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中式炸鸡凭着独特的口味、鲜明的风格和亲民的定位,在国内快餐市场迅速崛起,成了不容忽视的新势力。就在老乡鸡、绝味(虽以鸭脖为主,但炸鸡是重要补充)等本土品牌在中式炸鸡赛道上全力冲刺时,一直主打汉堡、薯条的洋快餐巨头们,也纷纷“跨界”加入,盯上了这块市场
最近几年,中式炸鸡凭着独特的口味、鲜明的风格和亲民的定位,在国内快餐市场迅速崛起,成了不容忽视的新势力。就在老乡鸡、绝味(虽以鸭脖为主,但炸鸡是重要补充)等本土品牌在中式炸鸡赛道上全力冲刺时,一直主打汉堡、薯条的洋快餐巨头们,也纷纷“跨界”加入,盯上了这块市场。
麦当劳推出了“麦麦香鸡”,肯德基更是对经典的“吮指原味鸡”做了本土化改良,还不断推出融合中式风味的炸鸡新品。面对这些手握强大品牌影响力、充足资金和成熟运营体系的“大块头”,本土中式炸鸡品牌凭什么守住自己的阵地,甚至在竞争中继续成长呢?
本土品牌的“三板斧”,筑牢竞争壁垒
1. 口味当“矛”:吃透本土胃,玩转中国味
这是本土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洋快餐巨头虽然也在尝试本土化,但它们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和全球统一的口味,很难精准贴合中国消费者的味蕾偏好。而本土品牌从一开始就扎根中国市场,对大家的口味习惯了如指掌。
- 精准适配地域口味:它们能敏锐捕捉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推出符合当地风味的炸鸡——比如川渝的麻辣、江浙的微甜、北方的咸香,还有藤椒、黑鸭等特色口味,满足大家对“家乡味”或“特色味”的追求。
- 快速响应市场创新:在产品创新上,本土品牌更灵活、更大胆。不管是结合当季食材推出限定款,还是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口味,都能快速落地,让产品始终保持新鲜感,牢牢抓住大家的注意力。
- 深化“中式”标签:不只是口味,不少品牌还会在酱料、搭配小吃(比如配油条、糯米鸡),甚至门店装修上融入中国元素,强化“中式炸鸡”的身份,让消费者在吃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熟悉的文化氛围,增加认同感。
2. 灵活为“盾”:接地气运营,贴近烟火气
洋快餐的标准化运营是优势,但在变化快、需求多样的中国市场,有时反而显得“不够灵活”。本土品牌则在运营上展现出超强的适应性,更懂怎么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 门店模式灵活多样:从热闹商圈的旗舰店,到社区里的小店,再到专门做外卖的门店,本土品牌能根据不同场景调整门店形态,把网点铺得更密,尤其是能深入社区、校园这些贴近生活的“小角落”,让消费者随时想吃就能买到。
- 定价更懂大众需求:相比洋快餐可能存在的品牌溢价,本土品牌在定价上更灵活,总能推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不管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都能轻松消费,吸引了不少对价格敏感的年轻群体。
- 决策快,应变强:作为本土企业,它们更了解本地市场的细微变化,决策链条短,遇到竞争或市场波动时,能快速调整策略——比如某款新品受欢迎就加大供应,某个区域偏好变了就及时调整口味,始终跟着市场走。
3. 情感作“锚”:扎根本土文化,建立归属感
好的品牌不只是卖产品,更能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本土中式炸鸡品牌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 引发文化共鸣:它们的品牌故事、营销活动总能结合中国节日(比如春节、中秋)、社会热点或本土文化,比如用传统纹样做包装、推出国风主题套餐,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这是我们自己的品牌”的亲切感,引发情感共鸣。
- 积累区域口碑信任:很多本土品牌从地方起家,经过多年经营,在当地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基础和良好口碑。比如某个城市的人从小吃某家炸鸡长大,这种基于熟悉和信任的感情,是外来品牌短期内很难复制的。
- 紧跟年轻潮流:本土品牌更懂中国年轻人的喜好,不管是品牌形象设计,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的营销,都充满网感和潮流感,很容易变成“网红款”,比如和热门IP联名、出有趣的周边,轻松吸引年轻消费者主动传播。
应对挑战,本土品牌还要继续“进化”
洋快餐巨头的入局,确实给本土中式炸鸡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比如品牌声量、供应链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需要迎头赶上。但这些挑战并非无法突破,未来本土品牌要想继续守住主场,还得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 守住核心优势:继续打磨口味,保持创新节奏,不让性价比优势流失,这是立足的根本。
- 升级品牌形象:从“接地气”向“有品质、有文化、有态度”转变,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摆脱“廉价”标签。
- 优化运营效率:学习洋快餐的标准化、数字化经验,比如完善供应链管理、用数据优化门店库存,让运营更高效。
- 拥抱数字化营销:加强线上推广,做好外卖渠道,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推送产品,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上自己的品牌。
总的来说,本土中式炸鸡品牌靠着对本土口味的精准把握、灵活的运营模式和深厚的情感连接,在洋快餐巨头的冲击下,依然有足够的底气守住自己的市场。这场中式炸鸡的竞争还在继续,对本土品牌来说,只要不断创新、持续进化,就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上,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暴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