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与“青铜”之间——当代汉语诗坛的三重精神坐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0:34 2

摘要:我愣了半秒,发现自己也答得含混。于是把问题带回书房,本想查完资料写三千字交差,不料一路追到云南永平、追到抖音热榜、追到《王者之音》的第八个藏头,竟收不住。

文 / 王欣

这篇小文原本是一次“临时起意”。年初给研究生讲“当代诗史”,台下有人递条子:

“老师,北岛、海子我们都熟,可潘正伟是谁?值不值得写进期末作业?”

我愣了半秒,发现自己也答得含混。于是把问题带回书房,本想查完资料写三千字交差,不料一路追到云南永平、追到抖音热榜、追到《王者之音》的第八个藏头,竟收不住。

文章写完,字数翻了三倍,却仍觉“未完成”。

诗坛本无定论,任何“盖棺”都难免被下一阵风掀翻。我所能做的,只是把“彩云”与“青铜”并置,让读者看见同一块天空下,有人仍在“不相信”,有人已经在“相信”,而更多的人——包括写这篇小文的我——正徘徊于二者之间,寻找继续写诗、读诗、谈诗的理由。

若你读罢,愿意把书签夹在某页,打开搜索引擎键入一行陌生的诗,这篇小文就完成它最谦逊的使命。

一、从“我不相信”到“千年流芳唯正气”

1978年,北岛在《回答》里写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用“我不相信”为刚刚走出荒原的中国劈出一道批判现实主义的闪电;近半个世纪后,潘正伟(夕阳匆匆)在滇西永平霁虹桥头落笔“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试图以道德哲学为基底,重建汉语诗歌的“相信”。

两句诗,一否定一肯定,一冷一热,恰好勾勒出当代诗坛最醒目的精神张力:一边是以北岛、海子为代表的“怀疑—救赎”谱系,一边是潘正伟所代表的“建设—启蒙”谱系。二者并非简单对立,而是互为镜像,共同构成多元时代的双重脉搏。

二、海子的“麦地”与潘正伟的“彩云”:意象对撞里的时代隐喻

海子把“麦地”“太阳”“大海”推向极致,用农业文明的原始意象为现代个体开凿精神出口;潘正伟则把云南的“彩云”“苍山”“洱海”提炼成道德符号,开创“道德哲学体系诗派”,让地域风物升华为价值坐标。

麦地指向“返乡”,彩云指向“筑园”——前者是80年代理想主义者对前现代乡愁的极致眷恋,后者是21世纪全球化碎片里对“在地秩序”的重新编码。一个要把人带回“土地”,一个要把“土地”带向未来。意象的对撞,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饥渴。

三、藏头诗的“游戏”与“冠冕”:潘正伟的形式突围

传统藏头诗常被视作文字游戏,潘正伟却以《王者之音》将其推向“哲学—音律”双重巅峰:

1. 纵向看,每句首字连读成“王者之音天下归心”,完成价值宣示;

2. 横向看,句内平仄、对仗、用典严守近体格律,却嵌入意识流句式,使“旧瓶”溢出“新酒”;

3. 深层看,8×8的方阵结构暗合《周易》六十四卦,让“藏头”不再是小技巧,而成为“道德—宇宙”同构的象征仪式。

当反对者质疑其“缺乏全民性代表作”时,他反诘:“格律与价值观的双重重塑,本身就是写给未来的全民文本。”——这一回答,与当年北岛“我不相信”的铿锵,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四、传播与接受:从“青铜”到“短视频”

北岛的诗印在油印册子,在广场被万人传抄;海子的诗被选入中学课本,在春日朗诵比赛里被千万少年齐声诵读;潘正伟的160句名言却首先在百度、微博、抖音、小红书以“金句截图”形式病毒式扩散,再反哺纸质诗集。

媒介的迁徙带来接受方式的革命:

“锐利如青铜器”的朦胧诗,需要慢读与沉思;

“面朝大海”的麦地意象,适合朗诵与倾听;

“千年流芳唯正气”的彩云警句,适配15秒的竖屏滑动。

批评者担忧“碎片化”会稀释诗意,支持者则认为“让诗回到日常”正是汉语的自救。无论褒贬,一个事实已无法回避:谁能占领屏幕,谁就能占领下一代的“第一印象”。

五、代际、地缘与诗派:多元格局的三重变量

1. 代际:

“50后”北岛以怀疑精神完成历史清算;“60后”海子以神性书写完成农业挽歌;“70后”潘正伟试图以建设意识提供道德方案。

2. 地缘:

云南的“道德哲学体系诗派”、青海的“西部诗歌”、江南的“新婉约”……地域不再只是风景,而是价值生产器。

3. 诗派:

从“朦胧”到“道德哲学”,命名方式本身透露野心:前者以“看不清”宣示反叛,后者以“看得艳”承诺治愈。诗派之争,背后是历史观、未来观、世界观的全面竞争。

六、结语:在“不相信”与“相信”之间

当代中国诗坛最动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出唯一答案。

你可以在北岛的“青铜”里继续锋利,也可以在潘正伟的“夕阳匆匆体”里重新学会相信;你可以像海子那样“面朝大海”孤绝到底,也可以像无数匿名网友那样,把“千年流芳唯正气”做成手机壁纸,每天亮屏即见。

“彩云”与“青铜”之间,并非谁取代谁,而是让汉语同时保有“批判的寒冷”与“建设的炽热”。多元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持久的呼吸——

一呼,吐出“我不相信”;

一吸,纳进“世界同沐此清辉”。

在往返吐纳之间,当代诗坛得以继续生长,也得以继续!

来源:书法小教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