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周末,我带儿子去科技馆。看着他像只撒欢的小鹿在各个展区间奔跑,眼睛亮晶晶地不断发问,我心里忽然一阵感慨。这场景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一句话:“孩子的教育,其实在12岁前就基本完成了。”
那个周末,我带儿子去科技馆。看着他像只撒欢的小鹿在各个展区间奔跑,眼睛亮晶晶地不断发问,我心里忽然一阵感慨。这场景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一句话:“孩子的教育,其实在12岁前就基本完成了。”
这话初听有些绝对,但细想之下,确实揭示了家庭教育的真相。我们常常把青春期看作“失控”和“叛逆”的开始,但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指出,青春期并非必然叛逆,它更像是早期教育不足的直接后果 。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前期教育缺失的集中体现 。
童年就像播种的阶段,而青春期则是结出的第一茬果实。虽然这些果实可能青黄不接、青涩脆弱,但它们实实在在地挂满了枝头。有经验的果农都懂得,第一茬果实通常不能要,因为果树的营养还不够丰富,果实也难以承担成熟的责任 。
科学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0-10岁是孩子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期 。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李玫瑾教授也强调,12岁前的教育,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正确引导,这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乎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
在10岁前,有几个关键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哈佛研究总结了7个关键习惯:独立完成生活小事、用“情绪温度计”表达感受、每天20分钟深度阅读、用“番茄钟”打败拖延症、通过“家庭责任岗”培养担当意识、每日1小时运动时间以及睡前的“感恩三件事”仪式 。
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讲究方法,比如教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时,可以采用“脚手架”原则:初期给予充分支持,后期逐渐放手 。当孩子打翻牛奶时,不说“真笨”,而是说“谢谢你主动清理,下次记得先扶稳杯子哦” 。
价值观的建立同样关键,孩子需要从小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拒绝。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诚实比聪明重要,善良比计较更值得尊敬,责任比成绩更有分量,他将更有力量走好以后的人生 。
心理学上将3-12岁称为“性格水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像刚拌好的水泥,柔软可塑;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像水泥凝固一样,定型难改 。在这期间,孩子会逐渐形成他对世界的看法、处理事情的习惯、与人相处的方式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 。
青春期之所以重要,甚至要超过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原因有二:它是成家立业的前奏;它是孩子留给家长的最后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并因此表现不良,父母可以在青春期给予弥补和引导 。
研究表明,青春期被家庭压制和迫害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杀率相当高。这些受害者还会发展出自虐、自残、自贬、自卑等特质 。相反,如果12岁前的教育得当,孩子即使进入青春期,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会轻易偏离正轨 。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需要技巧,专家建议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 。比如水倒翻在地上,不要说“不要去踩,你看弄得一塌糊涂了”,而可以说“水倒在地上,让我们拿拖布把它擦干吧” 。
家长应该学会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关注孩子的感受。记得孩子的生日,记得学校开家长会的日子。孩子考试考好了给予相应奖励,考不好也要多多鼓励,不要过分责备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家长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
教育不是一场只看结果的考试,而是一个用心陪伴的过程。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控制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为了赋能一个独立、自信、内心充满力量的年轻人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是臣服,而是信任;不是管教,而是引导;不是替他走遍千山万水,而是点亮他心中的那盏灯,让他有自己的方向 。
那个10岁前的孩子,需要我们做的其实很简单:给他空间生长,给他土壤扎根,在他需要时给予阳光和雨露。然后,安静地退后一步,欣赏一个生命的绽放 。
来源:趣说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