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管风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沈媛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路途中练琴”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里,她在飞机、高铁奔波间隙,甚至餐厅等餐时抓紧练琴的画面,既获业内对其专业坚守的赞叹,也遭部分网友“作秀”“摆拍”“团队打造人设”的质疑。
沈媛“路途中练琴”的视频画面
文 | 纪晨
近日,管风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沈媛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路途中练琴”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里,她在飞机、高铁奔波间隙,甚至餐厅等餐时抓紧练琴的画面,既获业内对其专业坚守的赞叹,也遭部分网友“作秀”“摆拍”“团队打造人设”的质疑。
争议背后,是大众对“勤奋”的认知偏差。为此,沈媛细致讲述了管风琴学子及演奏家的真实练琴状态,不仅揭开视频背后的真相,更展现了艺术从业者“终身练琴”的常态。
一场关于“努力”的认知碰撞
“素材是从今年上半年慢慢积累的,最初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练琴日常。”沈媛在采访中坦言,发布视频的核心目的,是想给音乐学子提供“碎片化时间利用”的参考,尤其为管风琴专业学生分享可借鉴的练习思路,而非博眼球。
许多来自非音乐人士的争议的焦点,一度集中在视频中的公务舱场景。对此,沈媛在留言区解释:“那次是去欧洲演出时,主办方帮忙预订的机票。而且视频中也有大量的经济舱和火车场景。”
而关于“团队运作”的猜测,更与事实相去甚远——她用滑雪、潜水爱好者常用的360度运动相机“无脑拍摄”练琴日常,后期剪辑时,相机的程序会自动挑选画面角度。配音则是剪辑后对着画面同期录制,无预设文案,从拍摄、剪辑、配音到上传,全由她一人完成。
“一开始,我还会对评论区集中的疑问进行回复,但后来情绪化留言多了,就不再回应。”沈媛说,她更在意音乐学子能否理解初心:只要真正学音乐的孩子能从中学会利用零散时间就够了。这场争议,实则暴露了大众对“优秀者”的刻板印象:有些人认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很弱,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也有人认为“天才无需练琴”,或者将“临演前练琴”误解为“没准备好”,却忽略了艺术领域“终身练习”的常态。
把碎片时间变成练琴机会
管风琴不同于小提琴、长笛等小型乐器,无法随身携带,其练习条件的限制,让从业者更懂“珍惜每一刻”。
沈媛介绍,国内管风琴学生多在家用电管风琴练习,但电子琴无法还原机械管风琴的手感,因此学生们常排队使用学校的管风琴;而在日本和欧洲国家,学生除了可以使用学校的管风琴练习,还能申请本城市内的教堂、音乐厅的管风琴进行日常练习。在欧洲求学时,她发现很多教堂晚上会开放给学生练习,不同教堂最后一段练习时间有的是20时到22时,有的是22时到零点。很多学生不愿意申请最后一个练琴名额,因为要在第二天一早去教堂还钥匙。而这正中沈媛下怀,她每次都申请最后的时间段,这样就可以一直练到早上,等教堂工作人员上班后,她再交还钥匙,回去休息。
目前,沈媛也在国内积极奔走,希望通过组织学生们为音乐厅免费演出,换取能在音乐厅非营业时段使用管风琴练习的机会。她说:“管风琴需常使用才能保持良好状态。演出置换能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多音乐会,学生们也有了练琴的机会,还能对管风琴进行日常维护,实现了多方共赢。”
视频中,沈媛戴着“大耳机+小耳机”练琴的细节也引发关注。她介绍,大耳机连接键盘可以听到自己的演奏,小耳机放的是交响乐团的声音,“管风琴声部多、音色变化复杂,这样模拟合奏场景,能帮助自己将交响乐团各个声部的内容背下来。”
她强调,碎片时间练琴不追求“技术突破”,而是“在脑海里细化谱面,有时候练到1000遍,才突然找到某个衔接的流畅感”。尤其在人感到疲惫的时候,更容易出错,而发现错误正是演奏家要找寻的节点,弥补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正式演出中规避可能出现的失误。沈媛感叹:“勤奋练习,是在找寻自己的顿悟时刻。”
“等毕业了,再也不想练琴了。”这是沈媛读书时及工作后,常听到身边同学或学生的感叹。在她看来,瓶颈期的心理抵触可以理解,但“艺术没有‘停止努力’的节点”:“很多学生毕业后做基层教学,觉得凭积累够用,几年后才发现不练琴不行,可再捡起来却很难。即便恢复了状态,也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时期。”
她还分享了同行的“挤时间”练琴的故事:钢琴家王羽佳回国时,和朋友们聚会有时会选择在钢琴同行家里,这样她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练琴;钢琴家盛原则有“睡前20分钟过谱+晨起练琴”的方法——睡前在脑海里“弹”一遍乐谱,晨起马上练习,进步会比前一晚明显很多。“真正的演奏家从不会停练,而是把碎片时间都变成练琴机会。”沈媛说。
不标榜努力,只坚守热爱
作为拥有日本东京圣德大学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双管风琴博士学位,且身兼“青年长江学者”荣誉的管风琴演奏家,沈媛深感外界对“博士”常抱有“书呆子”的刻板印象。同时,她也关注到,当下社会和网络上,很多年轻人更想“躺平”,甚至认为努力没有用。
“当代年轻人可以短暂emo(网络用语,表示郁闷、苦闷),但不能长久躺平。”沈媛理解当下年轻人的压力与不易,但她更相信,“停滞”从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沈媛的认知里,勤奋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努力”,而是由“愿望、方法、信念”共同构成的,“你对目标的渴望有多炽热,就会有动力去探索出更多适合自己的练琴妙招。这三者中,信念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每个时代都有消解勤奋的‘杂音’,当下的‘躺平’便是其一。可偏偏是那些顶住喧嚣、坚持学习的逆流者,最终成了时代的领跑者。”她始终坚信,勤学苦练的“苦”不是盲目消耗时间和精力,而是带着思考的深耕,拒绝自我感动式的徒劳,“古往今来,先贤们早已用无数箴言印证过这一点,但最终是否选择相信、是否愿意践行,本质上是我们对‘想成为怎样的自己’的一次自我叩问——勤奋这面镜子,照见的从来都是内心的选择。”
在教学中,她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习惯预设“假想敌”——小时候觉得家长、老师是“逼自己练琴的人”,长大后把领导、老板当成“催自己努力的人”。“其实真正的‘敌人’,是心底那个想偷懒的自己。”沈媛说,努力从不是为了对抗他人,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热爱,“就像我练琴,不是为了‘证明勤奋’,而是因为每次琢磨透一个音符的衔接、找到一段旋律的共鸣,那种快乐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这种信念,源于她数十年与管风琴相伴的经历,也体现在她对学生的引导中。她从不鼓励“打卡式努力”或“无脑式练琴”,还结合自己的“血泪教训”劝导,“我曾因久坐练琴腰伤严重,甚至到了无法翻身的地步。到了琴房,我们就该把珍贵的时间用在真练习上,每30分钟起来走一走,哪怕站起来1秒钟再继续练,也会起到活动腰部的作用。真正练完后,回到寝室和家里再尽情地玩和放松,不要在该练琴时‘假努力’,消耗健康。”
上周,沈媛又更新了两条新视频,介绍她自制的AR游泳眼镜,通过这款眼镜,她实现了一边游泳一边看电影,将“高效利用时间”与“热爱生活”的态度贯彻到底。
沈媛认为,过去有些对“音乐家苦行生活”的印象,像一层隔膜,阻碍了对这个群体的真正了解。其实,学习音乐也好,钻研其他任何学科也罢,本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以音乐为事业,传播音乐的同时,不妨碍我们成为乐观且情绪稳定、传达正能量、拥有有趣灵魂的人。”在她看来,人类任何卓越技艺的背后,都离不开日复一日枯燥又艰苦的练习,“勤奋不该被污名化,它从来都是抵达快乐与荣耀的重要路径。当不少年轻人觉得‘躺平’是主流时,我想说,请静下心想一想——你的‘躺平’,究竟是想获得松弛感,还是随波逐流的从众?你是否真的能承担,‘躺平’背后可能错失的成长、可能留下的遗憾?”
沈媛想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所有的音乐学子:“勤奋才是捷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