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让我惊叹不已,尤其是那幅《百鸟朝凤》,金丝银线勾勒出的凤凰栖于枝头,周围百鸟环绕,每一根羽毛都纤毫毕现,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起。
姑娘,你这双手太笨拙了,刺绣这活不适合你。”年过六旬的老艺人韩师傅摇着头说。
我低头看着手中刺绣针上那歪歪扭扭的线迹,心里一阵难过。虽说我是第一次接触刺绣,可这话听着还是让人挺伤心的。
我叫李小云,今年二十三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
去年秋天,我在社区文化中心看到了韩师傅的刺绣作品展。
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让我惊叹不已,尤其是那幅《百鸟朝凤》,金丝银线勾勒出的凤凰栖于枝头,周围百鸟环绕,每一根羽毛都纤毫毕现,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起。
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刺绣。每天下班后就跑到文化中心看韩师傅教课。可是真正动手学习时,我才发现这门手艺远比想象中难得多。
“师傅,您再教教我吧。”我恳求道,“我一定会好好练习的。”
韩师傅摆摆手:“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干这个,你看你这手抖得跟筛子似的,怎么能绣出好作品。”
我不死心,继续在旁边看他教其他学员。韩师傅是我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传承人,已经从艺五十多年。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娴熟优雅,仿佛绣花针就是他手臂的延伸。
“小李啊,你还是换个爱好吧。”韩师傅看我一直站在那里,又劝了一句。
我咬着嘴唇摇摇头:“师傅,您就让我在这里看着学习好不好?我保证不打扰您。”
韩师傅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从那天起,我每天下班后就背着水壶和点心,坐在教室后排默默观摩。白天在公司工作时,我也会在笔记本上练习画图样。午休时间就拿着绣绷练基本针法。
一个月后,我请假参加了一个刺绣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理论和技法。培训班的老师看我这么用功,特意给了我不少指点。回来后,我把所有积蓄都用来买了各种丝线、绣绷和工具,在家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练习角落。
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坐在那里练习到深夜。手指被针扎破了无数次,可我一点都不在乎。慢慢地,我的针法越来越稳,图样也画得越来越准确。
三个月后,我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幅作品——一幅玉兰花。虽然针脚还不够细腻,但总算有模有样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裱好,又去了文化中心。
韩师傅正在教一个学员绣牡丹。我悄悄走到他身边,把自己的作品递给他:“师傅,您看看。”
韩师傅接过来仔细端详,眉头渐渐皱起。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这是你绣的?”他抬头看我。
我点点头:“这三个月我一直在练习。虽然还不够好,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韩师傅沉默了好一会儿,又低头看那幅绣品。“针脚虽然还显粗糙,但基本功扎实,而且构图很有灵气。”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你这三个月都是怎么练的?”
我把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说着说着,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师傅,我知道自己资质不够好,但我真的很喜欢刺绣。您说过,这门手艺需要专注和耐心,我觉得我至少有这两点。”
韩师傅默默地听完,突然站起身往储物室走去。不一会儿,他拿着一个布包回来,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套精致的刺绣工具。
“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第一套工具,一直留着。”他把布包递给我,“既然你这么用心,那就跟我好好学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师傅,您是说…”
“以后每天晚上到我家来学习。”韩师傅说,“不过要记住,这门手艺最重要的就是静心。”
就这样,我成了韩师傅的关门弟子。每天下班后,我就带着点心去他家学习。韩师傅对我要求极其严格,一个针法要练上百遍才算合格。但我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训练,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古老的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我的技术突飞猛进。不仅基本功扎实了,还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韩师傅也渐渐对我刮目相看,经常和我讨论创作构思。
一年后,市里举办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韩师傅特意让我也参展,我带去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这幅作品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入了我对现代审美的理解。
开幕那天,很多参观者在我的作品前驻足。有位老艺术家称赞说:“这幅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新意,很难得。”
韩师傅站在我身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云现在可是我最得意的徒弟。”
听到这话,我心里暖暖的。想起一年前他说我“不适合”时的场景,再看看现在,真是恍如隔世。
展览结束后的那个傍晚,我和韩师傅坐在他家的阳台上喝茶。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显得格外温暖。
“师傅,您还记得当初说我手太笨,学不会刺绣的事吗?”我笑着问。
韩师傅放下茶杯:“记得。说实话,当时我觉得你确实不适合。可是后来看到你那么努力,我就明白自己错了。这门手艺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耐心和专注。”
“其实我也要谢谢您当初的那番话。”我说,“正是因为您说我不行,我才更要证明自己可以。”
韩师傅笑着摇摇头:“倒是我以偏概全了。这些年收过不少徒弟,有的人天赋很高,但静不下心来;有的人基础好,却总想走捷径。反而是你,虽然起步晚,但肯下功夫,而且有自己的想法。”
夕阳西下,晚风轻拂,带来了院子里桂花的香气。韩师傅又说:“小云啊,现在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不多了。你能这么用心钻研,老师很欣慰。以后这门手艺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传承下去了。”
我重重地点头:“师傅您放心,我一定会把这门手艺学好,传承下去。”
从那以后,我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钻研技艺,还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关于刺绣历史和文化的资料。渐渐地,我对这门手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一天,韩师傅突然对我说:“小云,你有没有兴趣开个工作室?”
我愣住了:“工作室?”
“是啊。”韩师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但不知道从何学起。你可以一边创作,一边教学。这样既能维持生计,又能为传承出一份力。”
我心动了。这段时间,确实有不少朋友看到我的作品后,表示想学习刺绣。而且我也一直在考虑要不要辞掉公司的工作,专心做刺绣。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试一试。我找了个小店面,装修得简单雅致,取名“云绣工坊”。韩师傅还特意写了块牌匾送给我。
开业第一天,来了不少朋友捧场。让我没想到的是,通过朋友圈传播,居然吸引了很多对刺绣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平时压力大,想找个静心的爱好。
我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他们:“刺绣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只要有耐心,人人都能学会。”
工作室渐渐有了起色。除了教学,我也接一些定制作品的订单。有次,一位客人特意从外地来订制一幅结婚礼物,看了我的作品后当即定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追求快节奏。”他感叹道,“能沉下心来做这么精致的手工艺,实在难得。”
我把这话告诉韩师傅,他很高兴:“这就对了。我们这门手艺,就是要让更多人感受到慢生活的美好。”
工作室开业一年后,我举办了一场小型作品展。展出的都是这一年来的新作,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创意。韩师傅特意带着几位老艺人来参观,对我的进步赞不绝口。
“小云现在的作品已经很有自己的特色了。”一位老艺人说,“传统和创新结合得很好。”
韩师傅站在我的作品前,眼眶微红:“记得你刚来学习时,连基本针法都不会。现在不仅技艺纯熟,还开了工作室教别人。师傅真为你骄傲。”
我扶着韩师傅的胳膊,心里满是感动。这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感谢韩师傅的严格教导,感谢家人的支持,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现在,每当我坐在工作台前,看着阳光洒在五彩缤纷的丝线上,心里就会涌起一种宁静的幸福感。针线穿梭间,仿佛能看到千百年来,无数绣娘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痕迹。
这些年,我创作了很多作品,每一幅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但最珍贵的,还是韩师傅送我的那套工具。它不仅承载着师傅的期望,更寄托着一份传承的责任。
有时候,学员会问我:“老师,您觉得学习刺绣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总是这样回答:“耐心和坚持。就像我当初,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关键是你要相信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
去年,我的一位学员在学习三个月后,创作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老师,我终于明白您说的’静心’是什么意思了。”她说,“刺绣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的沉淀。”
是啊,这何尝不是我最大的收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找到一件可以沉下心来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现在,我的工作室已经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手工艺教学基地。每到周末,总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学习。有退休的老人,有写字楼的白领,也有放假在家的学生。
韩师傅常说:“一个好的传承人,不仅要会做,更要会教。”我始终记得这句话,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每一位学员。
三年过去了,当初说我“手太笨”的韩师傅,现在是我最亲的师父。每次他来工作室,看到那些认真学习的年轻人,总是乐呵呵的。
“小云啊,”有一天他拉着我的手说,“你知道我最欣慰的是什么吗?不是你的技艺有多高,而是你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了更多人。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我看着教室里专注练习的学员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门古老的手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就是我和刺绣的故事。它教会我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论,不要被别人的否定打倒,只要你足够热爱,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现在,每当我拿起绣针,心里都会充满感激。感谢命运让我遇见刺绣,感谢那些曾经的质疑让我更加坚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带着对传统手工艺的敬畏和热爱,继续创作,继续传承。
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来源:城市套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