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话起诉到低头认怂:西贝食材曝光后,预制菜凭啥卖现做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1:09 1

摘要:最近,西贝和罗永浩的名字捆在一起上了热搜。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用预制菜,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一开始硬刚要起诉,没过几天又态度大转弯,说 "有问题会认会改"。这场风波像块石头扔进水塘,不仅溅起了关于 "吃饭贵不贵" 的讨论,更把 "预制菜到底啥是啥" 这个糊涂账摆到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的名字捆在一起上了热搜。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用预制菜,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一开始硬刚要起诉,没过几天又态度大转弯,说 "有问题会认会改"。这场风波像块石头扔进水塘,不仅溅起了关于 "吃饭贵不贵" 的讨论,更把 "预制菜到底啥是啥" 这个糊涂账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事情的由头,是西贝晒出了一份 "罗永浩菜单":561 元能让六七个人吃十一二道菜。西贝想让大家评评理:这价格到底贵不贵?

可消费者的反应却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还行,就像企业家于东来所说,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至少让人吃得 "相对放心"。他这话里藏着层意思:比起那些价格更高、体验更差的馆子,这些连锁品牌已经算靠谱了。但更多人却觉得 "不便宜"—— 毕竟现在口袋里的钱得掰着花,随便一顿饭花几百,确实会肉疼。

其实价格这事儿本就没标准答案。有钱人眼里的 "小钱",可能是普通人好几天的生活费。西贝想靠晒菜单证明自己 "不贵",从一开始就踩错了节奏。在大多数人觉得 "啥都贵" 的当下,这种辩解只会让人觉得 "站着说话不腰疼"。

比起价格争议,更扎心的是 "预制菜" 这根刺。罗永浩说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悬赏 10 万元征集线索;贾国龙却不认,说自家有厨师,食材要现场加工,不算预制菜。

记者去西贝后厨一探,真相更耐人寻味:肉类大多是中央厨房送来的冷冻品,提前腌好了,到店只需加热或翻炒;就连凉皮都是冻好的,拆开加热就能上桌,一份还卖 46 元。

消费者的理解很简单:不是菜市场买的新鲜食材现做现卖,那就叫预制菜。你想啊,点份红烧肉,要是端上来的是解冻加热的成品,谁心里会舒服?

但企业有自己的说法。西贝这类连锁品牌觉得,中央厨房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他们说,预制菜是那种 "开袋即食" 的,自己的食材还得厨师现场炒,顶多算 "快手菜"。

更绕的是政策界定。六部门规定:预制菜得是 "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熟制后食用",但中央厨房的净菜、半成品不算,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行。这么一看,西贝确实可能钻了政策的空子 —— 他们用的大概率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按规定不算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里,这和 "预制" 没多大区别。

这里的认知鸿沟太明显了:企业拿着政策当盾牌,消费者盯着体验算账单,吵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场风波里,贾国龙的态度转变很有戏剧性。一开始他放狠话要起诉罗永浩,没过几天就软了,说 "有问题就改",还打算开放厨房让大家看。他甚至提到 "罗永浩吃到的饭不热乎,那就往热乎上做",这话里的妥协藏都藏不住。

为啥突然转弯?或许是发现硬刚没用。罗永浩一场直播 10 万多人在线,网友拍的冷冻食材视频在网上传得满天飞,越辩解越被动。更重要的是,他可能终于明白:消费者在乎的不是 "算不算预制菜",而是 "花了钱有没有吃到现做的诚意"。

现在的消费者精着呢。你说中央厨房是为了 "口味统一",可大家吃的就是那份 "现做" 的烟火气;你说半成品能 "提高效率",可花了现做的钱,吃着像速食,换谁都觉得亏。贾国龙开放厨房的做法,其实是想重建信任 —— 但信任这东西,碎了再粘起来可不容易。

西贝和罗永浩的闹剧,其实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

首先,预制菜得有个清晰的说法。现在这模糊的定义,既让企业有空子钻,也让消费者心里打鼓。不如明确标注:哪些菜用了预制料,哪些是现做的,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毕竟,知情权比啥都重要。

其次,价格得和品质匹配。预制菜省了人工和时间成本,价格就该比现做的低。要是一份冷冻凉皮卖得比手工现做的还贵,谁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企业别总想着和消费者 "讲道理"。贾国龙一开始的硬刚,本质上是把自己摆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餐饮行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顾客觉得不好吃、不值当,再硬的道理也没用。与其争论 "是不是预制菜",不如踏踏实实改进:要么降价,要么增加现做比例,用行动说话比啥都强。

至于公众人物,说话也得掂量掂量。罗永浩的吐槽确实戳中了大家的痛点,但他那 "悬赏征集线索" 的架势,更像在打舆论战。公开评价的杀伤力太大,一旦失了分寸,就容易从 "维权" 变成 "互撕"。

说到底,餐饮的本质是 "让人吃得舒服"。不管是连锁品牌还是小馆子,要是忘了这个初心,再花哨的辩解、再热闹的争议,最终只会把自己逼到墙角。西贝这场风波,与其说是和罗永浩的较劲,不如说是整个行业该好好反思的契机 —— 毕竟,谁也不想花钱吃一顿 "说不清、道不明" 的饭。

来源:早妈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