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1.8万人员工大会对阵罗永浩!预制菜争议引爆餐饮界信任危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2:51 1

摘要: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战争正在席卷中国餐饮业,西贝餐饮集团1.8万名员工深夜集结,应对罗永浩发起的预制菜质疑风暴,双方对峙逐渐升级为全民讨论的消费者知情权运动。

【文/武漢故事/社会观察员】

1)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就预制菜争议展开法律与舆论对抗

2)2025年西贝预制菜事件全过程记录与分析

3)餐饮行业预制菜标准与消费者知情权讨论

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战争正在席卷中国餐饮业,西贝餐饮集团1.8万名员工深夜集结,应对罗永浩发起的预制菜质疑风暴,双方对峙逐渐升级为全民讨论的消费者知情权运动。

2025年9月12日晚10点,西贝餐饮集团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作战大会”。主题为“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动员大会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几乎全部员工被召集。

这次紧急会议的直接导火索是前两天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对西贝的质疑——9月10日,他在微博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罗永浩则毫不退缩,在社交媒体回应:“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2025年9月10日,锤子科技创始人、知名网络红人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西贝餐饮的批评言论,引爆了这场预制菜风波。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召开媒体沟通会,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商誉侵权。

同日,罗永浩宣布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9月12日,西贝宣布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开放后厨参观,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当晚10点,西贝召开1.8万人参与的内部作战大会,主题直指“与罗永浩之战”。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西贝应对此次危机的战术呈现出典型的 “全方位防御” 姿态。

贾国龙作为总司令,在前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坚定表态;西贝随后宣布开放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这项情报公开策略旨在消除消费者疑虑。

同时西贝迅速推出“罗永浩菜单”,这一举措相当于军事行动中的“精确打击”,直接针对争议源头进行回应。

9月12日晚的1.8万人作战大会,则展示了西贝试图通过 “人海战术” 和统一内部思想来应对这场危机。从军事心理学角度看,大规模动员能够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士气,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也可能带来舆论反噬的风险。

相比之下,罗永浩采用的是典型的 “游击战术”。

作为曾经挑战过西门子等大企业的资深批评者,他深谙如何利用不对称优势挑战大型企业。他的战术包括:突然发声、使用情绪化语言引发共鸣、提出具体诉求(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随后提出的十万元悬赏征集证据,相当于发动群众力量收集情报,进一步将单一批评升级为全民参与的监督运动。

罗永浩在直播中明确表示:“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这一表态显示其战术重点已经从批评西贝具体行为,转向推动整个行业的透明化。

这场冲突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差异。

贾国龙在回应中引用2025年3月国家六部门发布的最新预制菜定义,强调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西贝方面表示,其招牌牛大骨是每日现煮,莜面由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炒菜用的是每日到店的新鲜蔬菜并现场炒制。

然而罗永浩方面则引用人民网研究院2023年《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数据,称西贝等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超80%。天眼查信息显示,西贝关联公司北京西贝天然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曾申请“一种预制食品灌装装置”等专利,并于2025年2月和4月分别获得授权。

这一定义之争的关键在于:中央厨房预加工与门店复热的模式是否属于预制菜范畴?双方各执一词,都试图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释这个概念。

这场争议已经对西贝造成了实际经济影响。据《投资快报》报道,9月11日(争议爆发次日),西贝全国门店单日营收同比减少200余万元。

部分门店外卖订单从平日30单锐减至3-4单,成都某店客流下降10%(约20人),单店损失约2000元。这些数字对于正准备2026年IPO上市的西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贾国龙此前曾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积累更优质的报表,为2026年的IPO上市做准备。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乱了企业节奏,也为餐饮行业的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超越个人恩怨,这场争议的核心实质上是消费者知情权与餐饮行业标准化生产之间的冲突。

罗永浩在直播中表明立场:“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他强调自己不反对预制菜进商场,但反对预制菜以现做菜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贾国龙则试图切割“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表示感谢罗永浩来消费,但其行为已经超出了一般消费者的范畴。他认为商家责任是让顾客满意,若顾客不满意,商家应该道歉和补偿,但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这一正常关系。

这场冲突呈现出社交媒体时代商业争议的典型特征——不再局限于法庭和会议室,而是在微博、直播间和朋友圈等公开场合进行。

罗永浩凭借个人影响力(微博粉丝近2000万),一条微博就能引发全网关注。西贝则依靠组织优势,通过新闻发布会、全员大会和全国门店统一行动来应对。

舆论反应也呈现出分化态势。罗永浩表示:“这个事件的评论把我感动了,支持的人超过了90%。”“今天几乎没人骂我的,很不适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化的普遍诉求。

然而西贝也有着稳定的顾客群体,特别是家庭消费者认为西贝适合孩子食用。这种口碑积累的品牌资产,成为了西贝应对危机的重要缓冲。

西贝与罗永浩的冲突,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困境。

贾国龙此前曾对预制菜的未来给予厚望,他直言:“现在餐饮的预制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只要你想做大做稳定,预制一定是餐饮业的趋势”。这种理念与西贝实际运营中强调的“现场制作”存在明显矛盾。

餐饮行业面临着标准化与透明度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标准化是规模扩张的必由之路,中央厨房、预加工食材能够保证口味一致性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新鲜现做”的情感偏好和认知价值,又使企业不愿坦然公开工业化程度。

这种二元对立正是此次争议的深层根源——不是预制菜本身的对错,而是宣传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引发了信任危机。

结语

截至2025年9月13日,西贝餐饮集团全国370多家门店均已开放后厨参观,接受消费者对菜品制作过程的监督。

罗永浩悬赏十万元征集的证据已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但尚未有决定性证据出现。

这场冲突无论结果如何,已经推动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化的讨论。有消费者感叹:“我们不在乎吃的是预制菜还是现做菜,我们在乎的是真实与否的选择权。”

来源:武漢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