以为继,货币供应不足成了经济的死亡螺旋。
关内烽火遍地,关外建奴做乱,崇祯坐困愁城,手里却无银养兵,眼睁睁看着李自成来到北京,灭亡了朱明江山。
来源:木头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