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约在公元1046年,殷商都城朝歌,由武王姬发率领的周人联军突然出现在了城外的牧野。当时的殷人国王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仓促应战,临时组织的奴隶兵团终于在周人虎贲武士的冲击下一溃千里。当晚,周人占领了朝歌,帝辛自焚而死,殷商宣告灭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西周
周人的革命
大约在公元1046年,殷商都城朝歌,由武王姬发率领的周人联军突然出现在了城外的牧野。当时的殷人国王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仓促应战,临时组织的奴隶兵团终于在周人虎贲武士的冲击下一溃千里。当晚,周人占领了朝歌,帝辛自焚而死,殷商宣告灭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西周时期。
殷周之间的这场政权更替,在当时被视为一场“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意味着天命承载者的更替。殷人始终相信,他们统治天下的权力来自于他们的上帝,所以一边谦卑地祭祀着上帝和鬼神,一边骄傲地统治着殷人周围的各个部落诸侯,只要始终能取悦神灵,他们就能一直这样统治下去。
然而,周人的到来,如同一盆冷水从天而降。殷人的天命被革除了,由周人取而代之,周人成为了天下之主。
这场“革命”,居然顺利得出奇,一个泱泱大国,在它强盛到极点的时候,竟然在一次来自西部小邦的军事突袭之下,瞬间土崩瓦解了。殷人的所谓“天命”,也和这个大帝国一样,说没就没。这场“革命”革下来,懵掉的不止是殷人,连周人自己也懵了,都忍不住怀疑人生:咱们小小的周人(小邦周)居然有这么大能耐,居然把这伟大的殷商大帝国(大邑商)都给干掉了,这究竟是为啥?要知道,周人在殷商时只不过是一个西部偏远地区的落后势力,和创造出辉煌灿烂文明的殷商相比,无论是文化水平、科技水平还是军事水平,那都差得远了。不信的话,你去博物馆看看就可以知道,商代周人那里出土的青铜器,和当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相比,简直要被甩出十条街了。
懵掉的周武王姬发,自从灭掉殷商之后,就夜不能寐,怵惕不已,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他身上承载着周人十分可贵的反思精神,意识到了自己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将会被历史所铭记,并出现在后人的教科书里。姬发的面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所有人都在等着姬发将要给出的答案。而这个问题,将会长久地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这个问题就是:国家为何会灭亡?又因何而兴盛?我们应当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周武王姬发决定去请教殷商著名的智者、曾经的大祭司、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这场载入史册的对话。
武王的灵魂拷问箕子是殷商的一位大巫,巫术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过。
在那一段历史中,不管是卜筮之术,还是以往的文书档案,都由巫者来掌管,因此箕子这样的大巫师,也就传承了历代先人的智慧。可以说,箕子是殷人中最具智慧的人。
但周武王想问的问题,却是箕子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你那么有智慧,那你说说看,你的国家又是如何灭亡的?
如果这个问题问给一个浅人,浅人可能非但没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反而会觉得这问题很无聊,甚至有些想打人:你这不是废话吗?殷商是怎么灭亡的?不就是被你们周人给灭了嘛?
可是,殷商真的只是因为周人才“被”灭亡的吗?周人翦商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偶然背后是否有必然呢?如果没有周人,殷商真的不会丢掉天命,真的会一直延续下去?
作为一位大巫,箕子在周武王的来访前,一定作过一番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殷商为何灭亡,不是一个简单的偶然性问题。而且,对箕子来说难以回答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作为一个亡国之臣,要在周人面前指摘故国的不是,让他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难以克服。
好在周武王也是一位贤君,他理解箕子的难处,所以他以一种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了他的问题:呜呼,箕子!上天主宰我们,让万民共处于世,但我却还不知道,是什么使他们伦常有序。
箕子的回答
而箕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周武王的问题,而是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古老智慧的传承历史。
那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天下一度洪水滔天,群魔乱舞。一位部落首领鲧,为了治理洪水,于是四处堵塞江河,却导致万事万物一片混乱。上帝于是震怒,不再将那个古老智慧传授给鲧,治国的伦常秩序因此大乱。随后,鲧的统治崩盘,被流放而死,大禹于是继承兴起。因为大禹的德行,上帝于是又重新将那个古老智慧传授给禹,禹按照启示而采用实施,伦常秩序因此而重新确立下来。
而这个古老的智慧,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它是治理国家的终极奥义,是人们生活安定、和谐、有秩序的基本大法。
它有一个特殊的名称——洪范九畴。
顾名思义,洪的意思是伟大,范的意思是规范,九畴就是九个要点,洪范九畴的意思,就是“九条大法”。自古以来的圣明君王,要治国理政,都要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九条大法。它们分别是:
第一畴,五行,也就是要用好水、火、木、金、土五方面的事物。 第二畴,敬用五事,也就是要从貌、言、试、听、思五方面来审查自己的行为。 第三畴,农用八政,也就是要用好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八个职能的官员来管理好农政庶务。 第四畴,协用五纪,也就是要管好岁、月、日、星辰、历数这五方面的天文历法。 第五畴,建用皇极,也就是要遵循“皇极之道”这一君临天下的总规范。 第六畴,乂用三德,也就是要注重正直、刚克、柔克三项统治臣民的基本方法。 第七畴,明用稽疑,也就是要明确决策军国大政及赏罚处置时的基本原则。 第八畴,念用庶征,也就是要重视日常发生的天象背后传达的徵兆。 第九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也就是要凭五福鼓励臣民,凭六极警戒臣民。
因为这九条大法的提出,距离我们今时今日已经有几千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乍一看这九畴的内容,一定是懵的,内心吐槽:这乱七八糟的,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我们克服一开始的不适应,往深了去理解这“洪范九畴”的内涵,就能慢慢地体会出它的特殊之处,感觉到其中闪耀着的来自上古时期的思想光辉。
从第五条看起
所以,我们要问的是,这洪范九畴,应当从哪一条看起?
你可能说,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从第一条开始看。
可要是真的按照从第一到第九的顺序一条条看下来,可能就辜负了《洪范》作者的这一番深意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常识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数字、色彩、物体,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比如洪范九畴的这个“9”,因为是十以内的最大数字,所以被赋予了“广大至极”这一特殊含义。
而“5”,也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殷人崇尚“5”,五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我们现在说的“九五之尊”,这个说法其实也就是来自殷人的卜筮,《周易》中的乾卦就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数字从一到九,五在它们的正中,因此是最尊贵的位置,后来也因此称“九五”为帝王之位。
“洪范九畴”中的“九五”之位,就是它的第五畴——皇极。
而“皇极”的含义,就是一切的正中,恰恰对应了它的“九五”之位。可以说,“皇极”之道,就是整个“洪范九畴”的总纲。箕子告诉了周武王,自上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智慧,最为根本的一件事情,就是用皇极之道来统御万民。
皇极之道说的是什么呢?其实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中。
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皇极之道就是无偏无倚的“中”。要做好一个“王”,就要像“王”字正当中的这一竖一样,不偏不倚地居于正中,正直、亮堂、毫不偏私地处理各种事情,这样才能真正作出对的选择,并且受到万民的景仰。
对于“中”的道理,确确实实是上古时期的先贤们代代相传的一项根本智慧,它成为了一门特殊的秘传心法,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传说上古时期的帝尧,在年老时决定将王位禅让给虞舜,禅位之时,将他毕生所学所悟,化成了四个字,和王位一并传授给了舜,这四个字就是——允执厥中。帝尧告诉帝舜,在所有要决定、要处理的事情上,都要仔细拿捏,严守中道。
这话说得非常形象,也非常容易遭人误解。我们很容易就觉得,中道不就是折中吗?大家一起吃火锅,有的人爱吃辣,有的人不爱吃辣,所以就折中一下,咱点个一半辣、一半不辣的鸳鸯锅。这看起来是皆大欢喜了,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鸳鸯锅大法”来解决。比如打官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诉讼双方都有各自的主张,难道所谓的“中道”,就是不去辨别是非曲直,也搞一个鸳鸯锅,采纳一点原告的说法,再采纳一点被告的说法,和成稀泥揉一揉,就算是公平正义了?
自然不是。
中道,就是不带先入为主的成见,不带影响判断的立场,以正直的心态,真正客观地判断、处理问题。治国安邦用的是这个道理,立身处世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帝舜得到帝尧传授的心法,兢兢业业,最终成为了一代圣君。等到帝舜老了之后,又将王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禅位之时,同样将帝尧当初的这四个字,再融汇进帝舜自己的所学所悟,变成了十六个字秘诀,一并也传授给了大禹,这十六个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实,帝尧说的允执厥中,和帝舜扩充成的十六个字秘诀,核心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帝舜生怕后人听不懂允执厥中的意思,所以特地多解释了几句。而这几句,就多半带着帝舜个人的感悟。
这个感悟就是:要允执厥中,真的忒难了。
先贤们发现,最难跨过的坎,是人的心坎。人心太难预测了,十个人有十个想法,一百个人有一百样想法。我们小老百姓提一个需求,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人花式踢皮球;他们高高在上的君王下一个命令,一层一层地传下去,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人把经念歪。如果上面的命令偏一点点,下面执行起来,层层加码、曲解原意,就会和原来的意思差上十万八千里。
治理天下必须要警惕这种情况,必须力求自己做到不偏不倚。然而,真正要大中至正、不偏不倚,又实在是太难了。
人心惟危呀!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带着立场,也不可避免地带着先入为主之见。你要是一个法官,在审理案子,一方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好青年,另一方是一个贼眉鼠眼、满脸写着“我是反派”几个大字的问题青年,你是不是会更倾向于觉得那位文质彬彬的青年说的是真话?
可万一那个问题青年才是对的呢?
所以,帝舜将“允执厥中”四个字进一步阐发,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避免我们人性的弱点,追求那惟一的道心,不停地在自己的人心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允执厥中”四字。
而帝舜的这十六字秘诀,也许就是“洪范九畴”中的皇极之道的最好注解。人性天生就是有弱点的,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才能够更好地去克服它。而克服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打磨锤炼自己,时时保持对自己人性的警惕之心,每时每刻都因时因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内心的标准,从而基于这一符合中道的标准,来评判与处理万事万物。
拱卫的法则
我们理解了“洪范九畴”中最为重要的皇极之道以后,就可以再扩展理解其他几条大法了。
皇极之道,就像是北方星空的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天空中的所有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作公转,正如人世间的所有法则也一样围绕着皇极之道来实施生效。皇极是第五畴,居于九条大法中的正中央,而第五畴前后的四条大法——第三畴“八政”、第四畴“五纪”、第六畴“三德”、第七畴“稽疑”,就是从皇极之道生发出的法则,如群星般拱卫在第五畴“皇极”的周围。
“五纪”,是关于天文历数的法则,分别是岁、月、日、时辰、历数。对于古人来说,何时犁地、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点。我们如今已经忽视了我们头顶上的那些日月、星辰的意义,殊不知它们决定着我们的生活作息,让我们的生活节奏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三德”,是施政的三种方法,一是端正平直,二是刚强取胜,三是柔顺取胜。因为这个社会原本就是多元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性情、习性。对于一部分性情桀骜的人,就需要用强力来硬刚,用刑罚来制约他们;对于另一部分性情温和的人,就需要用平和的态度去安抚他们,适当给他们以奖励。但不管是刚强还是柔顺,治理者都需要以刚正平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一原则,与现代的管理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八政”,是治理社会的八个行政岗位,包括了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祭祀、土木工程建设、礼义教化、刑罚纠察、外事礼宾接待、军事行动等。这些职能岗位,都是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的,即使放在我们现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也离不开“八政”的这个框架。
“稽疑”,指的则是君主在治国时的决策问题。即使我们现在,不管是家庭、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决策,而决定一件事情,其实要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就算是在我们如今的时代,科技如此发达,也仍然受着不确定性的困扰。比如足球赛,就算我们完全掌握了两支球队的球员、球队的数据,还对场内场外因素一清二楚,却也难以真的能准确预测足球比赛的胜负。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一件事情我们决定得对还是不对呢?对于相信鬼神的古人来说,求神问卜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常常在券商投行的办公室里,看到哪些哈佛耶鲁名校毕业的股票操盘手,就算他们精通量化分析技术,也一样要免不了出于风水的考虑,在办公室里供上一尊财神,或者放只招财猫。
当然,中国古人自然也清楚,通过求神问卜来得到答案,其实也是万万不够的,还需要真正懂得问题的专家的意见。所以,“洪范”中的“稽疑”畴中,就规定了一套决策采纳的流程。一项决策,要考虑的不仅是君王的意见,还有卿士大夫、庶民的意见,以及通过龟卜、筮占来得到的“神意”。要是一项决策,从君主到庶民,以及占卜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皆大欢喜;但如果各方面的意见不一致,那就出问题了。一般来说,要是君主、卿士、庶民、占卜中,赞同者为多数的话,那决策就基本可行;若是反对者为多数的话,那决策基本就不可行了。
从这里看起来,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这般迷信。那些求神问卜的行为,其实也只是在决策中的一项参考,要真正起到作用的,还需要听从君主到庶民内心的意志。如果占卜的结果与人们的意见相违背的话,最终还要听从人们自身的意志。
上面这四项,基本上规定好了一个社会存续所需要的基本法度,这四项大法,是皇极之道下的总体制度规范。
而剩下的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畴,则是从更具体的方面,来规定皇极之道在实施中的实用方法。在此不再详细展开(除非你特别想看)。
无穷的可能性性
其实,我们说了这么多,也只能算是粗粗地捋了一遍“洪范九畴”的主要内涵,它更多博大精深的内容,如果我们继续研究,就能有更多的感悟。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思想宝藏,我们只要想去挖掘,就总能有收获。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天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到人间的至理,抑或是治国理政的法门,甚至还可以对我们日常与人交往、处理办公室里的问题,有或多或少的启发。
也是因此,箕子的这段对话被认认真真地记载在了西周王朝的国家档案里,后来经过西周以来无数先哲们的完善和损益,成为了《尚书》中的经典篇章。它经历了秦朝毁灭性的焚书运动,跨越千百年,呈现在今日我们的面前。
《洪范》的意义,就在于它巨大的诠释空间,它是轴心时代以前上古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智慧,它的无所不包,它无穷的可能性。
【特别推荐】文史作者范西园的第二部著作《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它是“一部中国哲学的诞生史”,同时,也是“一部带你走出黑暗的思想史”,因为伟大的思想总是有种穿透时间的力量,能给至暗时刻的人们以启发和鼓舞。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