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被枪击身亡。 这是一起针对政治人物的暗杀事件,枪手是从远距离进行精准狙击的。 查理·柯克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是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
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被枪击身亡。 这是一起针对政治人物的暗杀事件,枪手是从远距离进行精准狙击的。 查理·柯克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是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
实际上,柯克之死并非孤立事件。自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以来,美国已发生超过300起具有政治动机的暴力事件。
2024年7月,特朗普本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竞选集会上也遭遇未遂刺杀,右耳被子弹击伤。
2025年6月,明尼苏达州州议会的民主党籍参议员约翰·霍夫曼和众议员梅莉萨·霍特曼以及他们的配偶在各自住所遭到枪击。 这些事件表明,出于政治动机的暴力和暗杀图谋,在美国正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已陷入令人不安的政治暴力循环。
美国社会政治暴力的频发,首先源于美国社会极化的加剧。经济分配不均扩大了阶层对立,身份政治的兴起加深了不同群体间的隔阂,而对政府和媒体等传统建制派机构的信任崩塌,使整个社会失去了稳定锚。当制度化渠道无法解决纷争时,一些人开始将暴力视为“必要”选项。
过去被视为边缘的极端思想,在政治人物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进入主流话语。查理·柯克本人就以煽动性言论和对文化战争的积极参与闻名,他将种族、性别和移民等议题武器化,加剧了社会撕裂。当言辞暴力被常态化,转化为现实暴力便只有一步之遥。
极端组织的对抗性行动,进一步推动了暴力螺旋。极右翼的“骄傲男孩”和极左翼的“安提法”虽然立场对立,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都将政治对手“非人化”,并认为暴力是达成目标的合理手段。
这两个组织如同互为镜像的敌人,在街头和网络上展开激烈对抗,共同将政治对立推向危险的临界点。这种“镜面战争”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暴力循环,双方都将对方的极端行为作为证明自身正当性的证据,从而将整个社会拖入恶性循环。
社交媒体算法,在激化矛盾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联邦调查局在国内恐怖主义评估报告中警告,社交媒体在激化个人、推动暴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以X、Facebook等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其核心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用户参与度”之上,算法优先推送最能激发情绪、引发争议的内容。
研究表明,愤怒、仇恨和恐惧等强烈情绪最容易带来点击、评论和转发,因此极端偏激和充满阴谋论的言论,在算法加持下传播效力远超温和理性的声音。这创造了无数“信息茧房”和“回音室”,用户被持续投喂符合其既有偏见的信息,对外部世界和其他群体的认知被极度扭曲和简化。
即使关闭算法,社交平台的基本循环也会自然演化出阵营化和极端化格局,但算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放大了这一过程,将线上的口水战转化为线下的真实暴力。
枪支文化的泛滥,为政治暴力提供了便利手段。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刺杀,明尼苏达州议员夫妇遭到枪击,以及柯克被远距离精准狙击,都显示出枪支被轻易用于政治攻击。
在柯克案中,凶手使用栓动步枪从百米外建筑顶部实施狙击,这种精准的射击方式表明凶手具备枪械训练背景,也反映出美国枪支文化的黑暗面。前民主党众议员加布丽埃勒·吉福兹指出:“危险分子正在转用枪支来表达分歧。”
执法和司法系统在处理政治暴力时,常被指责采取“双重标准”,这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存在。
一方的“国内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方眼中的“政治犯”,法律失去了公正性和威慑力。这种制度性失灵不仅无法遏制暴力,反而会因为选择性执法而激化更多的矛盾,让原本对体制不满的人更加坚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正义”。
在柯克案中,FBI先是高调宣布逮捕了嫌疑人,两小时后却又尴尬地承认抓错了对象,将一名无辜的目击者误认为凶手,这种低级失误引发舆论哗然,暴露出了美国执法机构能力的缺陷。
政治人物对暴力事件的工具化操作,也阻碍了真正解决方案的形成。柯克遇刺后,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四天致哀,并宣布追授柯克“总统自由勋章”。副总统万斯动用“空军二号”专机将柯克灵柩运回家乡亚利桑那州,并全程扶灵。这些高规格举动的背后,存在着赤裸裸的政治考量。
柯克是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在全美3500所高校建立分会,年收入达4000万美元,被称为“保守派青年帝国”,是特朗普动员年轻选民的关键人物。通过隆重的哀悼仪式,特朗普团队成功地将舆论焦点从“为什么又发生枪击”转移到“保守派正在遭受迫害”,强化了“受迫害”叙事,为后续打击政治对手造势。
美国两党对暴力事件的反应,极度两极分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在柯克遇刺后,美国国会众议院的默哀仪式中,两党议员爆发了争吵。共和党籍众议员南希·梅斯声称:“民主党对这件事情负有责任,百分之百。”这种指责游戏,进一步加深了两党之间的鸿沟,使得两党难以共同应对政治暴力问题。
《政治报》评论称,对政治人物进行攻击,然后是谴责、呼吁反省并发誓阻止暴力,不久后再次发生暴力事件,这种“死循环”在美国政治中频频上演,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美国仪式”。
美国国土安全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选举周期和持续的国际冲突等因素,美国的恐怖主义威胁环境在未来将保持高位。报告特别强调,由个人或小团体发起、源于种族、宗教或反政府不满的暴力行为构成了最大威胁。这种安全环境的恶化使得政治人物和公众都生活在恐惧中,进一步侵蚀了民主辩论的空间。
柯克遇刺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发生在大学校园,本应培养理性思辨的圣地,且针对的是一位以“对话”为招牌的活动家。这预示着暴力已突破传统政治场合,蔓延至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枪手扣动扳机前,柯克早已在舆论场被“符号化谋杀”。
美国政治话语体系已陷入非黑即白的叙事陷阱:对手不再是“持不同意见者”,而是“蓄意摧毁国家的恶魔”。《国家评论》杂志指出“精神失常的听众难以分清言辞与现实的界限”,揭示了极端言论如何催生出暴力行为。当政客和媒体不断渲染“下一次选举将决定国家存亡”时,当政治对手被塑造成“反美国的叛徒”时,一部分极端分子便会将暴力视为“拯救国家”的正义手段。
就目前情况来看,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无解!
因为,美国解决政治暴力问题,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枪支管控在美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议题,各方难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本质上依赖于用户的参与度,而极端内容最能提升参与度。因此,平台缺乏根本的动力去改变推荐算法。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政治两极分化,使得任何应对措施都将被政治化,甚至对暴力的谴责也会引发党派争论。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指出:“我们的国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美国正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暴力时期,而柯克之死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美国社会的裂痕,引发更多的政治暴力事件。
英国广播公司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很难预测美国政治将走向何方,但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暴力滋生暴力。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加上枪支泛滥,助长了日益分裂的言论,导致社会神经紧绷,加剧了流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政治分析师杰克·舍曼表示:“在这个国家,我们所有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停止当前的所作所为。因为正是这些行为,将政治变成了一种丑陋、分裂且危险的职业。”
很多美国人都在呼吁社会各界保持克制。曾遭到过枪击的前民主党众议员加布丽埃勒·吉福兹说:“这个夏天,美国发生了多起出于政治动机的袭击事件。危险分子正在转用枪支来表达分歧。我们需要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来阻止枪支犯罪夺走更多生命。”
但是要实现这种克制和对话非常困难。美国大学生李·缪尔指出,“因为国内和校园里的极化现象严重,你只会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中间立场的声音并不多。”
真正的出路在于重建对话的勇气和倾听的耐心以及超越分歧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进一步撕裂,防止内战的发生。然而,在当前美国极化的氛围中,这种理性的声音似乎很难被听见。
《时代》杂志在最新一期封面上,将查理·柯克遇袭身亡的现场配上了“血色”滤镜,并写着一个大大的单词——“够了”。该杂志警告说,柯克之死可能会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变得激进,“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我们日益危险的国家政治的一种特征。”
——美国人,加油吧!
来源:大象看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