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3 日,中国跳水队 “三金王” 全红婵带着东京、巴黎奥运会三枚金牌的荣耀,踏入暨南大学报到,正式成为运动训练专业 2025 级新生。这位 2007 年出生的湛江少女,在完成巴黎奥运会卫冕后首次公开露面,社交媒体上晒出的校园打卡照中,她身着新生 T 恤
9 月 13 日,中国跳水队 “三金王” 全红婵带着东京、巴黎奥运会三枚金牌的荣耀,踏入暨南大学报到,正式成为运动训练专业 2025 级新生。这位 2007 年出生的湛江少女,在完成巴黎奥运会卫冕后首次公开露面,社交媒体上晒出的校园打卡照中,她身着新生 T 恤对镜头比心,配文 “新起点,加油!”,引发超 20 万网友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全红婵所在的体育学院院长正是中国短跑传奇苏炳添。2021 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以 9 秒 83 改写亚洲百米纪录;2024 年巴黎奥运会,全红婵卫冕女子 10 米跳台单人、双人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 “三金王”。如今,两位不同领域的体育偶像在暨南大学实现 “跨项同框”,苏炳添笑称:“她是跳台上的‘六边形战士’,我要当好她学业路上的‘后勤部长’。”
为了让全红婵能兼顾紧张的训练和比赛日程,暨南大学为她定制了 “学业 - 训练双轨制”。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现役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在学制方面,给予了极大的灵活性,全红婵的本科学业最长可以延长至 8 年完成 。这意味着,当有重要国际赛事与课程冲突时,她可以安心请假奔赴赛场,待比赛结束返校后,通过集中补课、线上课程等方式修满学分,不用担心学业进度被落下。
课程设置上也独具匠心,核心课程紧密围绕她的跳水事业展开。运动生物力学能够帮助她从科学角度解析 “水花消失术” 背后的力学原理,进一步优化跳水动作;运动心理学则能助力她应对大赛时的巨大舆论压力,保持稳定心态;媒体素养课程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尤为重要,能让她更好地与媒体沟通,管理个人形象。除此之外,学校还开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务管理等跨领域的选修科目,为她未来多元发展铺就道路。
师资配备堪称豪华,苏炳添不仅担任体育学院院长,还亲自担任全红婵的学业导师,同时搭配广东跳水队经验丰富的教练组,组成 “双导师团”。苏炳添凭借自身丰富的大赛经验和学术知识,为全红婵的学业把关;教练组则专注于提升她的跳水技术,实现了 “技术训练 + 理论学习” 的无缝衔接。
全红婵入学后,将加入暨南大学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设立的 “二沙精英班”。这个班级名称源于毗邻的广东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这里是孕育众多体育冠军的摇篮。首批学员中,就有谢思埸、陈艾森这样的里约奥运会跳水冠军,他们早已在跳水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苏炳添透露,“二沙精英班” 会将冠军们的实战经验转化为课程内容,比如 “如何应对发育期技术调整”,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全红婵来说,极具参考价值;还有 “退役后职业转型” 相关内容,提前为运动员们规划未来。在这个班级里,全红婵可以和师兄师姐们交流心得,在冠军校友圈的浓厚氛围中加速成长,真正实现 “冠军培养冠军”。
全红婵出生于湛江迈合村,家乡的那片土地承载着她最初的梦想与成长的足迹 。如今,她即将求学的暨南大学位于广州,广州与湛江之间的距离,因为便捷的高铁交通变得不再遥远,乘坐高铁仅需 1.5 小时即可抵达。对于全红婵而言,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间隙,她能够更轻松地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在亲情的温暖中汲取力量。
在广东跳水队训练时,她也能更高效地往返于训练场与校园之间,减少路途奔波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训练和学习中。这种地理上的亲近性,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是情感与生活的紧密连接,让她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会因为距离而产生疏离感。
暨南大学在体育领域的资源配置堪称 “顶配”,与广东省体育局共建的 “运动科学实验室”,是其强大实力的集中体现。实验室配备的水下运动捕捉系统,能够精准记录全红婵在跳水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从起跳的力度、角度,到空中的姿态变化,再到入水时的水花控制,都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这些数据,科研团队可以为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优化动作技巧,进一步提升她在跳台上的表现。
体能恢复中心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跳水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极高,高强度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容易让身体产生疲劳和损伤。体能恢复中心的专业设备和团队,能够帮助全红婵在训练和比赛后迅速恢复体能,预防运动损伤,确保她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就如同为她的体育征程配备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让她在追求更高荣誉的道路上无后顾之忧。
回顾苏炳添的职业生涯,他在暨南大学科研团队的助力下,通过科学分析起跑脚的运用,对起跑技术进行了大胆调整。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却成为他突破亚洲纪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今,全红婵也将受益于这一强大的科研平台,在运动科学的加持下,向着更高的竞技巅峰发起冲击,续写中国体育的辉煌篇章。
从 2025 年起,中山大学等广东名校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做出了调整,暂停了相关招生工作。这一政策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格局。而暨南大学却在此时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作为全国首批 “体教融合示范高校”,它始终坚定地推行体教融合的理念,为优秀运动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暨南大学不仅保留了运动训练专业的保送名额,还专门推出了 “冠军专项计划”。这个计划针对像全红婵这样在体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冠军运动员,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培养方案,从学业规划到训练安排,从课程设置到生活保障,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虑。对于全红婵来说,这意味着她无需离开熟悉的广东跳水队训练环境,就能实现进入 211 高校深造的梦想。在熟悉的训练氛围中,她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跳水技术;在高校的学术殿堂里,她又能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宽自己的视野,实现体育与学业的双丰收 。这种 “家门口的 211” 求学机会,无疑成为了她在当前政策背景下的最优选择,为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踏入暨南大学的校园,校友墙便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上面星光熠熠,记录着众多体育健儿的辉煌成就。这里,走出了半个中国跳水 “梦之队” ,谢思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 2016 里约奥运会上,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稳定的发挥,勇夺双人 3 米板冠军,为中国跳水队再添一枚闪耀的金牌。如今,他虽已毕业,但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暨南学子。
陈艾森同样是暨南大学的骄傲,在 2016 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他在双人 10 米台项目中表现出色,成功夺冠,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高高飘扬。如今,他担任省队教练,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新一代的跳水运动员,为中国跳水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除了跳水领域的冠军,暨南大学还培养了众多其他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短跑名将苏炳添,在田径赛场上一次次突破自我,以 9 秒 83 的成绩改写亚洲百米纪录,成为亚洲飞人的传奇。跳远世界冠军吴瑞庭,凭借着出色的弹跳和爆发力,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跨栏新星严海滨,也在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些现役运动员在暨南大学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体育生涯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红婵的宿舍楼下,“冠军校友风采展” 已更新她的巨幅照片。照片中的她,笑容灿烂,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这张照片与苏炳添的 “亚洲飞人” 海报遥相呼应,象征着暨南大学在体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里,冠军们的故事相互交织,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体育与学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存在着 “重训练轻学业” 的现象 ,运动员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中,以追求在赛场上的优异成绩,而学业则常常被忽视。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但也导致了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职业转型困难等问题,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暨南大学开创了 “竞技成绩折算学分” 制度,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认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将其转化为学分。以全红婵为例,她在国际赛事中取得的名次、日常训练的时长等,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兑换学分。这就意味着,她在专注于跳水训练和比赛的同时,不用担心学业会被落下,因为她在体育领域的努力同样能够得到学业上的认可。
苏炳添作为体育学院院长,特别强调培养 “能写论文的跳水冠军” 的重要性。他深知,对于运动员来说,金牌固然重要,但知识储备同样不可或缺。在当今社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而知识和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升级,运动员们在追求竞技成绩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与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许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如历史、文学、哲学等,让运动员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还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领导力,通过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全面的培养模式,将为运动员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退役后能够顺利地实现职业转型,在不同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全红婵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作为一名顶尖的跳水运动员,她的日常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高强度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如今,她又要开启大学的学习生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眼下,全红婵正在紧张地备战 11 月的全国运动会,这是国内体育界的一场盛会,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在这个关键时期,她的训练任务更加繁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比赛。然而,开学的时间也如期而至,为了不耽误学业,开学首周她将通过线上课程学习《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全红婵从专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运动原理,从而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跳水动作,提升竞技水平。
据全红婵的班主任透露,她目前最担心的课程是英语四六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体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与国际教练、运动员的交流,还是参加国际赛事时获取信息,都离不开英语。为了帮助全红婵克服这一难题,学校专门为她准备了 “奥运英语” 专项课。这门课程将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赛事报道、国际采访等实际场景来训练她的听力,让她在熟悉的体育语境中学习英语,从而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点,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 Z 世代运动员的杰出代表,全红婵的大学生活承载着更多的期待。她不仅是体育赛场上的明星,更是年轻一代的榜样,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人们好奇,这位在跳台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冠军,在大学校园里会有怎样的表现?她会加入校园社团,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吗?会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大显身手,再次展现她的体育天赋吗?
苏炳添作为体育学院院长,对全红婵的大学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全红婵能够像普通学生一样,自由地选课,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讲座,充分享受大学的学术氛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但同时,他也期待全红婵能够发挥自己的冠军精神,激励更多的学弟学妹。比如在体育课上,全红婵可以亲自示范跳水动作,将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 “水花消失术” 展示给同学们,让更多的人了解跳水运动,爱上水上运动,从而推动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
全红婵的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体教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她将在体育与学业之间寻找平衡,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体育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全红婵在大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全红婵在宿舍书桌摆上专业课本,当苏炳添在院长办公室为她修改培养方案,这场 “跳台” 与 “跑道” 的相遇,正在改写中国体教融合的叙事。从 “为国争光的运动员” 到 “追求卓越的大学生”,18 岁的全红婵即将书写新的传奇 —— 这一次,她的 “赛场” 不仅是 10 米跳台,更是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你对全红婵的大学生活有哪些期待?评论区聊聊吧!(注:文中培养方案细节由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提供,报到流程严格遵守学校 2025 级新生管理规定。)
来源:夜刀神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