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维材料作为近年来材料科学的重要前沿,以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备受瞩目。从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到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人们大多是通过对已知三维材料的剥离或生长来获得二维形态。然而,这种方式几乎总是依赖于已有的块体晶体,限制了二维材料的性能拓展与多样化。尤
新一代二维材料家族:MoSi₂N₄的崛起与前沿进展
二维材料作为近年来材料科学的重要前沿,以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备受瞩目。从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到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人们大多是通过对已知三维材料的剥离或生长来获得二维形态。然而,这种方式几乎总是依赖于已有的块体晶体,限制了二维材料的性能拓展与多样化。尤其是非层状材料,其表面存在大量悬挂键,导致高表面能,极难稳定存在于二维形式。但这些悬挂键也蕴含了巨大的调控潜力。如果能通过合适元素的饱和钝化来构筑全新的人工二维范德华(vdW)层状材料,便可能开启二维材料研究的新篇章。2020年,研究者首次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铜基底上引入硅原子,实现了非层状氮化钼的表面钝化,从而合成出全新的七原子层二维晶体——MoSi₂N₄。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二维材料只能依赖三维母体的局限,也为人们设计全新二维体系提供了范例。
自MoSi₂N₄问世以来,科学家迅速发现这一体系可推广为更为庞大的MA₂Z₄家族(其中M为过渡金属,A为Si或Ge,Z为N、P或As)。目前已有超过百种成员被理论预测,涵盖金属、半导体、超导体、拓扑绝缘体、铁电体与铁磁体,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电学、光学、热学、力学以及磁学特性。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电催化、光催化乃至储能电池等方向,MA₂Z₄材料均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四年间,这一新兴家族迅速成为材料科学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前沿。在此,中科院金属所任文才研究员课题组系统总结了其晶体结构、合成方法、基本物性与应用前景,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关成果以“The van der Waals MoSi2N4 materials family”为题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第一作者为周天亚。
从结构起点到材料版图
MoSi₂N₄的独特结构由七层原子构成,可描述为MoN₂层夹在两个Si–N层之间(图1a, 1b)。这种“夹心”式结构兼具MoN₂的过渡金属性质和Si₃N₄的稳定骨架,使其在仅有1.07纳米厚度下表现出优异的半导体行为。随着这一结构范式的提出,研究者很快将其拓展为通式MA₂Z₄,并在理论层面建立起完整的材料“元素周期表”(图2)。其中不仅包含MoSi₂N₄与WSi₂N₄等已被实验证实的成员,还预测出百余种可能的新型二维材料,为未来实验探索指明了方向。
图1:MoSi2N4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图2:范德华 MoSi2N4材料家族的“周期表”
进一步的结构解析显示,MA₂Z₄材料可在不同堆垛方式和相型间转化(图3)。除了基础的α、β、γ、δ四类稳定相,还能通过“结构编辑”获得丰富衍生物:如通过替代原子层形成Janus结构,通过插入额外MZ₂层形成同系物,或通过去除原子层形成新型ZMAZ₂化合物。这种灵活的设计方式被形象地比喻为材料的“基因编辑”,大大拓展了二维材料的多样性。
图3:MA2Z4材料及其衍生物的晶体结构
可控制备与工艺挑战
合成方面,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当前最主要方法。研究人员采用双层金属箔作为基底与前驱体,成功在大面积上生长出均匀的MoSi₂N₄单层薄膜(图4a, 4b)。当金属源由Mo替换为W时,也能获得WSi₂N₄,但其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只能形成微米级晶畴(图4c)。通过调控氨气流量,可实现从单层到多层的演化,甚至获得内部含多层MoN的同系物MoSi₂N₄(MoN)₈(图4d, 4e)。这些结果表明,CVD不仅能合成原始材料,还能为结构编辑提供路径。此外,物理气相沉积(PVD)亦被用于低温制备厚膜,但晶体质量仍有待提升。
图4:MSi2N4的合成(M = MO,W)及其衍生物
丰富的物性展现
在电子能带方面,MoSi₂N₄表现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约1.94 eV,且层数依赖性极弱(图5a)。相比MoS₂等传统二维半导体,其带隙几乎不随层数增加而衰减,显示出独特的层独立性。同时,不同元素组合可带来从金属、半金属到超导体的多样电子相(图5b)。理论预测部分成员具备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VSi₂N₄甚至可达10⁶ cm²/V·s的空穴迁移率,远超多数二维半导体。
图5:MoSi2N4和其他MA2Z4材料的电子带结构
在光学性质上,单层MoSi₂N₄的光吸收谱展现出明显的激子峰(图6a),且透过率高达97.5%,兼具石墨烯的透明性与半导体的带隙特征。其力学性能同样突出,杨氏模量接近500 GPa,超过大多数二维材料,仅次于石墨烯与h-BN(图6b)。此外,AB堆垛的双层结构被预测具有滑移铁电性,极化强度优于其他二维体系(图6c)。在热输运方面,MoSi₂N₄的面内热导率可达439 W/m·K(图6d),远高于常见二维半导体,归因于强健的Si–N键。更令人瞩目的是其金属接触性能:与金属电极形成肖特基界面时,Fermi能级钉扎效应极弱,能实现近理想欧姆接触(图6e)。
图6:MoSi2N4和其他MA2Z4材料的性能
在磁性与自旋谷物理领域,MA₂Z₄家族同样表现亮眼。已有约40种单层材料被预测具铁磁性,涵盖铁磁金属、半金属铁磁体、半导体铁磁体和双极磁性半导体(图7a)。其中部分材料的居里温度超过室温,VSi₂As₄甚至可达964 K,远高于传统二维磁体。单层结构因打破反演对称性而产生显著的谷极化效应,可实现自旋–谷耦合与谷霍尔效应(图7b, 7c)。这些特性为自旋电子学与谷电子学开辟了新方向。
图7:磁性和自旋 - valley特性
多领域应用探索
MoSi₂N₄及其家族在应用层面展现出广阔前景(图8)。在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方面,基于MoSi₂N₄的亚5纳米场效应晶体管被预测性能超过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2028标准,既满足高开态电流,又具备低功耗特征(图8a)。在电催化领域,引入氮空位或异质掺杂后,MoSi₂N₄的析氢反应性能显著提升,可媲美铂催化剂(图8b)。在光催化水分解中,MoSi₂N₄及其异质结具备合理的带隙与能带位置,可高效利用太阳能(图8c)。在储能方向,VSi₂N₄等材料被预测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容量高达1312 mAh/g,远超石墨,同时保持极低的离子扩散势垒与良好循环稳定性(图8d)。
图8:MA2Z4材料的应用
总结与展望
MoSi₂N₄材料家族的发现,开启了人工二维vdW材料的全新纪元。尽管目前仅有MoSi₂N₄与WSi₂N₄实现实验合成,但理论预测已勾勒出庞大的家族蓝图。未来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突破合成瓶颈,制备高质量、大面积、可控层数与堆垛的单晶材料。同时,缺陷调控、宏观组装与器件集成也将成为推动应用落地的关键。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设计和自动化实验平台的崛起,MA₂Z₄家族的探索有望加速进入全面开花的阶段。可以预见,这一新兴二维材料体系将不仅在基础物理中孕育新现象,更将在电子、能源与信息技术中开辟新的产业机遇。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大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