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秦人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表达,是融进东府人三餐四季的日常。清晨公园的板胡声刚起,晨练的老者就顺着调子哼起《三滴血》;在小巷里悠悠散步的人们,随口就能唱段《周仁回府》;田间劳作的农人,会把秦腔调子揉进号子,一嗓子喊出满身力气……戏,是邻里闲聊的话题,
渭南日报 记者 刘雪妮
夜幕下的渭南,梆子声穿透夜色,水袖伴着戏腔轻扬。9月6日,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一场浸着烟火气、裹着民心暖的文化盛会拉开帷幕。
从富平中华郡持续到9月底的展演,到国庆期间临渭区中心广场的好戏,这场戏曲文化活动串起了专业院团的功底、民营班社的唱过瘾、戏迷们的真喜欢……
秦东处处秦腔韵
戏,是秦人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表达,是融进东府人三餐四季的日常。清晨公园的板胡声刚起,晨练的老者就顺着调子哼起《三滴血》;在小巷里悠悠散步的人们,随口就能唱段《周仁回府》;田间劳作的农人,会把秦腔调子揉进号子,一嗓子喊出满身力气……戏,是邻里闲聊的话题,是庙会节庆的热闹,是渭南人过日子的“背景音”,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说渭南是“戏窝子”,每寸土地都透着底气。秦汉时的秦声埋下根脉;隋唐梨园的调子在此萦绕;秦腔“老前辈”——同州梆子元末明初就曾随盐商、军伍唱到扬州、京城,魏长生带着它两度进京,戏曲史学家周贻白称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声腔”;碗碗腔以月琴与碗碗领奏,把《春秋配》《火焰驹》的细腻情感唱得入木三分;迷胡戏从华阴、华县(今华州区)起家,缠绵曲调传向晋南、豫西,民间自乐班至今仍唱得火热。加上阿宫腔的婉约、合阳线腔木偶戏的灵动,渭南曾有11个剧种同台竞艳,“村村有戏台,户户听秦腔”的盛景早被写进地方志。目前,渭南与秦腔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合阳跳戏、韩城行鼓等9个。
作为中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渭南这份戏缘藏着代代相传的匠心。明代合阳人王异、李灌写出《弄珠楼》《煤山泪》等;蒲城人崔向余创作了《碧玉钿传奇》;渭南人李十三的《十大本》风靡三秦,《万福莲》经改编成《谢瑶环》传遍全国,《火焰驹》被拍成秦腔戏曲电影;还有很多创作者不仅写剧本,更革新唱腔与提线技巧,留下数百部珍贵剧目。这里还涌现出了众多名角,马友仙、雷开元、余巧云等,让戏曲在这片土地上有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百团齐聚惠戏迷
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的举办,正是基于秦东深厚的秦腔文化遗产,报名一启幕就引来众多班社及戏曲爱好者,让联赛还没开唱就先火了一把。这场戏曲联赛为啥能让那么多人惦记?答案就藏在“不设门槛”这四个字里。
谁想唱都行。没有门槛的戏台,才装得下所有人的喜欢。联赛报名不论出身,国有院团、民营院团、班社带着专业功底登台,村民自乐班、戏曲爱好者揣着热乎劲也能亮相;白发老者唱得有板有眼,“00后”新人亮嗓也敢抢戏;秦腔高亢、碗碗腔婉转、线腔独特,各剧种有各自的听众……报名开始短短一周,大赛就聚起百来支队伍,本戏、折子戏、戏曲新唱都有,《王魁负义》《探窑》《梁秋燕》《打金枝》《周仁回府》《三娘教子》《红灯记》等,丰富的曲目为群众奉上了一场免费戏曲盛宴。
戏迷过足瘾。启动仪式在富平中华郡举行,戏迷们早早赶来,观众席凳子不够就自带小马扎,还有人站在周边,眼睛紧紧盯着戏台。渭南市秦腔剧团72人演《盛世梨园》,锣鼓点落、唱腔刚起,台下掌声叫好声就没停过。从启动到每场比赛落幕,戏曲魅力始终在台上台下流淌。台上,唱念做打皆是功夫,抖翎子、甩辫子、喷火、耍牙绝技轮番上演,演员一个眼神、一句戏词都藏着角色的悲欢;台下,观众屏息凝神满是共情,一次鼓掌、一声喝彩尽是对戏曲的赤诚热爱。有人跟着哼《红灯记》《五郎出家》,有人看《探窑》悄悄抹泪,有人盯着幕布后的《三英战吕布》暗暗使劲,有人为赶车看《梁秋燕》一天只吃顿扯面,还有人跟身旁戏迷絮叨几十年的听戏心得。
传承焕生机。渭南的戏,是在“传帮带”里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富平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一登台,便成了全场焦点。唱《柿子红了》时,字句都裹着对家乡的热望;即兴演《庵堂认母》片段,无华丽布景、无繁复行头,单凭婉转唱腔就把人物的悲喜揉进观众心里。她带来的7岁的薛梓祎更让人惊喜——这位陕西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得主,提溜着戏裙演《拾玉镯·喂鸡》选段,抬手喂鸡的神态、转身摆裙的身段,连眼神里的灵动都透着专业,一开口唱腔清亮,满场叫好声差点盖过戏韵。台下的传承更热闹:年轻人给秦腔配流行编曲,拍戏服变装短视频,让老戏韵飘进手机屏幕;孩童追着演员学甩水袖,踩着小碎步模仿走台步;白发爷爷盯着戏台给孙子讲《窦娥冤·托梦》的老故事,小男孩听着故事跟着拍子摇头晃脑……
老艺术“贴近”老百姓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勉励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文艺更好服务群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心贴老百姓。文艺服务好人民,关键得摸准群众的需求。秦腔在渭南本就扎着深根,当地便以百团戏曲联赛为抓手,用群众最爱的形式聚人气。这次联赛让秦腔走出剧场,百姓能上台亮嗓、凑个热闹,日常里就能触到秦腔的活气。既让非遗秦腔“活”在当下,填满了大家的文化生活,更借着戏里的故事、词里的道理,攒起本土文化认同,让秦腔成了传递正能量、满足精神需求的好载体,实实在在做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
专业草根同台“切磋”。最好的传承是融入生活。这次联赛,富平县阿宫剧团带来《王魁负义》,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奉上皮影戏《三英战吕布》,白水县剧团带来《慈母泪》本戏。专业演员在露天舞台全情表演中适时调整节奏、简化讲解,让秦腔更“好懂”“好看”。民营班社、业余爱好者缺的就是展示平台,联赛打破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让他们能和专业院团同台交流,台上偷师唱腔身段,台下请教技巧经验,从前“拿不出手”的顾虑,渐渐变成了底气。
文旅融合有“新篇”。将秦腔与文旅资源融合,以“场景赋能”拓界,打造“看戏+消费+游玩”的一站式体验。演出场地旁的展销区里,富平柿饼、蒲城酥梨等特产堆得满满当当,华山文创惹人驻足;非遗美食品鉴区中,凉皮、肉夹馍的香气直往人鼻尖钻;与“携程旅行”联动送上文旅补贴,看戏、品美食、买特产、游景点的一站式体验。山西游客刘丽侠看完戏拎着满袋特产,还盘算着去华山、司马迁祠打卡。秦声秦韵更成了一张文化名片,尼日利亚留学生举着手机追着拍,围着梅花奖得主杨升娟请教技巧,直呼“秦腔太有感染力了”。
最动人的文化,从来都贴着民心、浸着烟火。“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聚起了人气,为城乡增添了活力,在网上也引起强烈反响,网友赞叹“台上唱得起劲,台下看得过瘾!”“戏曲比赛美得太!”……联赛吸引主流媒体高度聚焦,澎湃新闻等网络平台热度持续攀升,抖音话题引爆形成现象级传播,海外传播反响热烈。为联赛专门设计的戏曲表情包,成了很多网友的聊天“新宠”。
这次联赛是渭南人对秦腔最朴素的告白——热的是台上的戏,暖的是台下的心。若你想寻接地气的热闹,品有温度的戏韵,不妨趁好戏正酣来渭南走走:听秦腔,品美食,逛美景,感受艺术与烟火气交织的美好。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