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辽朝)22条冷知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1:32 1

摘要:国号反复变更:辽朝国号历经多次调整,916年建国时称“契丹”,947年改“辽”,983年复称“大契丹”,1066年再改回“辽”。

1、国号反复变更:辽朝国号历经多次调整,916年建国时称“契丹”,947年改“辽”,983年复称“大契丹”,1066年再改回“辽”。

2、皇帝双重身份:辽代皇帝既有契丹名(如耶律阿保机),也有汉名(如耶律亿),这种“双轨制”体现了对汉文化的吸收。

3、南北面官制:辽太宗首创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理契丹及游牧民族,南面官仿唐制治理汉人,形成“一国两制”。

4、宰相世袭:北、南宰相府的宰相职位长期由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垄断,形成 “耶律与萧,世为甥舅” 的政治联姻传统。

5、科举歧视政策:辽代科举专为汉人设立,契丹人严禁参加。辽兴宗时皇族耶律庶箴让儿子应试,结果被杖责 200 皮鞭。

6、五京并存:辽代设上京临潢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东京辽阳府等五座都城,皇帝随季节迁徙处理政务,称 “四时捺钵”。

7、皇后跨马鞍:辽代皇后入宫时需跨过马鞍,寓意“平安”,此习俗源自契丹族对马的崇拜。

8、头鱼宴与头鹅宴:皇帝每年春季主持“头鱼宴”,凿冰捕鱼;秋季举办“头鹅宴”,以海东青猎鹅,捕鹅有功者可获升迁。

9、风葬到土葬:建国前契丹人实行风葬(遗体置于树上),建国后逐渐汉化,辽圣宗时已完全采用土葬。

10、瑟瑟仪祈雨:天旱时设“百柱天棚”,皇帝率群臣射柳祈雨,若三日未雨,礼官将被浸入水中以示惩戒。

11、离婚再嫁自由:契丹女性离婚或丧夫后可自由再嫁,甚至三嫁。萧太后萧绰公开与韩德让同居,辽圣宗尊其为继父。

12、炮烙酷刑:辽穆宗时期,侍从沙剌迭因延误捕鹅时机,被施以“炮烙”“铁梳”等酷刑,反映早期刑罚的残酷。

13、货币依赖宋钱:辽代自铸货币稀少,境内流通以宋钱为主,占比超70%,通过榷场贸易和法律严禁铜钱外流。

14、以物易物残留:在偏远地区,契丹人仍保留以牲畜、皮张、布帛等实物交易的传统,尤其是在部族聚居区。

15、女性参政频繁:辽代16位皇后中,8位参与军政,3位临朝称制,如萧太后主持澶渊之盟,萧观音善诗能文。

16、建筑巅峰:应县木塔(67.31米)、独乐寺观音阁等辽代建筑采用“减柱造”技术,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

17、辽三彩特色:继承唐三彩工艺,但以绿釉为主,无蓝色,常见鸡冠壶、海棠盘等器形,纹饰融合游牧与农耕文化。

18、倒流壶智慧:辽代白釉黑花葫芦形倒流壶设计巧妙,从底部圆孔注水,利用连通器原理实现“滴水不漏”。

19、佛教全民化:辽代僧尼达500万(总人口约900万),皇室敕建佛寺众多,如奉国寺、华严寺,壁画艺术冠绝一时。

20、法律儒家化:圣宗朝后,辽律引入“十恶”“八议”,墓志中频繁出现“贞洁”“妇道”等儒家评价标准。

21、法律歧视汉人:契丹人犯罪可“以官当徒”,汉人则需实服劳役;契丹人殴死汉人仅罚牛马,反之则处死。

22、墨胶技艺外传:辽代墨胶以优质著称,宋朝文人多求之,其制作工艺传入中原,影响后世徽墨发展。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