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辉在《朗读者》里说到“没赶上最后一班车”的时候,声音突然卡在喉咙里,像谁按了暂停键。
康辉在《朗读者》里说到“没赶上最后一班车”的时候,声音突然卡在喉咙里,像谁按了暂停键。
那一刻,全场安静得能听见灯丝嗡嗡响。
原来,他母亲2018年因尿毒症走的那天,他还在外地直播,飞机落地时,毛衣已经凉了。
那件旧毛衣现在挂在他家玄关,进门就能碰到袖口,像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妈,我回来了”。
听起来像电视剧,可生活里这种错过每天都在发生。
撒贝宁双胞胎落地那天,他下意识掏出手机要给母亲报喜,通讯录滑到“妈妈”两个字才反应过来,人已经不在了。
朱迅更戳心,父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想回家”,她只能哭着点头,却连挪出一张病床的权限都没有。
三个平时在镜头前谈笑风生的人,一谈到父母全成了结巴的小孩。
社科院去年那份报告挺扎心的:60%的中年人一年陪爸妈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周,40%的人手机里找不到一张近期合影。
不是不孝,是真被工作、房贷、孩子的补习班挤得没缝。
我妈以前也总唠叨“有空回来吃饭”,我嘴上说“下周一定”,结果下周又变成下下周。
直到去年她体检报告出来,我才惊觉“下周”可能是空头支票。
现在流行用视频通话“云尽孝”,确实方便,可屏幕里的笑脸再高清,也传不了炖排骨的香气。
APA的研究说,老人最需要的其实是“被需要感”,比如一起剥蒜、逛超市、吵两句今天买什么菜。
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事,才是亲情里的真金白银。
我后来学乖了,把每周三定为“家庭停机坪”——手机静音,提前订好爸妈爱吃的卤味,回家陪他们看两集老掉牙的《西游记》。
我妈现在学会用微信了,但每次还是把语音按成视频,第一句话永远是“哎呀,怎么又瘦了”,其实镜头里我双下巴都叠了三层。
这种笨拙的关心,比任何高科技都暖。
说到底,亲情像沙漏,倒过来就没了。
康辉那件毛衣、撒贝宁没发出去的短信、朱迅没兑现的“回家”,都在提醒我们:别等“有时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今晚下班,路过水果摊买半斤草莓吧,你妈可能嘴上说“贵”,转手就会跟邻居炫耀“我闺女买的”。
来源:西妍娣